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转型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复杂系统,是由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等多元主体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优化的关键在于合理界定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之间的行为边界。在系统整体论的分析视阈下,政府治理系统、市场治理系统和公民社会治理系统构成国家治理体系这个整体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分别是三个子系统的理想模式,三个子系统本身的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优化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为此,必须对多元主体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加快政府改革步伐,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相关法律与制度,培育公民精神,塑造公民文化,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有益经验,以逐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绩效评估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权力与资源配置的协同要义,以整体性治理为切入点实施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偏差的政策控制是评估政策执行过程的核心命题。协同机制是消解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化竞争的逻辑前提,整合机制是破除政府治理"职责同构"层级绩效分割效应的规范要求,绩效评估结果偏差的控制路向体现整合机制与协调机制的双重契合。建构绩效评估系统偏差政策控制的整体性治理框架,充分信任与合作是绩效评估系统偏差的政策协调的价值前提,基于合理"空间"布局实现绩效评估治理府际间政策网络的协同优化,建构政府间一体化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数据交换系统。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任是公民对政府或政治体系将实现符合他们预期结果的一种信心,是政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构成了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政府绩效是政府在运行过程中自身效率与效能的体现,也是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各方面采取行动的结果。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前者构成了后者的利益基础和重要来源。STAIR模型即"战略—目标—指标—执行—结果"模型以战略为导向,探讨如何整合绩效评估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政府绩效评估的战略化和系统化,改善政府绩效,提高公众信任度。  相似文献   

5.
"参与式"政府绩效评估缘起及发展的理论逻辑是经济逻辑和公共责任逻辑,政治逻辑是官僚组织中的官僚控制,其中行动者包括政府领导层、官僚机构与公众。公众是领导层为加强横向控制力而引入的新的变量,"参与式"政府绩效评估的本质是公民参与的有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保障,同时加强公民参与的过程管理。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需要通过政治协调才能解决的区域公共问题的产生和显现:跨地区性公共事务治理失灵,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没有进入区域公共治理的范畴,治理主体的利益差异引发区域公共治理体系的紊乱.区域政治协调的逻辑主要是:以区域逐渐增长的利益需求为动力,通过体现区域发展价值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在冲突和一致中推进和完善.政治协调的内涵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经济、社会三个层面.政治协调视域下区域公共治理路径的选择应考虑:构建区域治理的利益交换和利益补偿政府平台,国家总体配置和调节区域公共治理资源与功能,完善区域公共治理的政策协调体系,建构以均等化为导向的区域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提升社会治理的效果,必须提升民众公共参与的质量,而这就关涉到民众的公民素质问题。民众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要实践途径是参与社会组织的相关活动。从调查数据与访谈材料来看,现阶段社会组织对提升民众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宽容意识、公共责任意识,以及社会参与技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提升民众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与政治参与技能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这既有宏观制度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微观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要改善社会组织提升民众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与政治参与技能的作用发挥,必须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改革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拓宽社会组织参政议政渠道。于此,就可为社会治理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人力资源,社会治理亦有望臻于善治。  相似文献   

8.
在治理理论指导下,出于对中国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的考虑,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治模式符合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背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治模式强调政府发挥元治理的作用,树立以公共性为信仰的治理理念,以互助协作为多元治理规则,以法治为保障机制,最终实现以服务好社会公民为目标的治理成效,对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森 《理论导刊》2006,(10):13-15
非政府组织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外部评价主体,具有政府内部评估主体无可比拟的独特功能优势。目前,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作用,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在分析非政府组织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所遇到阻碍的基础上,加强重塑非政府组织公信力,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培养公民社会成长土壤,才能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地方政府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制度现代化,而实现制度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社会资本与政府治理密切相关,促进那些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等社会资本良性互动,有助于形成"自愿合作"的稳定社会均衡,并深刻影响政府治理绩效。培育现代社会资本,实现有效政府治理,需要突出治理导向性、法治优先性、治理公共性、治理基础性。  相似文献   

11.
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公共空间日趋拓展,从而构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治理的时代背景。基于绍兴地区的实践考查发现,这一方面要求调整冲突或纠纷的中间制度的存在,另一方面也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契约主体,需要有能承担政治义务、享受公民权利的主体。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治理机制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筹划公民社会统一体;开拓现代理性公共生活空间;建构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治理的现实机制。  相似文献   

12.
政府绩效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绩效领导途径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行政论坛》2017,(6):43-49
公民参与是现代政府社会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借用西方的制度途径引导公民参与的方式在我国有明显的"水土不服"。在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框架下,从"品清湖综合整治"和"下围村村民议事"实例中获得线索,讨论绩效治理、绩效领导与公民参与之间的关系,证实基于公共价值的协同领导系统——绩效领导更符合我国社会情境的引导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绩效领导作为一个结构性概念,其框架内的价值领导、愿景领导、效率领导相互作用,通过识别需求、整合资源、有效执行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有效帮助提升政府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3.
政府绩效管理是检验政府行政效率、增强政府责任的有效管理工具。综观当前学界研究成果,美国著名行政学家马克.霍哲的政府绩效管理思想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将公民参与导入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尝试性构建了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评估体系;并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其目的在于增进公共机构对公众的回应性。它有助于我国改变当前为评估而评估、评估导致非绩效行为;有助于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增强人民代表机关的人事权、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系统,从而使绩效评估发挥促进政府绩效持续改进的作用。总之,这种政府绩效管理思想对当前我国健全绩效管理架构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主多元"协作模式在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备受推崇,主要原因在于其有助于聚合各治理机制的优势,有效实现协同效应。然而,T市的实践却表明,"一主多元"的协作治理可能同时出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重机制的复合失灵,表现为管委会角色发生异化、企业运作出现非市场化倒置、社会组织被边缘化。案例剖析结果显示,复合失灵的生成逻辑为:绩效压力、制度短缺与包揽式思维定式导致政府机制失当,垃圾回收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和规制供给不足引致市场机制弱化,治理目标的长短期差异和工具理性的策略错位使得社会机制失灵。破解复合失灵困局需要调整优化绩效考核等内部管理机制,使政府在协作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有利于各种社会治理机制协同发挥作用的条件,如供给外部规制、促进市场发育,转变认知结构和行动策略,为社会组织提供制度化的参与平台。  相似文献   

15.
社会问责是由公民参与建立起来的问责机制,但是如何推动公民或公民组织更好地发起各项问责行动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梳理国外学者对社会问责理论的相关研究看到,社会问责影响因素为四个方面:一是正式机制层面,包括政治与立法、社会问责制度水平、分权与集权程度;二是非正式机制,包括政治文化和政治环境,公民社会的能力和政府能力,透明度、信息和媒体,公共部门的回应;三是技术层面,包括技术工具的设计和选取,技术工具的运用能力;四是其他非传统的因素。从笔者收集的文献来看,对于影响社会问责的关键因素的讨论非常多,主要关注的是民主制度、环境因素的作用,信息透明度和社会问责的关系,公民和政府的共同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6.
政府绩效评估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全球化、民主化发展的产物,是政府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不仅是促进民主行政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政府绩效评估质量的有效途径,但良好的价值预期并不能掩盖现实的困境。文章从关注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价值预期入手,着力分析了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内在困境,并努力寻求制度化完善之道,以期为我国地方治理的民主化道路选择和走向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制度化环境与制度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化环境"是指制度变迁和制度发挥其功能的社会环境,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群体四大要素。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阻碍制度化建设的因素,这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加强制度化环境建设要改造人情关系经济、监督产权、政治文化传统、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18.
公共预算是对公共收入和支出进行决策的过程,它不但决定着经济资源在公私部门之间以及竞争性公共需求之间的分配,而且逼关系到政府责任的落实、行政绩效的提升以及政府治理目标的实现。国际预算项目(IBP)设计的《公开预算问卷》就是为了促进公民社会参与政府预算过程,获知预算信息,参与预算监督,构建责任政府。本文从介绍国际预算项目2004年的研究成果入乎,分别从“政府预算文件”、“监督与评估报告”、“鼓励立法和公泉参与”三个方面论证推进财政透明、实行“阳光预算”对于提高经济绩效和建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现行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已取得成绩和尚存在不足的剖析,提出公开预算.促进公民社会参与预算过程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要根本转变政府统治的唯一权威,重视和发挥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的作用,在共同实施公共管理中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实现善治。"善治"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公众参与有效性困境的破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9,(3):18-22
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既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实现路径,也是社会发展和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变迁的必然结果。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众参与实践存在参与深度和广度有限、评估结果准确性欠佳、评估结果落实不力等参与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其困境的破解需从培育积极公民资格、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注重解决差异性问题、完善评估制度建设和优化评估过程设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