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2,(5):1-1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与风险共存、战胜灾难、不断前进的历史。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渗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实践中,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片段。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但同时,这十年也是中国努力构筑防灾减农钢铁长城的十年,是中国防灾减灾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十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1,(7):1-1
人类社会的历史原本就是人与自然不断协调、适应和斗争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灾之邦,有史便有灾,千年灾害千年痛。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统计显示: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共发生旱灾1074次,水灾1058次,平均约每3年便有一次。  相似文献   

4.
人类发展的历史始终伴随着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生死历程,从远古祖先祈求神灵保佑、无能为力承受风云不测发展到学会"亡羊补牢"的补救,从无知、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发展到躲避、抵抗、预警、预报、应急救助体系,从灾害预防和备灾发展到现代社会灾害风险评估和全新的安全理念,把防灾减灾工作看成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本身、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与规律问题有深刻的认知,并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整体性演变发展与各个构成部分的演变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价值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实困境、基本范畴、历史实践和价值指向上具有高度的逻辑关联,这种逻辑关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出现实困境,需要正确认识世界历史的整体演变发展和部分演变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并呈现"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和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历史原本就是人与自然不断协调、适应和斗争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灾之邦,有史便有灾,千年灾害千年痛。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统计显示: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共发生旱灾  相似文献   

7.
历史遗址是人类文化的核心表现,是人类历史的千古绝唱。存在于城市中的历史遗址,是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任志侬 《前进》2012,(6):30-31
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并发展繁荣了文化。文化的历史即是人类的历史。文化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渗透、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甚至决定着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历史遗存"和"文化"的界定,从考古学意义上讲,历史遗存包括了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遗物是指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工具、用品,它们的特点都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有形物。但对于文化的概念,社会各界似乎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广泛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确切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意识形态所创造  相似文献   

10.
王哲 《理论月刊》2024,(3):5-11
人类解放是人类追求更好存在方式的理想目标与变革现实状态的历史过程的统一,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人类解放的最终实现提供了现实力量和时代主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成就与阶段式微表明人类解放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仍具有现实意义与可能。在当下,人类解放应被理解为一个由中华民族积极推动的、变革现实并趋向更为合理存在状态的运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以人本逻辑驾驭引导资本逻辑,实现普遍意义上的主体平等与代际和谐,激活精神文明的引领力与主体意识的内驱力,在拓展人类解放可能空间的同时压缩其物理时间,具有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11.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政治发展同经济发展一样,古来有之,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则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认为,政治发展是人类自国家产生以来,政治形态不  相似文献   

12.
潘启雯 《中国减灾》2012,(5X):50-51
<正>"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时刻都会遭遇各种突发性事件。历史上没有哪一种社会制度能够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社会制度对于自然灾害有着不同的应对方式。自然灾害对社会具有高度的威胁性、影响的不确定性和极大的破坏性。从理论上讲,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单凭政府的财力、物力是无法全面应对的,而需要整合全社会的物质、人力及精神  相似文献   

13.
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片段。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但同时,这十年也是中国努力构筑防灾减灾钢铁长城的十年,是中国防灾减灾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十年。从编制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到完善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4.
周长生 《中国减灾》2013,(5X):26-27
<正>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因灾带来的种种创伤与阵痛,足以让我们对自然灾害"刮目相看"。抛开导致灾害发生的客观因素不说,单因人类自身原因诱发的灾害已屡见不鲜,而防灾意识淡薄和侥幸心理居上是重要原因。由于经验主义导致大众对自然灾害常常进行错误判断,人们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定式去思考问题,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却并没有在人们的心中打下坚实的烙印。笔者认为,加强防灾减灾要将儿童作为重点,增加防备意识,加大宣传引导,强化应急演练,是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的根本所在。防灾减灾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学龄前的娃娃来说,从小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防灾减灾文化不过是人类在防灾减灾活动中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位梦华认为,"防灾减灾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民众缺乏防灾减灾知识2008年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痛,还有大灾之后的思想洗礼。位梦华说,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  相似文献   

16.
刘东海 《前进》2009,(9):35-36
一、发展问题的由来以及发展的界定 发展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亘古而常新的历史课题,无论是在自然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人类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从未止步过。人类在探索发展的进步和挫折中得出这样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作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表现样态贯穿世界历史发展的始终,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并在与全球化的互动中完成各自形塑,二者的互构式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主体和价值基础。全球化的矛盾性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时空场域,一方面扩大了人的生存空间使人类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资本逻辑主导全球化的矛盾性发展对传统全球治理体系提出挑战,客观上使全球化必须完成从资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式转换。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新型全球化构建,既补齐了资本全球化参与主体缺位和动力不足的短板,又超越了资本全球化内容片面的单向度属性,实现了对全球化正义路向的价值引领,完成了形塑新型全球化的世界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8.
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人类解放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坚持胸怀天下,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于四个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坚持胸怀天下,在实践中要求中国共产党拓展世界眼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格局,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吕春 《中国减灾》2009,(12):44-44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自始至终贯穿着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史。在与灾害抗争的过程中,既包括每一个普通个体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也包括历代统治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做出的努力。“罪己诏” 据记载,商汤在桑林中祈雨时曾说“六事”,要求帝王在灾害发生后,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如何有效应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使救灾减灾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是湖北省孝感市民政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