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法医学鉴定中,颅脑损伤是最常见的死因之一。本文对在颅脑损伤鉴定中,如何分析死亡原因,正确分析伤病关系,如何确认并发症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同行所参考。1正确判断头皮/颅骨损伤与脑损伤的关系一般来说,保护脑组织的头皮和颅骨的损伤程度越重,其内的脑组织损伤程度也越重;但也可能头皮未见明显损伤或仅发现有局部的轻度擦伤和挫伤,颅骨亦无骨折,但存在脑组织挫(裂)伤或颅内血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交通事故致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的患者伤残等级鉴定结果,并探讨DAI对鉴定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556例本鉴定中心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受理的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案例,其中单纯性脑挫(裂)伤467例,临床诊断为DAI89例。再重新审阅被鉴定人颅脑CT及MRI检查结果,分为单纯DAI组、DAI合并脑挫(裂)伤组、无DAI脑挫(裂)伤组3组颅脑损伤,并对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DAI组(20例)的伤残等级为7.72±1.09,DAI合并脑挫(裂)伤组(69例)的伤残等级为7.78±1.11,无DAI的脑挫(裂)伤组(467例)的伤残等级为8.86±0.66,前两组的伤残等级均高于无DAI的脑挫(裂)伤组(P〈0.05)。结论患有DAI的被鉴定人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脑功能损害.鉴定时应注意临床的漏诊和误诊,避免过于依赖CT、MRI等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脑挫伤后 Fos蛋白和 NGFR变化与损伤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Song LF  Meng FT  Liu XY  Xia SH  Rao GX 《法医学杂志》2001,17(3):132-136
目的 检测分析不同损伤时间组实验大鼠脑挫伤灶周围神经细胞中 NGFR阳性染色强度变化与损伤后经过时间之间的关系,对其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的作用作出评价。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ABC法),结合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原癌基因 c- fos的表达产物 Fos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NGFR)的染色变化。结果 ( 1)伤后 0.5h组在挫伤灶周围可见 Fos阳性染色细胞出现。伤后 3h组阳性表达数量和强度达峰值,且分布广泛。后表达逐渐降低。 1d后各组未见 Fos阳性染色强度增加的细胞。对照组染色为阴性。( 2)伤后 1d组在挫伤灶周围可见少量 NGFR阳性染色细胞,以神经细胞表达为主。伤后 3d组,阳性细胞表达与 1d组相比有显著性增强 (P< 0.01), 数 量 和 着 色 强 度 达 到 高 峰 , 量 多 且 染 色 深 。 之 后 逐 渐 缓 慢 减 弱 。 对 照 组 染 色 为 阴 性 。 可 见 脑 挫 伤 后 Fos和 NGFR在 损 伤 局 部 的 阳 性 染 色 分 别 在 伤 后 早 期 及 随 后 较 晚 时 段 里 出 现 。 前 者 表 达 时 间 短 暂 , 而 后 者 则 持 续 时 间 较 长 , 但 都 有 一 定 的 规 律 性 。 结 论 Fos蛋 白 和 NGFR变 化 可 用 于 脑 挫 伤 后 不 同 时 段 的 损 伤 时 间 推 断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挫伤灶周围早期反应性肿胀和增生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法医学意义。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GFAP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尸检人脑组织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脑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在伤后很短时间内(小于5分钟)即可反应性肿胀和增生;随伤后经过时间延长,肿胀程度逐渐减弱;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与脑挫伤的部位有一定关系。结论这种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有可能作为诊断轻度脑挫伤和判断脑挫伤早期损伤经过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挫伤灶周围早期反应性肿胀和增生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法医学意义。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GFAP免疫组织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尸检人脑组织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脑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在伤后很短时间内(小于5分钟)即可反应性肿胀和增生;随伤后经过时间延长,肿瘤程度逐渐减弱;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与脑挫伤的部位有一定关系。结论:这种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有可能作为诊断轻度脑挫伤和判断脑挫伤早期损伤经过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发性脑干挫伤的形态学特点。方法从465例致死性颅脑损伤中,检出171例有脑干挫伤病变、均于伤后10min~7d死亡者。脑干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后,以脑干各颅神经根水平面等处切取检材,每例共8块,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171例中有24例颅底骨折致脑干挫伤者,脑干横切面见小灶出血,其余只有在镜下方可见有组织出血、挫碎或撕裂等脑挫伤改变,以及对损伤的应激反应现象。结论原发性脑干挫伤的形态学具有一定特点,故对鉴定脑干损伤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挫伤后神经元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观察脑挫伤后NOS1的表达及其与损伤时程的关系 ,采用自制自由落体撞击法致大鼠右顶叶局灶性脑挫伤模型 ,于不同时间段处死大鼠后 ,进行NOS1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法研究 ,结果发现NOS1及其mRNA表达水平与伤后经过时间有一定相关性 ,即随着伤后经过时间的延长 ,NOS1及其mRNA表达逐渐增加 ,并能较好地鉴别脑挫伤之死前伤和死后伤 ,可作为推断脑挫伤经过时间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闭合性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微管相关蛋门-2(MAP-2)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大鼠闭合性颅脯挫伤模型,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损伤后0.5h、6h、12h、ld、3d、7d、14d7个损伤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应用免疫组化和蛋h印记Western blot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脑挫伤后各设定时间点挫伤脯组织中MAP-2的变化。结果免疫纽化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中可见MAP-2阳性表达;实验组伤后0.5h,挫伤灶及周同MAP-2阳性表达下降,伤后6h阳性表达降至最低,伤后12h,阳性表达逐渐增多,伤后14d,仍保持较高水平;蛋白印记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统计学分析显爪:MAP-2的表达各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2h、3d及14d与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脑挫伤后14d内,MAP-2存脑组织挫伤灶及其周同呈现先减少后逐渐增多的表达变化,可作为推断脑挫伤经过时间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晓雁  于晓军  徐小虎 《法医学杂志》2007,23(1):63-63,F0003
1案情某男,38岁,被人殴打致伤,医院诊断为“颅脑损伤”,CT未见明显脑挫裂伤和脑出血,简单处置后回家。伤后11日饮酒后,在游戏厅再次被人打倒在地,不能行走,被送回家。次日上午,被发现死于自家屋内地上。既往嗜烟酒,无特殊病史。2尸检所见全身体表未见明显新鲜损伤。咽喉腔粘膜淤血,声门开放,气管内多量细小白色泡沫。胸腹盆腔未见出血及积液。右颞部头皮陈旧性挫伤、颞肌出血、颞骨线形骨折(图1,见封三)。右颞肌外膜、肌间隙出血,肌纤维挫碎、肌浆灰黄色,出血区周边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索增生,炎细胞浸润(图2,见封三)。右硬脑膜外…  相似文献   

10.
38例单纯型脑干损伤法医学尸检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38例原发性单纯型脑干损伤致死案例法医学尸检所见的脑干损伤、致伤方式和致伤物等特点,并探讨在法医学鉴定中的意义。方法从208例脑干损伤死亡法医学尸检案例中,挑选出38例符合单纯型脑干损伤的案例,分析单纯型脑干损伤发生的案情、损伤的部位和类型等特点。结果38例中男性占绝大多数,农民明显多于其它人员;大多发生于纠纷斗殴中;头部拳击伤18例(47.4%);头皮挫伤19例(50.0%);头皮挫裂创9例(23.7%);未见头皮损伤7例(18.4%);受伤当时昏迷并很快死亡者34例(89.5%);其损伤为局灶性挫伤出血,有32例(84.2%)肉眼未能辨认出,镜检见小灶性出血:其中,桥脑18例(47.4%)、延脑10例(26.3%)、中脑4例(10.5%)、桥脑和延脑均有出血6例(15.8%)。结论原发性单纯型脑干损伤不仅存在,而且能致人死亡;应引起同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大鼠不同程度脑挫伤后caspase-3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阐明不同程度及不同时间脑挫伤后caspase-3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blot和RT-PCR方法对48例实验性脑挫伤大鼠的脑组织进行了检验,同时以3例非脑挫伤和3例假手术的脑组织做对照。结果伤后1hcaspase-3即有表达,24~48h达高峰,挫伤后14dcaspase-3仍维持较高水平。阳性细胞多集中于挫伤区及周围带皮质和脑实质内海马区,不同程度脑挫伤各组之间阳性细胞面积和灰度存在差异;损伤组caspase-3酶原裂解增加,不同程度脑挫伤各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损伤组cas鄄pase-3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程度脑挫伤组之间于各个时间段caspase-3mRNA表达未见差异。结论Caspase-3表达增加,可辅助诊断1h~14d的脑挫伤,caspase-3阳性细胞面积和灰度的变化及酶原裂解程度与脑挫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的损伤程度鉴定是法医日常工作最常见的,但是因为外力作用于非头部致脑出血的案例很少见,且鉴定难度较大.笔者在检案中遇到1例他人脚踢腰部致脑出血的损伤程度鉴定,现报道如下. 1 案例资料 某男,58岁.2011年某日,因琐事与人发生口角,被他人用脚踢了腰部一下倒地.伤后1.5h查体:头痛、头晕,左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脉搏80次/min,血压21.3/12kPa(160/90mmHg).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一直口服药物治疗.入院诊断:闭合性颅脑损伤、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左侧枕部软组织挫伤、腰部软组织挫伤、额骨陈旧性骨折、左侧义眼、高血压3级(极高危险级)、继发性脑室出血、脑疝、动脉粥样硬化.左枕部头皮可触及4cm×3cm×2cm肿胀区,腰部触痛,左侧肢体肌力0级.头部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总量约8.5mL.  相似文献   

13.
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与早期脑损伤时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ong XD  Shi WD  Qin QS 《法医学杂志》2003,19(2):78-80
目的 探讨脑挫伤早期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表达的变化规律与损伤时间关系。方法 运用光镜观察脑挫伤后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同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脑挫伤早期不同时程Bcl-2、Fas免疫组化染色平均光度值的变化规律。结果 伤后8h在脑挫伤周围可见典型的凋亡神经细胞;伤后30min损伤灶周围神经细胞出现Bcl-2、Fas阳性表达,以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表达范围亦逐渐扩大,其中Bcl-2蛋白表达在伤后4h达高峰,随后呈下降的趋势,至伤后10~12h其表达程度与伤后1h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可用于早期脑损伤时间的推断及生前与死后脑损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李娜  王英元  牛艳麟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1,26(3):194-196,200,262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时问内脑组织、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的变化,探讨其与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在伤后1h、4h、8h、12h、24h、3d、7d7个时问点提取心帆及脑组织检材,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f血浆TM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中TM刖性表达。检测数据应川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M的阳性表达、IOD值和血浆含量存挫伤后4h开始增加,至24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伤后3dTM血浆含量仍高于对照组,7d后基本恢复至对照纰水平。伤后4h~3d之间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挫伤后TM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有助于推断呐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15.
1案例资料 某男,52岁,因交通事故致伤约30min。入院时,中度昏迷,双瞳缩小,直径约1mm,光反应迟钝,枕左部头皮擦伤、小血肿约1cm×2cm,未见骨折,左眼睑青紫,颈略抵抗。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未引出,右侧肢体活动差,右Babinski征(+)。伤后当天CT示:左额颞顶部脑实质斑点状出血、左外侧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未见骨折征象(照片1)。既往无特殊病史。诊断:脑挫伤。予常规抗炎、止血、脱水等治疗,意识恢复,可少量进食、自行睁眼。  相似文献   

16.
4例冲击性脑挫伤形态学观察姚青松,董文恺,李碧华(l.广州市刑事技术研究所;广东5100302.广州市海珠区公安分局;广东sl0020)l案例例1:男性,刀岁,头部被车撞击,伤后40小时死亡。低温保存尸体24小时解剖(下同)。尸检见左额顶部头皮星芒状...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脑挫伤GFAP,PCNA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采用改进的Feeney氏落体打击致Wistar大鼠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GFAP、PCNA的改变,用图像分析仪对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灰度和面积进行测量,SAS统计软件分析,得出脑挫伤后GFAP、PCNA变化的时间规律性,为脑挫伤形成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手段。GFAP阳性细胞面积和灰度伤后呈上升趋势,伤后3h,即有显著增加(P<0.01),至4天时,阳性细胞灰度,面积达到峰值(P<0.01),伤后7天仍保持较高水平(P<0.01)。PCNA阳性细胞伤后12h出现,灰度呈上升趋势,面积呈下降趋势,伤后3天时达到最大值(P<0.01)。因此,GFAP、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灰度,面积改变有时间性规律;推断2~7天的脑挫伤则以GFAP、PCNA改变为主;脑挫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多,只有很少一部分为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而来,且这种增殖在伤后3天时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8.
头部与钝性物体相互作用时,可造成头皮下组织挫碎,表现为头皮内囊腔形成和帽状腱膜破裂,但皮肤层完整或只有轻微损伤的现象.本文通过对364例打击、摔跌、高坠和交通事故伤死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这种损伤在摔跌、高坠和交通事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打击伤.这种差异可能与头皮、颅骨的力学特性和致伤物的大小、形态、质量、速度、作用方向和...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脑挫伤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时间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酸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作为标记物,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存活时间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发现,伤后3h可见NSE和GFAP染色变化,且随着存活时间延长,脑皮质内挫伤处周围神经元逐步减少,而星形胶质细胞则逐渐增加,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为脑挫伤后早期存活时间的推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徒手所致多种损伤死亡1例闫建军(上海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83)1案例死者为男性无名尸,身长155厘米,年龄约68岁,体格消瘦,所穿中山装及长裤上均有撕裂及挫擦痕,枕部头皮上有14厘米不规则裂创及皮下血肿,相对应处杭骨有7X8厘米凹陷性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