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但目前两者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很好地衔接,尤其是人民调解制度日渐萎缩。建立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对接机制,有利于社会矛盾的迅速化解,有利于缓解法院的工作压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建立相对固定的调解组织,建立专门的指导组织,形成制度化的指导机制,建立法院与人民调解的程序性接触机制,将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纳入综合治理考核等措施,实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社会力量与审判力量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矛盾纠纷的新变化对诉讼的解纷功能和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机制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法院面对沉重的受案压力,不堪重负,而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机制正成为化解矛盾的重要社会解压的重要良方。新时期矛盾纠纷的变化也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运作提出了挑战。如何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适应矛盾纠纷的变化,担负起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重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大调解"机制正是适应纠纷解决的需要,在司法实践中对传统三大调解的改良和整合,而"诉调结合"是"大调解"工作切入点和重要工作方法。本文通过分析三大调解工作在"大调解"机制中的作用"、大调解"衔接机制特别是从诉调结合的角度来讨论"大调解"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民调解制度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制度;有利于当事人实现意思自治和程序自治;有利于弥补、消除现代诉讼的缺陷和不足。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纠纷解决的需要,需要大胆对其进行制度完善与创新:实行“审调分离”;加强人民调解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构筑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其在预防、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引入正当程序机制,实现程序自由与公正;完善当事人调解激励机制。实现“诉调对接”。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纠纷丛生催生了"大调解"机制,对这一机制进行清晰的性质厘定,从文化视角探究机制背后的法理基础和政治考量,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从功能视角提出应对强制调解进行必要的限制,主张发挥诉调对接在这一机制中的作用,并由诉讼和调解的互动制约探索限制司法裁量权的新模式对现实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5.
目前民间纠纷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性、利益性、复杂性和调解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公安调解方式已经无法完全化解纠纷。为适应时代要求,公安机关及时推出了“公调对接”调解模式,即将公安110接处警与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对接,整合社会纠纷调解资源,主动发现,积极化解,超前预防社会矛盾纠纷,促进治安平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大调解机制的本质在于调解.调解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当前国内社会矛盾凸显期,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积极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 "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机制,对于发挥整体优势,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西安市的社会矛盾纠纷主要呈现出高发性、群体性、利益性、复杂性等显著特征。西安市现行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尚存在着重治标轻治本、调解组织不健全、管理松散、职责不明、监督不到位、协调对接不力、工作经费保障性差、调解队伍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对此,应构建一套集风险评估机制、制度性利益受损补救机制、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机制与保障机制为一体的新型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以弥补和克服现行机制的不足,提高社会矛盾化解效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P市D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存在调解工作政策保障不足、信访工作需要创新、稳评尚不规范等问题,并相应提出加强调解工作政策保障、强化律师在调解中的作用、推行访调对接、提高稳评质量、加快调解大数据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警种化"调解工作机制,是将调解工作渗透到公安工作的各个部门、每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安牵领的多种调解模式在社会矛盾化解、群众纠纷解决中的作用,预防一般性矛盾纠纷转化为民事案件,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甚至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做到规范执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的"公调对接"机制,在实现公安机关与相关主管部门、市场组织、民间组织及志愿者等社会资源整合的同时,还满足了群众快速多变的需求,并进一步解放了警力,实现了社会稳定。该机制的构建与无缝隙政府的追求有内在一致性。"公调对接"以顾客、竞争及结果为导向,通过一站式服务等形式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当前,应根据"公调对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无缝政府理论为导向,从推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机制及创新责任机制建设等方面完善"公调对接"机制。  相似文献   

11.
针对医患纠纷逐年上升的趋势,全国各地不断探索妥善化解医患纠纷的应对机制。上海市X区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警调配合、医调联络、诉调对接、访调对接等"联动调解"机制的运用,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形成医患纠纷化解合力,成效突出,是新时期治理医患纠纷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专业调解委员会是我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体制建设过程中组建的一个专业调解劳动纠纷、医患纠纷、矿群矛盾、物业纠纷、交通事故的部门,其目的是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及时调解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社会矛盾,避免激化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为社区居民解决难题。但专业调解委员会还需在实践中破除"懒政"思维,转变工作机制,建立定期专访的工作制度,构建社会组织间的协作制度才能服务好社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共弥渡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的大调解工作理念,按照构建“党政统一领导,综治维稳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县乡村组行业五级联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对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目标,以机制制度建设为先导,组织网络建设为龙头,实施层级管理为核心,信息化管理为平台,突出联调联动,构建形成了大调解工作“545411”弥渡模式,全力解决影虼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问题,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4.
商会与法院联动调解商事纠纷主要是诉前调解和诉中调解。在国家倡导多元化机制解决纠纷的背景下,现阶段许多地方尤其是广东已经探索建立起"商会调解+司法"的联动调解模式,其发展主要是基于民间社会对调解的偏好、国家治理理念的嬗变、商会自发发展三重因素的叠加,与清末民初时期的官商互动也具有某种历史相似性。虽然这种联动调解模式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目前商会与法院诉调对接机制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5.
被国外称为"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本文以铜仁市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为研究对象,就其成效和做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检调对接工作是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过程中参与社会治理的一项新举措,对化解案件办理中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纵观检调对接的实践情况发现存在着适用范围不统一、适用案件偏少、当事人存在误解等问题,本文以基层检察院检调对接的实践情况为研究视角,对检调对接机制的模式完善提出建议与思考,以期检调对接工作机制更加规范、科学的运转。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在确立了审前分流式调解和先行调解的同时也对司法确认制度从法典上予以了确认,这为"诉调对接"的发展与完善注入新活力,提出新的挑战。通过对多元化纠纷解决背景下的人民调解的梳理和现行法规的分析,厘清人民调解与诉讼对接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司法审查和司法确认。诉调对接的理想模式是审判与诉讼外调解相结合、相互补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带来社会矛盾增多叠加的负面效应。当前基层农村矛盾纠纷呈现个人与组织、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矛盾占主导地位,纠纷与群众切身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并大多数为涉法矛盾,群体性纠纷日益突出,群众非正常解决问题的增多、而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偏少,对抗程度增加等特征,深刻认识矛盾纠纷,弄清矛盾纠纷的态势、成因、性质,做好主动直面应对,并按照不越级、不错位、不包办的化解原则,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运用,大力推行矛盾纠纷预警制、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引发矛盾纠纷责任追究制,才能从源头上消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注重基层工作,对民间产生的矛盾进行柔性化调解,积极创新民间矛盾纠纷化解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将乡镇社区作为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平台。其"百村千点"工程为如何创新乡镇社会管理作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诉讼爆炸"局面逐渐形成,基层治理的法制化建设面临各种矛盾和改革的冲击,而诉调对接机制因其独到地将司法制度与国内民间力量相结合,迅速成为我国基层社会化调解趋势中最具典型、最具创新意义的纠纷解决方式,也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改革项目,能充分发挥法律即国家的强制力,为基层治理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