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东玲  向绪伟 《求实》2012,(7):79-8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吸收、改造了传统文化,同时,传统文化多元一体、一元主导的格局也为我们在尊重差异、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文化生态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大同构想以及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升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的源动力来自于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和变通求新的特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耻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律文化现代化。那么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同时必须公平立法,严格守法,公正司法,树立法律信仰;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本文正是基于此,先概述制约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因素,而后对法律现代化模式的构建提出一些思路,以期利于实务。  相似文献   

3.
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律文化现代化.那么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同时必须公平立法,严格守法,公正司法,树立法律信仰;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本文正是基于此,先概述制约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因素,而后对法律现代化模式的构建提出一些思路,以期利于实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法律文化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法律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即法律要深植于文化之中。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同时必须公平立法、严格守法、公正司法,树立法律信仰,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法律文化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法律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即法律要深植于文化之中.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同时必须公平立法、严格守法、公正司法,树立法律信仰,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六五"普法以来,台江县根据自身县域的苗族文化特点,创新普法方式,将苗歌普法教育纳入普法规划,编演苗歌苗舞开展"法律进乡村"法制宣传教育,用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普法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三个苗村"先试点台江县老屯乡榕山村的张洪珍老人作为省级"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被县里邀请创作了一首《法律教育如春风》的苗歌,歌中描绘了近年来家乡的喜人变化,还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新政策巧妙地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存在发展,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里确实有适宜马克思主义生根发芽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共通的哲学性思维。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必然。而在当下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中华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思想土壤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必将为中国人民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8.
促进我国文化发展,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文化基本法。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来看,文化基本法既应作为"文化宪法"对宪法起着补充作用,对宪法上的文化权利法律化,也应以法律方法将《决定》、《纲要》确立的国家文化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宣示国家对文化发展的目标、方式与措施。制定文化基本法可以将文化政策法律化、制度化,为制定其他文化立法,以及文化法律的实施和评估提供法律标准。我国文化基本法的基本框架具体包括总则、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并明确国家文化立法的立法目的、指导思想、法律措施、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等基本内容。基本方针规定国家促进文化发展的各项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则规定实现政策与法律的衔接,将各项文化政策法律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特别是诚信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这对当前我国政府诚信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借鉴和吸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诚信思想,使其服务于我国的诚信政府、诚信社会的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贯彻落实这一重大部署,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对依法治国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进全民守法。法治文化是法治的基础。文化是一种人文环境、社会氛围,是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行为。法治文化能够从思想深处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法  相似文献   

11.
王政敏 《共产党人》2012,(13):47-48
正回顾25年的普法工作,石嘴山市走出了一条探索和创新之路。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已深入到全市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普法成效。从"一五"到"五五",全市上下严格按照区市两级普法规划,结合市情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突出重点普法对象,创新普法宣传方式,丰富普法宣传载体,开展普法依法治理等多种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25年来,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得到了广泛宣传、普及,全市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法律素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在系列讲话中多次阐述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和历史作用,其独特见解和创新认识构成了其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精髓,主要包括勤政为民思想、公正廉洁思想、开拓创新思想、和谐互助思想等,这些思想精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和解决治国理政难题思路提供了现实考量。新时代,展望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的重大作用,必须始终坚持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相统一,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3.
吕廷君 《前线》2021,(2):9-12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了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基因,汲取了传统法律理论的理性要素,吸收了传统法律制度的合理成分,具有坚实的历史根基、严密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特色,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近百年的艰辛历程,但是仍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法律文化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必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市民社会和公民的法律信仰;正确处理法律文化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因子。"仁治"、"德治"、"礼治"是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非战"的思想,以及庄子"人道"与"天道"相统一的思想,均是道家治国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兼爱"、"非攻"、"尚贤"则是墨家学派治国思想的精华。先哲们的这些治国思想虽时代久远,却历久弥新,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6.
农十师一八六团工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精神,围绕团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工会工作职能和各项主要活动,利用各种形式在全团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法制宣传活动,提高了各级工会干部和广大工会会员的法律素质,圆满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被兵团工会授予"四五"普法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7.
高德明 《求实》2008,1(2):32-34
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蕴含着公平仁义、稳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界和平的大同梦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中的古代哲学和美学的核心"和而不同"与"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以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理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资源、哲学智慧和伦理启示,为党和国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统筹兼顾的执政理念和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运动经历了思想准备、实践发展和理论形成三个阶段,它是"五四"以来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文化实践活动的全面展开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直接促进了以"人民主权"思想为核心,以政治性、平民性、能动性为特征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形成,这种政治文化对后来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珍 《世纪桥》2014,(7):41-42
筷子当中蕴含着明礼、关爱、睦邻、守望等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前形势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本文试图以"筷子"的传承为例,以筷子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为媒介,分析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意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我们加强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以筷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媒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梳理礼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历史价值,总结礼的丰富内涵,并进一步发掘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意蕴,提炼礼仪文化中的"仁德""和合""以人为本"等优秀思想精髓。这些传统礼仪文化的优秀思想理念,正是"礼仪之邦"得以续存的基因密码。文章建构了传承传统礼仪文化的跨时代价值通道,为进一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