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和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大学生在网络世界的遨游中,也考验着大学生的道德,其中部分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已经表现出了道德方面的"缺失",如何改变这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情况,已成为大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对道德的社会功能及其道德认知呈现出新的取向,在继承、涤荡和挑战传统道德的基础上,他们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生态伦理、网络伦理等新领域的道德准则.我们应在宏大理论和宏观结构与具体行为和事实经验之间建立一种"中层理论",指导道德取向或道德行为的经验研究.这种基于"中层理论"的道德建设方略,不仅适用于大学生,也适用于全体公民,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一种新方略.  相似文献   

4.
传统耻感文化是以底线伦理道德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对网络道德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它以彰显主体性为道德生发机制的基础,通过对"耻"的体认,形成价值判断,建立起网络主体"行己有耻"的底线伦理。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进一步升华为"有耻且格",使个体网络行为符合道德要求,自觉抵制其他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要形成"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的网络道德治理格局,关键要"养民知耻",增强网络道德主体的价值选择自觉性。  相似文献   

5.
科学、法律、道德是我们战胜"非典"的三件有利武器,在与"非典"拼搏中,我们深感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巨大作用,但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承认我国法律的滞后和道德的缺位.为了更进一步的巩固"抗非"成果,更好地应对危机,必须重视社会道德和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学习型政府的范式是政府应对外在环境变迁的理论构想.学习型政府理念下的"政府学习"可以划分为三重境界,即技能学习、制度学习和道德学习."技能学习"是政府在信息时代与网络社会背景下的电子化过程.它是政府再造的技术前提;"制度学习"是指政府在制度供给中能提供正义性的社会治理规范,它构成政府合法性的现实根据;而"道德学习"是指基于后现代社会"道德自治"理念下政府的德性修炼,它是政府学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网络开辟了道德建设的广阔天地,为实现人们的道德自律提供了条件,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道德建设工作的社会化;但网络会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取向,导致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增多,使网络主体的隐私权无法得到保障,使社会、家庭亲情淡化.因此,必须从构建网络道德的指导思想、培养人们的网络道德自律行为、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法规等方面入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民的行为和认知有了新特点,而建立在这些新特点之上的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重要因素。新的网络环境下,推动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治理,贯彻"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育人理念,应加强网络道德治理的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与教学实践的双向互动,探索构建高校新媒体网络道德治理新模式,同时挖掘中华文化的独有特点和传统优势,推进网络道德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成效与道德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新加坡在学校道德环境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效,特别是其"真、善、美与和谐"的道德环境建设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借鉴其经验,我国学校道德环境建设应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道德教育理念,优化学校道德环境建设,确保学校德育的高效性,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是社会和谐系统的有机构成之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负面效应危害着社会和谐,网络犯罪是社会和谐的大敌.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的和谐既要靠法律,又要靠道德;必须坚持"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并举,加强依法管理,加快安全技术研发,形成一套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中国教育的基本思想,通过分析高校网络德育在信息传递、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四个方面的发展,以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力和针对性为诉求,提出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德育文化环境,提升高校网络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如何兴利除弊,主要对策有:占领网络阵地、改革“两课”教学、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信息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网络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网络途径认知及其网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对网络途径的认知可从他们对网络的态度、对网络影响的认知、网络规范的认知和网络信度的认知四方面分析,青少年的需要、价值观及生活阅历等决定他们对网络社会化途径的认知和选择,从而导致青少年产生特定网络行为,表现为青少年上网的目的、时间与地点、迷恋程度以及对不良信息的阅读。要将网络的消极作用抑制在更小的范围,最佳方法就是教育:对青少年来讲,要加强“善待网络”的教育;对家长来讲,应系统的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对学校来讲,应该加强网络人文教育,培养“善待网络”的一代。此外,还要从整体上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重视媒介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优势和高效新奇的特点。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降低控制青少年犯罪的能力。为了降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应当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并且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甚至缺失的原因既有社会转型的冲击,也有长时间教育的疏忽,还有大学生认识方面的偏差.责任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突破口,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与倡导健康网络文化的保证.因此,应确立责任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深化大学生责任道德教育实践,建立大学生责任道德教育机制,突出大学生责任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6.
杭州青少年研究所与浙江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就浙江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展开调查研究,提出:确保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健全社区社工、志愿者网络,关怀特殊家庭的未成年人;加强矫治帮助、完善"两法"、制定程序法、全面加强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设立未成年人独立执法机构,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真抓实干等建议,优化浙江省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模仿网游暴力,犯罪方式智能化,网络犯罪主要集中在侵犯财产和网络攻击等领域的特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有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响,网吧的肆意经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等几个方面。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有必要采取网络道德教育、运用技术手段构筑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加强网吧安全管理、依法规范经营等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推广与普及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在拓宽青少年认知结构空间、促进其情绪宣泄和培养青少年多元价值观的同时,也容易导致青少年认知能力迷失、人际关系淡漠、生活意志丧失、抑郁、焦虑、敌对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我国当前在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禁止青少年上网、只进行德育训诫、重治轻防和治疗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等问题。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应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预防机制,开展网络心理教育,注重法制教育、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并提高青少年网络心理疾病治疗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时机,寻找对策:建立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培养新型德育教育工作者;加强互联网的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