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沫沙铁窗《嘲吴》《悼吴》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北京市委领导邓拓、吴晗、廖沫沙以所谓“三家村”写杂文隐射罪名,首当其冲,惨遭迫害。1967年的一天,吴晗、廖沫沙同被揪到一个矿区批斗。会前,两人被关在一起。廖见...  相似文献   

2.
躺着.站着.蹲着.坐着……在阴暗、潮湿、狭小的牢房里,廖沫沙尽量变换着各种姿式,好让拘囚的身子更多一点自由的放松.夜深了,喧嚣了一天的“紫禁城”开始恢复平静,天地万物也已渐渐沉入梦乡,而廖沫沙却无法合上疲惫无神的双目.他仰望着头顶上破烂的天花板沉思.往事象潮水般袭来,冲刷着他心灵依旧流血的伤口.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为革命披肝沥胆、笔走龙蛇几十年,却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成了“紫禁城”的要犯监禁长达8年.在那清浊不辨的岁月里,终日伴随他的是孤独、寂寞.他丧失了一切自由,甚至连上厕所也受到监视.那个丧失人性的看守,时常幽灵般在他窗前晃来晃去,窥探他的一举一动.  相似文献   

3.
“史无前例”的风暴刚刮起不久,廖沫沙就被戴上“反党反社会主义”和“反对毛主席”的帽子,挨批挨斗。可是他自问无愧——既没有反对过党和社会主义,更没有想到要反对毛主席。如果说自己有什么“罪过”的话,至多不过是写的文章有点小差错。而那些“造反派”给他戴的帽子却越来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中轰动一时的“三家村”事件,早已有了定论.“三家村”的三位主人——邓拓、吴晗、廖沫沙,业已成为世人称颂的人杰好汉.邓拓、吴晗含冤去世。廖沫沙则“大难不死”,现正在北京安度晚年。其所以不死。正如他自己所说:幸好下放到江西分宜,放到工人农民之中。是江西的人民保护了我。是的,江西分宜这个小县的人民。以其淳朴的赤诚,曾给廖老以安慰和支持。同时,也是廖老,给江西分宜人民带来了革命作家的气质、风韵和影响。寓赣三年,廖老与江西分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75年春,在江西省分宜县北部一所偏  相似文献   

5.
黎里 《前线》1993,(12)
廖沫沙同志生前在编辑他的文集的时候,特意选出几篇文革时当黑帮的交待材料,收入第二卷,名曰《瓮中杂俎》。“三家村”黑帮嘛,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的专政对象,自是在瓮中无处可逃;俎,音阻,切肉所用之砧板也。项羽本记:“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义不言  相似文献   

6.
《吴晗传》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这是廖沫沙挽吴晗诗的头两句。一个剧本引起一场批判,一场批判引发一场政治运动,这在中国历史上应是绝无仅有的。然而这却真实地发生在吴晗身上。作为一名明史专家,一名政府的高级官员,一名在中国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选择进步、向往光明的爱国知识分子,吴晗以他的忠诚与敬业,最终成为2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的悲剧式人物。当然,吴晗的悲剧,只不过是时代悲剧的一个投影。因而,反思吴晗,就是在反思一个时代。假如有助于中国人从思想意识深处,彻底  相似文献   

7.
凡经历过那场十年浩劫的人,大概无人不知廖沫沙的大名。因为批判他(笔名吴南星)跟邓拓、吴晗在《北京晚报》发表的杂文《三家村札记》,成为  相似文献   

8.
“七·七”芦沟桥事件后,全面抗战开始。可蒋介石仍然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信条,在军事上不断向我八路军骚扰;在舆论上颠倒黑白,封锁我八路军的抗战功绩,用一些假消息来欺骗、蒙蔽人民群众。为了粉碎蒋介石的舆论封锁,唤醒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起来抗战,我党决定在湖南创办一份宣传抗日的刊物。具体责任落到了田汉、廖沫沙身上。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邓拓这个名字都是《前线》杂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一面旗帜。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同志兼任市委机关刊物《前线》的主编,在他的带领下,《前线》杂志成果辉煌,其中以邓拓、吴晗、廖沫沙为主笔的杂文栏目“三家村札记”曾在全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年适逢邓拓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我们刊发三位当年在《前线》杂志与邓拓同志共同工作过的老编辑的回忆文章,以缅怀邓拓同志并向他学习,在新的形势下开创《前线》杂志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新闻、文化战线上奋战了半个多世纪,走过了艰难曲折、崎岖坎坷的人生道路,坚韧、清白、纯朴的共产主义优秀战士——廖沫沙同志,于1990年12月27日19时30分,在他的寓所辞世长眠了。我们失去了一位终生笔耕  相似文献   

11.
在四川东方轮船公司“东方之珠”轮上,有位老人外号叫“说到起”。 他,就是公司退休老船长、共产党员王禄开。 前不久,我们在船上采访他。他一口一个“说到起”。他说,“说到起”是他的责任。公司聘请他来指导工作就是叫他“说到起”! “你怎么‘说到起’呢?”我  相似文献   

12.
“三家村”一名,源于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在1961年10月开辟的《三家村札记》专栏。《三家村札记》专栏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文教书记邓拓和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三个轮流撰稿,署名吴(吴晗)南(邓拓)星(廖沫沙)。这个专栏自1961年10月开办到1964年7月迫于形势而结束。其间,以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为主,也有些是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揭露,对错误思想的批评。在写作特点上,《三家村札记》较多地采取了以古鉴今、深入浅出的方式,体现出杂文特有的辛辣风格,如吴晗的《赵拓…  相似文献   

13.
他,辽宁省唯一的一名农业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他,十年间一直在关注着“三农”问题。在许多人眼中,他的名字总是和“三农”、“农民工”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就是全国政协  相似文献   

14.
《湘潮》1986,(5)
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烈士的故居在宁乡县城西七十多公里的沙田乡长冲村杓子冲。何叔衡同志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故居是一所砖瓦木质结构的普通农家房舍,坐东朝西,共有平房二十三间。平头槽门,土砖围墙。头门正中悬匾额一块,上书“何叔衡烈士故居”,落款是:“廖沫沙敏书。”槽门内是地坪,两边有走廊,正堂屋门上有一九五○年当地人民献给的“开国元勋’四字匾额。  相似文献   

15.
李伶 《党史博览》2011,(6):44-48
邓拓,主持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总编辑。他是铁肩担道义的诗人、杂文家、历史学家。他的《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作的《三家村札记》是我国杂文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丁一岚,晋察冀抗战烽火中盛开的一朵兰花。她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开国大典时,她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转播了这一历史盛况。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像他们的卓越业绩那样与天地长存。  相似文献   

16.
圆了作家梦     
曾经有人用“土”来形容周同宾的作品。他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他的文章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反映农村的沧桑变革、农民的心路历程,有深沉的历史感和浓烈的泥土气息;他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系列纪实散文《皇天后土——99个农民谈人生》,在散文的题材、形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读者》、《散文选刊》、《书摘》转载;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20余家出版单位编选的全国性散文选集、鉴赏文库中;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译为西班牙文、英文,介绍到海外;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让周同宾成为南阳作家群的骨干作家之一,河南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也许对周同宾来说,“土”就是他的根,就是他的魂,就是他的个性,他的人格。那“土”,是农村、农民之厚实的土,是大地之厚重的土。读周同宾的文章,你会觉得他土得质朴可爱,土得厚重可敬,土得顽强执著。  相似文献   

17.
他是令人憎恨的“林彪”,也是让人们崇敬的“焦裕禄”;他是老实憨厚的“宋大成”,也是令人扼腕的“宋江”。他,就是从贵州凯里走出来的影视艺术家李雪健!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他是英雄好汉,有人说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作为军人.他被称为“战神”、“常胜将军”;作为政客,有人叫他“以色列的恺撒”——这就是以色列总理沙龙。他的一生轰轰烈烈、风风火火.充满传奇和争议。他脾气火暴,说一不二,常常不按常理出牌。  相似文献   

19.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阿Q所喊出的这两句口号,既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对革命的追求。吴晗先生曾说,朱元璋革命就是为了要“过当皇帝的瘾”。这是一个最好的注脚:“阿Q革命”者,“过革命的瘾”而已矣!虽然这一切不过是阿Q在土谷祠里的“南柯一梦”,而且很快他也就“大团圆”了,但是现实中此类思维  相似文献   

20.
正他是领导同事心中的“硬汉”,是亲朋好友眼里的“铁人”,从警30年来,他始终战斗在刑侦、禁毒工作第一线;遇到险情,他总是冲锋在前,“不破案,不收兵”是他的口头禅;他不仅勇猛,更善于钻研,是大案要案的终结者,“守一方平安,维护人间正义”是他的信念。他就是青岛市崂山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崔建武。从警生涯中,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