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亚锋 《学理论》2011,(35):223
当前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充分认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毕业时不仅取得学历证书,同时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促使高校应积极推进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2.
谷力 《团结》2005,(6):46-48
在人类发展史上,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源于阶级的不平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不平等产生了教育特权,教育特权制造了教育不公平。近代世界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为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而奋斗的历史。在阶级不平等思想的影响下,近现代西方国家在受教育者的培养方面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即在教育过程中,对不同阶级、种族、性别的人采取不同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受教育者通过不同的教育,取得不同的发展。西方国家教育不公平透视双轨制教育。十九世纪初,西欧各国在传统的古典文科学校之外,发展出另一类为平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直接有用知识的学校。两…  相似文献   

3.
雷瑛 《学理论》2014,(6):162-163
学校公民教育就是学校通过设置基本的课程和举办相关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烈的法律意识的一种教育。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公民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上都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这些给学校公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发展和完善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各个方面,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受教育者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和回馈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3)
当前,我国正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跨越,需要一大批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而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有卓越的专业素质,更要有卓越的职业伦理素质,才能在工程活动中自觉担负起人类健康、安全和福祉等责任。当下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工程伦理问题促使我们反思工程伦理教育的缺失,探索符合实践的工程伦理教育路径如下:从工程管理部门角度,要深入研究工程行业技术标准,建立工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明确工程相关参与者的权责;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应制订卓越计划的通用人才标准,细化各层次人才工程伦理教育目标;从学校角度,要高度重视工程伦理教师团队建设和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多样化的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方法,要树立工程文化观,重视学校工程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5.
博弈论是研究复杂条件下人类行为的一种工具,廉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行为之间也存在着博弈现象。廉政教育者应重视运用博弈理论的方法与策略,寻求积极主动的方式,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对策"选择,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让教育者的"政策"与受教育者的"对策"在思想交流交融中趋同。运用博弈论分析廉政教育过程,为廉政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正勇 《学理论》2009,(29):64-66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全球化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掀起了对高等教育从学校定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评估体系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在这股改革大潮中,国内不少教学型高校或应用特色型高校就面临着如下困境: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理想模式正渐渐没灭其“应用型”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汤燕芬 《学理论》2011,(2):271-272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作为构成教育的三要素,正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着变化。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教师作为教育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学校作为教育环境的传统理解已发生了变化。随着网络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学校教学三要素呈现出教师、学生互为教学主体,学校、网络构成教育环境的新现象。在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以更新、更全的视角来理解以上的教育新要素,并使教育要素协调发展,将有利于发挥教育各要素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体系的协调性对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内部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等分类发展之间存在着专业设置错位、课程设置不对接、教师交流单向、教育资源配置空间结构失衡、公平程度弱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构建高等教育与中、初等教育发展的协调机制;调整教育体系的板块结构;改革教育机构的考核指标与方式;实施县区教师培训提升战略,注重由高师院校培训区县中小学教师;积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点。关键在于学校的均衡发展,包括学校合理布局,生均教育经费、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配备的均衡等多方面。各级政府在制定教育法规、政策时,要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均衡合理配置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为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0.
由于学校教育、家庭以及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学生的礼仪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对学校管理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对当前高职礼仪教育目标的重新审视,总结近年来高职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经验,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礼仪课程教学的需要,甚至阻碍了教学内容的渗透,限制了课程发展的规模,只有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创新,构筑全新的教学新体系才是唯一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将教育对象按照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分系分专业进行教育谓之教育分流。目标决定内容。本文对公安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公安工作的专业人才进行了分类,找出其特征,并根据其特征提出了公安高等教育的教育分流方向及课程设置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联英 《学理论》2011,(23):231-232
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根据通识教育课程特点,应注意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要注意与专业教育的联结性;切实关注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建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3)
汉代学校教育呈现出繁荣发展之势。主要原因是行政运作和官员仕进制度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汉代思想文化政策对学校教育的支持;汉代文化载体与传播方式的变革为学校教育创造条件;文化传承内容的变化促使学校教育发展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5)
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职业教育开展中又一新的主题。通过论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提出创业教育开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进而详细介绍了普通本科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思路及构建课程体系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和谐发展的要求.其中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则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最根本内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公平的起点还是教育过程来看都存在问题.要把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理念,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作强 《各界》2009,18(12)
与学历文凭证书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与某一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与人力资源管理接轨的需要.从实践看,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被公认为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就业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是动态的、相对的公平。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代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教育不公平问题突显。本文在追溯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教育政策沿革的基础上,探索实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简敏 《理论探讨》2006,(4):143-145
虽然教育产业市场化主张受到广泛社会质疑,然而,中国部分地方在基础教育制度改革中尝试的教育凭单制不啻是一项较为有效的教育政策创新工具。它可以发挥协调政府与市场、融和公平与效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进学生选择与教育质量等政策功能。教育凭单政策并不能推卸政府在发展教育中的责任,只是将政府的一部分责任委托给了其他社会主体;教育凭单也并非灵丹妙药,其缺陷和不足提醒我们重视中国本土适用教育凭单政策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巩真 《理论导刊》2002,(9):10-13
高科技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产业的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市场化来提高教育产业的效率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本文指出,独立的教育和技能评定机构的发展是教育市场化的关键。因为教育市场化的目的在于教育的运作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吻合,因此,通过评定机构同时向教育部门、受教育者和人力资源的需求方传递信息,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市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键盘录入技术课是一门专业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要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取得至少初级计算机录入员的职业资格证书。本文分析了目前职业学生录入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几点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旨在引导职业院校教师提高录入课程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