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在强化诉讼监督中注重化解社会矛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海东 《法制与社会》2011,(15):130-131
诉讼监督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诉讼监督对化解矛盾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加大监督的力度,提高监督水平,依法开展各项诉讼监督工作。将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贯彻始终,围绕当事人诉求,全面评估诉讼监督行为的风险并做好预警工作,正确运用诉讼监督手段,延伸调解职能,强化释法说理工作,确立恢复性司法理念,积极参与构建社会大调解机制。对检察建议工作,要提高检察建议的质量,慎重使用检察建议,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检察监督能力是指检察机关为了保障诉讼公正和效率,通过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在对刑事立案、侦查、审判、执行和民事行政审判依法进行法律监督等办案业务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本领。检察监督能力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子能力;对检察监督能力的比较与评价是衡量检察监督能力的重要因素;检察机关应通过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监督观念、明确监督法律、完善评价体系等方法来提高检察监督能力。  相似文献   

3.
吕涛 《人民检察》2015,(2):9-12
行政检察监督涵盖法律监督职能与参与诉讼职能,二者存在既紧张又融洽的关系,要处理好二者的平衡问题。应从立案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强化行政诉讼法律监督,同时探索建立诉讼外行政违法检察监督工作机制、行政强制措施检察监督工作机制以及探索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等,推动行政检察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参与诉讼活动,依法实行监督。检察机关技术部门的工作贯穿于诉讼监督工作的各个环节。技术部门履行对诉讼中技术性证据的监督权(侦查权、审查权),是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决定的,把检察技术部门改称为技术检察部门能更好的反映其法律监督属性。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后,检察机关应加强对司法鉴定活动的监督,维护司法鉴定法规的统一正确实施,是现实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权依法运行的关键手段。数字检察技术可从“独立监督”“系统流程”和“常态追踪”三个方面,实现对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赋能价值。针对数字检察技术赋能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孤岛”、数据化成本较高以及办案数据安全与业务数据深度分析兼容较难的问题,有必要通过立法提升检察机关数据调用权限、研发应用动态监督数据归档系统、开发可脱机运行插件,加快实现数字检察技术对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赋能支撑。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应结合实际,创新形式,规范技术性诉讼证据审查监督工作,并进一步明确技术性证据审查监督工作的内容和职责,加强技术性诉讼证据审查监督工作在检察业务中的作用,全面强化检察技术部门的法律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7.
"两高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是一份综合性司法文件,其中不少条款与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程序设置相关,包括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工作中线索来源、甄别发现、调查核实、监督方式、犯罪线索移送等具体问题。构建出较为完整、系统的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体系,对检察机关履行民事检察职能、监督纠正虚假民事案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对民事虚假调解书采用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监督方式、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民事强制措施建议权制度等新规定要准确理解内容、严格适用程序、加强协作配合,形成依法惩治虚假诉讼违法犯罪合力。  相似文献   

8.
王晟明 《法制与社会》2011,(19):204-205
检察诉讼监督权本身也应得到有效的规制,诉讼监督工作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从而获得公信力。本文通过分析诉讼监督工作的基本环节,认为其作为法律监督的一种,它具有其他监督主体所不具有的强制力,其公信力建设更有必要性,进而探讨加强检察诉讼监督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孙舒妤  邱萍 《法制与社会》2014,(13):168-169
新民诉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检察机关对审判程序中的诉讼违法行为进行全面监督,但如何进行监督、怎样进行监督尚处于探索、摸索阶段,再加之诉讼违法行为本身处于隐蔽的位置很难被发现,使得对诉讼违法行为的检察监督之路尚未明确,因此,本课题致力于探讨诉讼违法行为的概念、性质,以及对诉讼违法行为的调查机制,并探索具可操作性的诉讼违法行为的检察监督之路,希望为民事行政检察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袁观磊 《法制与社会》2011,(26):234-234
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法律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检察诉讼与监督职权关系问题的探索,有利于促进检察机关内部机构的优化配置。本文根据我国法律对检察职权设置的现状,对我国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认为,在我国检察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法律监督部门,是优化我国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权配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潘志玉 《政法论丛》2023,(2):149-160
虚假诉讼在我国的典型存在,除了归根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诉讼诚信原则的失范因素以外,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以及调解制度的固有局限性也不无关系。检察监督对虚假诉讼进行规制和遏止具有天然制度优势。虚假诉讼检察监督权是兼有行政性质与司法性质的混合性权力。虚假诉讼打破了传统民事诉讼基本构架平衡,加强和完善对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应该参照权力制衡理念,以事后监督为主,兼顾事前和事中监督,坚持法律职业共同体理念,重在与各方协同,避免部门对立,并在司法谦抑与能动检察之间寻求平衡,推动虚假诉讼检察监督守正创新。要实现检察监督职能的理念更新和重新定位,检察机关应当在虚假诉讼治理中发挥先锋主导作用,通过立法进一步拓宽虚假诉讼案件来源机制,赋予检察建议刚性约束力,加强和完善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构建“民事、行政与刑事”制裁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民行检察监督工作必须澄清三个方面的观念认识:一是民行检察监督的性质是监督权力而非救济权利;二是民行检察监督是法律监督而非诉讼监督或审判监督;三是民行检察监督是事后监督而非诉后监督.  相似文献   

13.
检察机关应适应时代要求,总结思考推进诉讼监督工作的经验,不断发现和总结工作规律,引导检察实践尊重、遵循诉讼监督工作规律。进一步创新诉讼监督工作,促使诉讼监督以良好的状态,在诉讼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温远智 《法制与社会》2010,(22):144-144,146
在民行诉讼监督工作中,由于只有抗诉这一单一的法定监督方式,监督效果不是很理想,而采取检察建议是目前加强民行诉讼监督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立法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民行检察建议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困境,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民行检察建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刑事申诉检察工作中对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的重要职责,是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贯彻"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工作主题的重要体现。全面加强刑事申诉检察环节诉讼监督工作,对进一步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实际工作中,无论依法受理审查和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还是办理刑事赔偿案件、刑事被害人救助案件,由于案件所处诉讼阶段的特殊性,使得这一监督具有整体监督、事后监督和再次监督的特性,发现和遇到的问题相对其他诉讼环节可能会多一些,笔者期待有解决问题的法律依据或相关规定,以取得监督工作实效,实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6.
谢君 《法制与社会》2011,(26):178-179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理论及实践的诸多原因,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本文就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现状描述及原因分析着手,寻找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完善之道,以期刑、民、行诉讼检察监督均衡发展,推进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法治化。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检察权主要包括职务犯罪侦查权、刑事检察(批捕、公诉)、诉讼监督权等。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属于诉讼监督,监督内容包括民事、行政裁判是否正确、诉讼活动是否依法进行,监督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司法公平与正义。然而现有的监督手段,明显不适应履行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的需要。因此,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完善监督机制,进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于控告申诉检察环节,通过对诉讼监督的职能定位和现状分析,积极探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开展诉讼监督的新途径、新方式,为优化控告申诉检察环节诉讼监督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检察技术部门对技术性证据的审查,无论是侦察监督价段还是在公诉价段,它的审查从其性质上看都具有国家诉讼监督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虚假诉讼现象呈上升态势,虚假诉讼不但损害了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干扰了司法秩序.为此,检察机应充分利用法律赋予民行检察的职权和监督方式依法打击和遏制虚假诉讼蔓延之势,维护正常的司法秩序进行论述.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运用调查核实权,确保监督有理有据;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如抗诉、检察建议、再审检察建议、建议更换办案人、纠正违法、移送犯罪线索等,确保监督效果;三是要加强与其他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形成监督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