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间势力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是国共关系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共两党关于中间势力政策的比较,探讨这三种政治势力的相互关系,揭示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一、国共两党对中间党派的政策在1935年华北事变前,国民党对中间党派主要是打击的政策。国民党实行“党外无党,党内无派”,不承认中间党派的独立地位和真实存在,对中间党派的活动进行限制、迫害,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派关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写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派关系现,主要是指1921年至1935年间,中国共产党关于党派关系的理论。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社会阶级状况和各阶级的政治立场的分析还不够准确,对革命对象、革命依靠力量、革命任务与革命阶段的把握上也有偏差,因而党的党派关系理论还处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初步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原则及其改变从1921年到1923年6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派关系现的第一阶段。“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原则及其改变,是中国共产党这时处理党派…  相似文献   

3.
《实践》2021,(10)
正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制定了正确处理党派关系的成功策略,对今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逻辑,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军峰 《理论学刊》2006,3(12):26-27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为重要地位,它实现了两次成功的国共合作,促成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最终演变为新中国政权中的多党合作制度。一、深刻的阶级分析、正确的政策制定是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重要方面,为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将统战策略运用于革命,成功地促成党派合作,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国近现代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阶级结构、政治力量对比的深刻分析基础上的。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如何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和中间力量是一个重…  相似文献   

5.
张源 《学习论坛》2012,(2):53-56
大卫.休谟通过对17~18世纪英国党派政治的论述,试图以理性和现实的态度阐明,现代政党政治的形成有其自身规律。首先,党派是伴随现代国家和现代政治形成的必然产物,反映了政体的性质与人性倾向。其次,党派对于型塑一个现代的自由政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对于既有的党派纷争,应基于理性及审慎来弥合分歧,促成党派之间的联合;同时,应秉持为公精神,将只关注私利的政治派别转化为考虑公共利益的党派,为解决政治宽容、党派政治的有效性、一党独大等问题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一创立,就面临着如何认识和处理党派关系问题。本文主要论述的是1921年至1923年间中国共产党对其他党派政策的嬗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争论后确定的。1921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中国三大政治思潮的形成有下列原因,首先,它是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它是抗战时期经济多极化发展的必然反映;再次,它是抗战时期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抗战时期三大政治思潮主要包括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和中间党派的中间路线。三大政治思潮是其各自内部发展和嬗变的产物,他们各自的内在性质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向来被视为“蜜月期”。与1954年以后的党派关系相比,1949年至1954年的党派关系有着不同特点,它建立于特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需要上。在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过程中,中共内部有分歧,外部面临现实困难,但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细致入微的民主作风下取得了显著的执政效果,同时树立了民主执政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影响中国抗战大局和国共关系的重要历史事件。事变发生后,为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国共两党团结抗战,黄炎培等中间党派的一些参政员以国民参政会为依托,与国共两党几经磋商,提出设置特别委员会,作为解  相似文献   

10.
抗战胜利前后,由于国内到‘特殊的政治环境,以民主党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首的“中间路线”,史了想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寻找所谓第三条道路,谋求在战后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随着国民党当局对中间党派的镇压和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中间路线最终归于失败。笔者拟对这一失败的原因作一分析,以此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关于中间路线的政治思想主张,或许有益于国家的政权建设,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究其根源,他lfl的改良模式,未能超出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的框架。从政治方…  相似文献   

11.
郭渊 《党史纵横》2002,(7):15-16
中国共产党一创立就面临着如何认识和处理党派关系问题。1921年至 1923年间中共对其他党派政策的嬗变大体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梁漱溟以中国国情特殊为由,否认中国社会的阶级存在与阶级对立,提出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那一套理论都不适用于中国的观点,认为中国社会缺乏党派形成的因素,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产生都不是中国社会内部自发的,而是由外来因素促成的。据此,梁认为,多党互竞,一党排他,都是不对的。中国政党应实行“二重组织”,即“各别党派为第一重组织;全国许多党派之联合体为第二重组织。”梁的目的在于提高中间党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梁否认中国社会内部有产生政党的客观依据,显然是错误的,论点也自相矛盾。但在抗日紧要关头,梁主张职合各党派一致抗日,这点无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政党林立,他们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19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团体纷纷亮相;民国初年掀起建立政党的高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出现了国共两党的极端对立和中间党派并存的政党格局。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民国时期的各种政党组织模式相互作用、一路走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攻党的概念、特征和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学中对政党本质的认识存在四种看法,阶级组织说、权力目的说、党派团体说、中间媒介说。这四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政党的本质,但都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准确地讲,政党是由社会中一部分人组成的,以夺取或控制政权为目的的,联结政府与个人的有组织的集团。政党具有部分性、目的性、组织性和中介性四个特征。政党是不同于国家、利益集团和党派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战线文献选载(一九三六年一月──一九四○年八月)不分党派,一致抗日(一九三六年一月)毛泽东自“九一八”以来,中华苏维埃政府即不断地号召全国同胞,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问一切旧日关系,大家一致团结来共同救亡。在这一坚定不移的原...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党派监督思想初探于景森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将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党派监督思想向前推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加强和改善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党派监督的必要性(一)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需要。中国...  相似文献   

17.
黄明哲 《理论研究》2008,(3):33-36,63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规范党政关系,增进党内和谐;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增进党内和谐;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巩固和发展好党派关系,增进党内和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着力优化党际关系,增进党内和谐。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党派监督思想初探于景森邓小平关于民主党派对执政党进行民主监督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党派监督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从党际关系范式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局限性。如果从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实际出发,从更为宏观的"政党三维关系"研究范式着眼,就会发现,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代表、多党派为民"为显著特征的党际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制度化成果,构成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把握这一科学内涵,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科学发展,提升政治文明水平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1937年,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全中国一致抗日的局面由是形成,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并使这种关系得以长期维系?笔者认为,国共两党对民族危机的深切体认,以及由此实现的国家民族利益对党派和阶级利益的超越,是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本文试图就此进行论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