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只有不断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青年农民的学习能力较弱,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不够,交往范围狭窄,合作能力和维权能力比较薄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政府制度供给存在缺陷,农民组织不健全,农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为此,要努力实现政府提供培训与农民自主学习相结合,转变农村经营体制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创设组织相结合,农村公权力的完善与农民维权意识的培育相结合,不断提升青年农民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推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做到新农村有新的消费观是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应有之义。为此,首先要引导农民认识到现有消费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低层次的消费结构、不健康的消费方式、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等;其次,要采取措施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物质基础、客观条件、思想基础、制度保障,使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新农民”。  相似文献   

3.
我国两亿四千万农户、八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积极、高效地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农民的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对乡村农民参与的一种社会动员。发扬民主,让农民有效参与同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新农村建设是决策民主化、公开化和科学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本文观察和分析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民自主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梁春燕 《学理论》2011,(27):57-5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包括农民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等方面。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模式早已为社会各界所认同,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中,事实并非如此。农民的主体地位由于认识上、制度上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处于缺位状态,新农村建设成为政府一家的事业,“配角”反而成了“主角”。这与我国现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关。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推进农村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级民主监督不力的成因与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当前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新农村建设一年多来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民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信息渠道不畅、相关制度缺乏以及农民素质不高而引起的村级民主监督不力所造成的。当前必须针对这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村级民主监督,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逐步扩大,农民群体成为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完善,农民的正当权益不断受到侵犯,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此,要通过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在体制内使农民有正规的、合法的利益表达机制和需求表达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增强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发挥农民的主体性,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民的主体性还没得到真正有效的体现,要将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必须重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并从完善各种政策与制度入手,让农民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农民利益诉求与新农村社区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民利益诉求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多维目标,农民利益诉求的内容、质量、渠道、方式和方法是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动力,新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民利益诉求的场域、组织载体、时空载体、制度载体和文化载体,农民利益诉求和新农村社区建设存在互动互促与同质同向的逻辑关系.新农村社区民主建设实现政治利益诉求的保障力、社区经济建设实现经济利益诉求的源动力、社区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利益诉求的整合力.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体现,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民仍如散沙一般,缺少合作,更没有自我组织起来;农民在合作的动机上与其他群体是一致的,其合作状况之所以不理想,是由于缺乏制度环境以及组织网络、互惠文化、权威、合作技能、社区精英与资本等组织化要素,提高社区发展能力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完善合作的制度环境以及引入和培育现代的组织要素。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农村建设主体的问题,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践调查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强、农民主体作用较弱的一致结论。但是,政府失灵的存在必然要求农民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弥补,而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又需要政府的制度供给作为保障。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来保障和增强农民主体地位,二者应该形成互补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申良平 《各界》2008,(10):94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制约农民影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的不利因素,一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二是对农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三是现行体制机制仍然影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瞭望》2006,(32)
第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各地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和部署,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政策,坚持“五要、五不”,切实加强工作的指导,避免出现偏差。要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同时,要发展农村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要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为新村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村消费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提高农村消费力,让农村的生产、消费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为此,要采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民的消费心理;调节农村物价水平,引导农民正确消费,健全保护农村消费者的规章制度等举措,促进农村消费力的解放和发展,从而拉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李坚  易晓芸 《学理论》2012,(10):7-9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发展农村、振兴农业、培养农民、缩小城乡二元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思想视野下,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导向:实现自我公平、村内公平和城乡公平;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发展生产力、规范生产关系和缩小阶层差别;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培养新型农民、搭建组织载体、深化民主管理、强化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联结国家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一环,从制度变迁角度分析,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应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实现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而农民政治参与是实现农村基层管理民主的重要途径.但是,农民政治参与还存在诸如受封建文化影响大、村民选举秩序混乱以及民主监督不力等问题,本文拟从发展农村经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扩大农民政治参与途径和做好宣传等方面,对解决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惠媛媛 《学理论》2012,(13):102-103
分析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条件下未来的新市民———陕西农民应具备的素质和面临的困窘,并通过对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不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需要等问题的分析,探索提升陕西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帮助他们实现由农民向新市民的转身,以加快新农村建设和西安国际大都市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9.
乡镇政府职能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但目前由于政治、经济、法制、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乡镇政府职能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失调。为此,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明确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深化财税制度改革,从法律上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建立农民利益的政治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对农民信息权利保护、农村信息资源利用、农村信息市场的规制等方面缺乏相关法律政策支撑,严重影响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从具体国情出发,用法治的视野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给予合理定位,分析我国新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法律制度困境,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完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