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卫忠  山贤 《今日浙江》2008,(10):34-34
从2006年开始,湖州市南浔区率先在全市大批招聘大学生“村官”,目前,已公开选拔了153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完成“一村一社区一大学生”目标的63.5%。两年多来,创新管理,搭建平台,着力构建素质提升、科学管理、作用发挥、沟通互助四大机制,有效激发大学生“村官”创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村官":彰显新的价值取向和政策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北京市将招聘2000名大学生村官,与乡镇政府签订为期3年的合同。此前一年,北京市平谷区已作为试点率先开始了一场采用政府雇员制方式下的“大学生村官”试验。32名从社会上招聘来的大学生到平谷区16个乡镇的农村任村主任助理或支书助理,他们为京郊“新农村”建设以及北京市全面推行相关政策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刘世华 《前进论坛》2009,(11):64-64
现状: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是我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这项政策由于推行时间短,政策还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学生村官”计划缺乏长远规划,“大学生村官”专业与需求不对口,角色融入难等。  相似文献   

4.
宋相义 《前沿》2007,(2):210-212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人才。“大学生村官”计划突破了农村干部选用的常规模式,是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增强了农村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激发了农村村级组织的生机与活力。要建立健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选拔、培养、管理和监督机制,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加强长期的制度性建设,探索建立和完善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农村毕业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人才。培育成千上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个现实的选择是充分发挥农村大学生参与家乡建设的作用。农村大学毕业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一是在高校进行农情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生成为职业农民做好能力准备;二是以现有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为载体,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尤展 《群众》2009,(7):41-42
近年来,选派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众多大学生“村官”中的一位,戈新化在其一年多的大学生“村官”生涯中,留下了一串闪亮的足迹:2007年7月。从南京财经大学毕业后.被派往宿迁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乡杨楼居委会任党支部副书记;2007年12月,经“公推直选”当选为杨楼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2008年4月,进京参加中组部举办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并发言;2008年10月,人选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这个全新的平台,让他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中尽情挥洒青春,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7.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富阳市从2007年6月以来已选聘大学生村务(社务)工作者(以下简称大学生“村官”)230余名,预计到2009年底大学生“村官”总数将达到310名,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八面来风     
《浙江人事》2009,(1):47-48
嘉兴市2008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全面完成。该市通过近三年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1200多名,已全面实现了“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目标,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  相似文献   

9.
袁彩 《现代领导》2010,(5):35-35
当前.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已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引智工程。但在工作实践中,大学生村官队伍中逐步暴露出的思想根基夯得不实、心理调适水土不服、角色分工定位模糊、农村工作本领恐慌、聘期结束出路不明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村官队伍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要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目标,必须解决好“选”、“管”、“育”、“用”等各环节的制度配套和相互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0.
韩水生 《江西政报》2008,(11):45-46
为破解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后备人才匮乏和村级组织乏力等难题,南康市创新渠道,在全省率先制定“选派大学生任村官”计划,决定从2007年起,面向高校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级组织培养锻炼,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全市293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2007年10月,首批50名大学生“村官”已赴农村就职上岗。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虽然他们是被命名为“官”的特殊群体,但他们与普通劳动者并没有区别,甚至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照样时有发生。那么,一旦遭遇侵害该怎样维权呢?不妨根据不同情形,动用“法律复方”。  相似文献   

12.
杭州力推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组 《今日浙江》2010,(5):40-41
根据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杭州市从2007年开始,连续3年开展全市统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礼区任职工作,目前全市共有3200多名大学生“村官”入驻2946个村(社区),已完成“一村一神区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并坚持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努力创造优惠条件,提供帮扶措施,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3.
金冬 《今日浙江》2009,(21):17-17
金华市金东区自2006年开始。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累计选聘了251名大学生村官。开展此项工作以来,金东区以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为工作载体,积极有效地探索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  相似文献   

14.
《浙江人事》2006,(11):32-33
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优化农村和社区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我市自2001年开始,每年有计划地公开选聘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目前已选拔187名,为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和社区配备了“大学生村官”。经过5年的实践,呈现出报考人数逐年递增、聘用人员素质逐年提高、干部群众反映良好的态势,初步形成了一套“选得准”、“用得好”、“留得住”的选拔、培养和激励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徐雪娟  陆丰 《今日浙江》2008,(10):35-35
近日,张品文、许琴等7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在嘉善县的村级班子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村两委班子成员。“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换届进一步优化村级组织班子结构,把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强固农村基层干部培养链。”嘉善县委副书记郑明如是说。  相似文献   

16.
徐冰 《群众》2012,(2):69-70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作出多次重要批示,明确指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是基层人才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蓄水池的功能,而且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是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引导机制。通过调研,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薪酬待遇等进行了规范统一,并增发每月200元基层工作补助,为下一步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任职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  相似文献   

18.
“天之骄子”与“村官”,这两个具有巨大落差的概念捏合在一起,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解决的新途径还是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器?是权宜之举还是长效机制? “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在农村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对农业又不了解,究竟他们能在农村有多大作为?”近日,笔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在2003年就开始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的德清县,深入到乡镇社区、村,对这群“新”知识青年进行了一番探访。  相似文献   

19.
《协商论坛》2011,(10):32-33
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是党中央为培养锻炼干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实施的重大决策。伊川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从2008年开始,先后于2008年、2009年两年选聘了369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其中2008年大学生村干部119名,2009年250名,达到了每个行政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全县选聘的369名大学生村干部平均年龄23.7岁,男女比例为1:1.1,其中中共党员95人。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2,(4):74-75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李源潮同志2009年元月在我市看望慰问大学生村官、召开座谈会时强调指出,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当村官真正当做一个有长远战略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