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淑梅 《求索》2014,(9):120-124
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入口,从狭义文本的微观互文逐步转向主体之间、文化之间以及文本与主体、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广义文本的宏观互文,将共时因素与历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始终.一方面,译者在原文的互文性阅读和阐释,特别是译文的互文性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的是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另-方面,译者的主体性既受到语言形式及内容等狭义文本的制约,更受到原文作者、译文读者、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广义文本的制约.由此可见,以“联系、影响”为核心要素的互文性理论能够辩证地看待和阐释译者的翻译活动,有效地避免夸大或抑制译者主体性的极端行为,因而能更科学地指导译者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米幼萍 《求索》2012,(12):168-169,167
汉语新媒体的出现为文本间性类型提供了更多鲜活语料,文章以汉语新媒体——网络连载的通俗历史作品语篇为语料,按照源文本进入当前文本是否产生变异为参照,创新性地将互文类型分为零度型互文和偏离型互文。发现互文类型与汉语修辞格呈部分对应关系,其修辞动因是零度型互文可增强信度,偏离型互文为求新求异。  相似文献   

3.
王凌 《理论月刊》2014,(1):70-73,81
引用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积极修辞格,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最易被感知的"互文"表现之一。文学创作离不开引用,文学批评亦然。通过广泛引用前人相关作品形成丰富的情境参照,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并作出富于人文色彩的个性化阐释,是毛氏父子《三国志演义》评点的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是传统文学批评中互文意识的自觉流露,亦展现了国人重视传统记忆的文化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的不断高涨,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传统的以言语技能讲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如今已满足不了外国汉语学习者日益增长的对中华文化的渴求,对此我们要重视和重新审视汉语教学中中华文化的讲授传播,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融合,互促互进,以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更好地发挥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和散文是最古老也最主要的两种文学体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不断地互相吸收艺术营养,从而产生各式各样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作品。我国古典散文诗,就是诗歌和和散文联姻而产生的宁馨儿。它有散文不拘格律自由舒展之“形”,更有诗歌精炼含蓄情深意远之“神”。它是文的诗化,诗之变体,在本质上属于抒情诗。  相似文献   

6.
张曲  王红丽 《求索》2010,(6):130-131
随着多元文化、"文化转向"的兴起,互文的创造性叛逆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赞助商、意识形态、诗学、文化背景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互文所处的语境不同,便会有不同意义趋向和意识形态倾向,受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权力机制的介入,削弱了互文的主体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文本。本文旨在从福柯权力话语理论出发,探讨外部话语权力意识形态对互文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2021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期间千场庆祝活动喜迎建党百年,广西重点打造的精品剧目彩调剧《新刘三姐》6月进京上演,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专场推介会收获颇丰……今年,我区文旅发展大事喜事连连,不断推出艺术精品,文旅互促,擘画文旅融合发展新蓝图。"十三五"时期,广西在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公共文化服务、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亮点不断,文化旅游经济主要指标意气风发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相似文献   

8.
李红 《人民论坛》2012,(8):108-109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作为中国山水诗歌的鼻祖,谢灵运创作的很多赋文并不为人所熟知。事实上,较之赋体文学流行的汉代来说,谢灵运的赋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着对辞赋这种文体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意为在编织时加以混合,它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的联系,"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强调语篇重新组合或转换的内部过程。"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它属于语源研究,即为解释某文本的意义而去寻找和确认与之相关的现存文献或文本的研究方法。所以,互文性的运作机制主要在于文本之间的拼凑?吸收和转化;用典的运作机制体现了对于"去边界"的追求,它借助于互文性的"吸收和转化"来实现的。本文就互文性与用典进行对比,以期促进古代诗学与现代文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杜甫作诗,喜用"湿"字。"湿"字先后在其五十多首诗歌中出现过,贯穿于他的各个创作时期。纵观这五十来首诗歌,可以看出杜甫诗歌中的"湿"字具有超常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杜甫诗歌定下了一种忧郁、悲凉的感情基调,体现了杜甫的创作心态和创作手法。从本文关键词"湿"字的修辞义素分析入手,探讨"湿"字语义的隐喻功能和文化内蕴,进而归纳出"湿"字经常出现于杜甫诗歌中的原因以及"湿"字的表现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明互鉴与人类社会的演进相生相随,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昭然可见。"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也是不同文明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过程。毋庸置疑,"文明互鉴"作为一种客观应对世界文明格局走向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前行,引领沿线各族人民迎接"美美与共"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甘玲 《求索》2010,(6):181-183
中国古诗学有别于西方之学,它从作品的创作立意到文本语言组织、从美的构筑方法到美之价值判断都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特质和语言技巧,都是诗人以细腻的诗心在生命的感受中提炼发掘出来的。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出内向维度的探索和追求,诗人常以不同的语言技巧展现出来,并刺探入他人内心的本真中。本文以中国古典诗歌目治法为研究对象,目治法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结构方法,它反映了一种中国古典的心灵主体论,与西方的现象学的精神遥相呼应,着力于人类内在世界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诗歌出现两种"出逃",其中诗歌的通俗部分和流行诗意在投奔文化过程中,显示了极强的承载功能和高使用率,表明诗歌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同时,诗歌在文本、伦理、市场、技术等方面也陷入各种挣扎。在新的文化形式承载和多重语境压力下,诗歌努力变换"花招",继续寻求更新和"出路"。  相似文献   

14.
刘加媚 《桂海论丛》2005,21(3):86-88
唐纳德·巴塞尔姆突破传统的纯文字文本的叙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互文形式,在作品中进行大胆的语言试验,将非线性、碎片性、拼贴画、戏仿等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运用于文本中,折射出作者独特的当代文学审美理念。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寄予深切的关注和认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文本是文明社会最常见的经验对象之一。有问题意识和责任担当的知识分子向来深知文本关乎解释、作者、读者(受众)在决断文化意义和功能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监狱知识精英们在文本建构上提供了《南粤监狱面面观》等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范本,在全国监狱和监狱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表征了监狱文化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中国监狱与西方监狱的文本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终将引起中、西方监狱知识分子的共同关注。在达此境况之前,中国监狱知识分子还是需要广泛学习、借鉴西方先进学术理论.在互文性语境中潜心把自身的文本建构好。  相似文献   

16.
景观是文化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古代,景观内涵的形成及书写与中国文化类型息息相关。元丰五年黄庭坚登临快阁,并创作《登快阁》一诗,从此快阁成为太和县的知名景观。作为建筑类文化景观,快阁提供了可供登临的空间,使得人们在登临中不断唤起文化心理记忆。快阁在历史上的存毁,说明快阁景观的本质是黄庭坚诗歌文本构建出来的心理空间,快阁的物质存在只是心理空间的物质载体,其具体形态无关紧要。《登快阁》诗歌文本中的晴、鸥、江、月等人格化的风景,凝固成为稳定的快阁风景。黄庭坚登临快阁之快,与去世前淋雨之快,被人们理解为不以外物为意的心性修养,这是宋代政治文化语境下的特殊理解,遗失了黄庭坚人格中从容自适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学批评在诗歌创作发生论上,十分注重自然界景物的变化对诗人创作的触动和感发作用;在对诗歌文本的分析上,往往将一首诗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有机体,以人体各要素或动植物生长规律来喻说诗歌创作原理;在诗歌风格的品评上,大多以自然风物或各种自然情境来描述性地勾画诗歌风格,并由于崇尚自然的观念而形成了以自然清丽为工的批评传统.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批评与“自然”之间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传记的传播和创作在得到世界各国革命者和学者响应和支持的同时,也成为一些西方学者用来反对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工具。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革命者和学者翻译和创作了大量的马克思传记。马克思传记在中国的传播和创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紧密相连并为之服务,还与国外学界保持了密切的交流和交锋。这一过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随着对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的挖掘与研究而推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文本性     
马焕军 《求索》2008,(2):171-173
本文讨论了文本性问题。本文指出,在20世纪60、70年代左右,内在的文学和作品观念遭到了质疑,随着文学研究内在模式和外在模式的结合,文本的概念得以确立,文本性也就占据着文学研究的中心位置,文本性就是指文本的生产性。巴特、克里斯蒂娃和德里达都认为,文本自身就具有一种生产力,文本的生产性存在于文本与文本之间,它们是一种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试论热奈特对互文性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涛 《湖北社会科学》2007,(10):120-122
互文性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论概念,在互文性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热奈特从修辞批评的角度,将互文性概念限定在精密的语言形式批评范围内,他对五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的划分,对文本派生方式的分析,对读者与互文本关系的思考,特别是对文本之间关系图示的辨析,都可以看作是对互文性理论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