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从理论上看,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集中论述正义,但是,他并不忽视社会正义。马克思对正义的寻求就是对资本主义的非人道的批判,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正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将未来的正义社会论证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即共产主义社会,并将自由、平等纳入到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目标之中。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海夫 《桂海论丛》2006,22(2):11-14
从理论上看,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集中论述正义,但是,他并不忽视社会正义。马克思对正义的寻求就是对资本主义的非人道的批判,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正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将未来的正义社会论证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即共产主义社会,并将自由、平等纳入到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目标之中。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拉·沃尔佩从卢梭与马克思在平等问题上的渊源出发,阐释了卢梭的平等观对马克思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比较卢梭和马克思的平等观,德拉·沃尔佩提出了现代自由和民主具有"两个灵魂"的著名观点,从平等视角分析,"公民的自由"即资产阶级的形式平等,"平等的自由"则是实质性的社会主义平等。德拉·沃尔佩虽然强调"公民的自由"对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具有启发意义,但他在卢梭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关系、卢梭与马克思阶级立场的差异以及实现公民自由与平等的通途方面存在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4.
陈树艳 《前沿》2010,(14):34-36
平等和自由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两大支柱,平等的观念历史悠久。平等渗透在每一项宪法权利之中,是每一项宪法权利都必须具备的要素。平等不仅仅是一项原则,也是一项权利。平等一直以来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特别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经为大多数的国家所采纳,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原则,大多数国家都确立了平等的原则以期在整个社会实现一种制度意义上的平等(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的自由精神和马克思的"自由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自由思想即来源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也渊源于西方哲学的自由传统。古希腊哲学的自由理念,近代哲学的政治自由理想,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自由对马克思都产生直接影响。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自由思想"在理论上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6.
孙英 《思想战线》2005,31(5):24-26
罗尔斯、海耶克和诺齐克的自由公正论,将自由与公正以及自由的原则与正义的原则等同起来。罗尔斯从自由的原则与正义的原则相等同的前提出发,得出基本权利完全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的社会正义原则。海耶克同样从等同正义的原则与自由的原则出发,却得出了另一种结论:社会正义是一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主观幻象,亦即所谓“社会正义的幻象”。诺齐克从等同正义与自由出发,也同样错误地得出结论说:除了自由交换,一切社会正义原则都因其模式化而违反自由原则。  相似文献   

7.
平等、自由与制度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桂艳 《思想战线》2006,32(4):32-37
社会正义的根本是制度正义,制度正义的两个基本论题是平等与自由.在如何协调平等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观点,平等优先与自由优先构成了衡量制度正义的价值尺度.不能因强调平等而贬抑自由,也不能只重视自由而忽视平等.一种国家制度是否具有社会正义性,体现在对平等与自由关系的不同理解和建构上.只有建立在对平等与自由价值的合理选择基础上的统一关系和制度,才能协调好现实社会关系,从而促进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8.
文华良 《前沿》2010,(8):45-47
正义是人类社会恒久而常新的话题,是人类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马克思十分关注正义问题,他认为正义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政治制度有密切的联系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剥削制度、非正义的制度,终究要被消灭。马克思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彻底解放的正义。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淑梅 《思想战线》2007,42(4):54-59
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劳动是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而劳动又处于历史变化之中,在文明时代劳动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国家、法和意识形态。马克思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代替了寻求形而上的永恒正义国家的旧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商品交换关系的自由、平等论证资本赢利的公正性,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正义性,马克思则用生产劳动说明交换,提出了系统的劳动学说,发现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指出了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形式性,批判了拜物教的意识形态。晚期资本主义虽然表现出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的某些新特点,但依然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马克思的劳动观点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期曾经拒斥、批判正义思辨,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未曾思索过正义;相反,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在莱茵报时期的文章富含着他对正义的思考。其正义理念统摄了伊壁鸠鲁哲学对人的自我意识的高扬和近代政治哲学对人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精神的肯定,又突显着他的理论特质——实践性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11.
自由、平等、民主等都是自由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本文集中分析了马克思对自由主义自由平等价值观的历史考察.马克思认为自由主义所主张的自由平等是交换价值基础上的自由平等,实质是物的限制下的自由平等,它是以确立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为其实现方式.马克思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考察对于把握和践行社会主义自由平等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探讨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伦理思想,有利于我们把握与理解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精神实质。马克思认为,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使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从马克思历史观的维度看来,自由与平等是国际贸易的核心伦理精神,信用是国际贸易的伦理基础与伦理保障,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自由与平等,也需要信用为其保驾与护航。此外,在国际贸易中也要讲人道,人道是国际贸易对贸易主体所提出的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李书巧 《桂海论丛》2011,27(5):64-67
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经历了盛极而衰和重返复兴两个阶段,基本理念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优先原则,其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社会正义——平等的强调,这意味着西方政治哲学主题从"自由"到"平等"的重大转换。社会正义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主题,各民族各国在发展进程中必须特别关注,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涵 《公安学刊》2013,(6):44-47
正义是人类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追求。西方正义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古代正义论是一种伦理学,属于应然的、观念的和道德的范畴。近代正义论以自由、平等、权利为其主旨与内涵,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道义论的公正范畴,二是功利主义视角下的正义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学理、政治、道德及社会背景。《正义论》实现了从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向规范理论的回归,发扬了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强调正义对于功利的优先,实现了从功利主义向"社会契约论"的回归。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当今中国具有现实意义,其对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正义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探讨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意义,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著作文本,挖掘其本真意义。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所表述的正义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借助于对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分析,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在《博士论文》中萌芽,但又超越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所表达的正义观;《莱茵报》时期发表的论文把《博士论文》中隐晦表达的正义观运用于分析具体的社会现实,是对《博士论文》中正义思想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德]威尔福莱德·亨氏著,倪道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被证明的不平等理论在主要观点上是与罗尔斯理论相联系的。当然,从方法论角度看,它与后者有区别,在内容上则向需求正义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在罗尔斯的理论中,与现代社会相应的正义原则是作为自由平等公民的一种目标导向的理性决策结果来论述的,在无知之幕背后处于原初状态下的自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既是诊断资本主义社会病理的百科全书,也是马克思运用历史科学对资本主义制度伪正义属性的系统性分析。从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歃血为盟"至自由、平等、正义成为"他者",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资本运行的悖论,即"物与物平等"的背后是"人与人不平等"。无论当今新自由主义如何以"正义药方"粉饰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剥削与压迫从未改变。以《资本论》"照妖镜"观资本主义制度各派的"药方",既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历史属性的还原,更是探寻"第二个一百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新征程中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关于什么是正义,"一个人有一个人理解"[1],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曾直接阐述过什么是正义,但曾在著作中批判过资产阶级关于正义的理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寻求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但是存在两种误解。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能实现实质正义,可见,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以人为本"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其以劳动所有权为理论基点、以平等的权利为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为理论出发点,阐明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是正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历史实现形式。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性分析中,可归纳出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三种分配原则,体现了正义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展开和扬弃发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及其理论超越,既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本真要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缺陷与理论局限,消除对马克思正义观辩证意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思想的历史进程中,从柏拉图的国家正义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的既定平等关系,到卢梭、康德的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再到罗尔斯的正义论,关于正义的理论得到了深远的发展,并形成了现代西方社会新的"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