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现代新儒家与传统儒家在佛学观上有很大的差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对佛教的看法也有区别。唐君毅对佛教中国化非常赞赏,而牟宗三则否定有所谓佛教的中国化。唐君毅对华严宗极其钟情,而牟宗三对天台宗非常喜好。唐、牟虽然都能对佛教持一种同情的了解,都否认佛教对宋明理学有实质性的影响,但佛教在二人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唐君毅、牟宗三的佛学观,代表了现代新儒家对佛教的消化、吸收和融会,体现着佛教在现代新儒家思想创造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后汉书·西域传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篇论说佛教的专文。通过剖析《后汉书.西域传论》及其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到范晔的佛教思想及其他与佛教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他是一位佛学理论家,而非一名无神论者。  相似文献   

3.
杨永胜 《学理论》2012,(29):51-52
朱子论佛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朱子语类.释氏》篇中,朱子早年虽然有学佛的经历,佛学对其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看,朱子是反佛的,其反佛的要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朱子认为佛教之说多是世人附会老庄之学而成的,新意甚少;二是朱子认为佛教入华以后脱离了它的本旨;三是释氏的"空"把一切都空掉了,变成了纯粹的虚无,佛言空,儒言实;四是佛教败坏了人伦纲常。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
东晋名士是佛玄合流中重要的角色之一。一方面名士都有着深厚的玄学背景,在接触佛学时不可避免地会以玄学的思维来分析理解,主观上促进了佛玄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名士相较于名僧更易于为世人所接受,他们活跃于世俗之中,所讲所写比名僧更接近于当时世人的思考方式。其中孙绰的《喻道论》和郗超的《奉法要》是这一时期名士崇佛的代表作。前者着重从理论上介绍佛教;后者则从具体修习方法上指导居士修行。两部作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研究这两部著作,有助于还原东晋时期佛学和玄学思想大交融的盛况,也有助于理清佛玄合流初期社会知识阶层思想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4)
宋代佛教以禅学为主,士大夫中参禅者人数众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北宋佛教政治伦理的儒学化走向。大慧宗杲所提出的"菩提心即忠义心"是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的典型,将佛教推入世俗生活,推向王道政治,开启了佛教政治伦理的新篇章,不仅调和了儒佛关系,更为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0)
汉传佛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道儒,有着复杂的本体论思想演变,受道家与玄学的道、无、本、元气等本体思想的影响,汉传佛学的本体是无、空或气;受道家元气与民间"神识"观的影响,出现了神本论。  相似文献   

7.
古因明是印度的伦理学(逻辑学),是内外学派共同遵守的推理方法和辩论准则,是属于逻辑学。公元7世纪,一代佛学大师陈那开创了新因明理论的开端,证明了佛教理论当中有自己独立的佛教逻辑格式。因此,陈那以前的吠陀派足目推理十六句、五支论与陈那的三支论都是彼此相通的,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6)
婆罗门教和早期佛教是古代印度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宗教。早期佛教产生于婆罗门教兴起之后,早期佛教中的一些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婆罗门教的影响,两教教义之间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重点分析婆罗门教和早期佛教在创世理论和轮回解脱思想上的异同,对加深佛教思想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产业日益发达的时代,对文化的根性寻求日益彰显其价值。在新儒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徐复观是传奇式的突出代表。无论是其文学思想或美学思想,他都以独到和深刻的见解诠释着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命脉。尤其以对"庄子的再发现"引起了学界对"庄学"的深入探微。对于心和民族性的文化,徐复观在对庄子之道的论述中全面且整体地呈现了出来。对徐复观思想中庄子之道的探寻不仅能够把握中国文化中道家思想的精髓,也能对人的真实心性有透彻的体认。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认为,胡五峰对"性"有独到的慧识,认为胡五峰的"性体"论坚持客观性原则,否认性体有善恶之分,心性关系方面,主张"以心著性"。基于五峰对"性体"的独到见解,使之从陆王系分离出来,牟宗三称其为正宗圆教。牟宗三的这一见解,在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元和就中唐儒佛关系史而言,很有典型意义。安史之乱以后伴随国家政治权威的失序,思想领域内也发生着激烈的论争和调整。儒家士大夫对李唐王朝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三教并奖的政策开始做出了理论上的反思。在儒佛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的大趋势下,元和间的士大夫内部逐渐衍生出了两种佛教观。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方,视佛教为"异端",要求反制佛教,清除佛教的现实危害,重塑儒家的思想权威和秩序。以柳宗元为代表的一方,积极寻求儒佛义理的契合之处,要求"统合儒释",从佛家理论中寻找可供儒门利用的思想资粮。儒家士大夫如何处理自身同佛教的关系,是中唐三教关系中颇为多彩的一页。试图比较韩、柳二人的佛教观,以展现两种观念的契合、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立佛教学说并使之流传发展千年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奥妙在何处?原始佛教如何在婆罗门教控制下的印度一路走来,即使脱离创始地依旧能在世界各地立根发展。"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学说的创立的思想渊源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指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试通过对佛传的解读结合历史研究资料多角度对释迦创教的原因和佛教发展。必然性做出分析力图使佛教的产生脱离神话色彩从而证明原始佛教思想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儒、佛两家互动互补的过程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和以佛性为代表的心性论,在心性思想上表现出广泛的一致性。本文主要就儒礼和佛戒的内在思路和自我价值判断的一致性追行论述,说明两家的心性论虽然在表象上相去甚达,但实质上并不冲突,反而互相吸取容摄。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6,(9)
正《西游记》问世以来,"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不过唐僧确有其人,他名叫陈玄奘。他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因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津藏"和"论藏",所以,也有称他"唐三藏"。他父亲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哥哥也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玄奘时常到净土寺玩,13岁时受剃度做了和尚,与哥哥一起诵读佛经。  相似文献   

15.
佛学研究的现代化和佛教中国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市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4年经原教育部特批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16.
张载的<诗经>学体现出"心性义理"的价值取向,通过解读<诗经>来获得"治心途径和天地之道".作为理学家,探讨"理"或"天理"的特点,指出"理"或"天理"的普遍性、根本性、伦理性,乃是张载<诗经>学思想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伦理: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伦理作为一种共享的全球性道德理想,必须在全球各种文明中寻找思想的资源.本文通过对佛教伦理内容的概括与梳理,考察了在"全球伦理"语境下佛教伦理的现代诠释方法,从信仰伦理、社会规范伦理、美德伦理等方面构建了佛教伦理的体系,探讨了佛教伦理思想的特质,展现了佛教伦理作为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各界》2011,(7):F0003-F0003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洁,汉族,祖籍山西祁县,诏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洁经》,是维摩洁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相似文献   

19.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毋庸讳言,因为改革开放是对以前的思想、观念、体制、行为习惯等进行“大手术”,所以当代中国经历社会文化学所谓的“文化变迁过程”就在所难免。佛教在中国是第一大宗教。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能忽视或轻视佛教信徒这特殊的群体。自佛教及其文化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通俗化的衍变过程,它已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成为中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20.
唐凡淇 《学理论》2013,(30):394-395
佛教"止恶修善"的教理不是玄虚的理论,而是对精神和心灵的道德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席卷、生存竞争的加剧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易使人们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步入歧途。从佛教"止恶修善"教理教育所面临的道德现状出发,阐释了"止恶修善"教理的主要含义,指出了"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对建设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积极作用,佛教中虚、和谐、安乐和清静的教理对现代人的行为有相应的伦理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