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从“社会行动”的视角出发,借鉴“理想类型”的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进行“理想类型”的区分,可划分为:目的合理性就业、价值合理性就业、情感性就业、传统性就业、随机性就业。  相似文献   

2.
兰亚明 《群众》2013,(10):77-78
大学生就业的“量”与“质”分别对应于“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量”是“质”的基础,如果就业不充分、失业率过高,那肯定谈不上就业质量好;但是,如果不考虑就业质量的提升,“质”的低水平、粗放型,不仅造成人才浪费、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制约用人单位的效益提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长春市“08就业伴你行”就业系列活动日前正式启动。据悉,从即日起至6月末,长春市劳动保障局会陆续推出就业“面对面”招聘服务、“手牵手”创业、援助“十、百、千”帮扶、“就业金钥匙”培训、“维权伴你行”和政策“架金桥”宣传等7个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各类大型联动对接活动30余场次,提供10万余个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政校行企”视域为基础,对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慢就业”现象,其原因包括就业观念不合理、专业不符市场需求、就业渠道单一及就业信息不对称等。为此,文章提出了多种干预和引导策略,包括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专业能力与就业技能、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等,旨在为解决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去年我省就业工作时刻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三大人群”,注重发展经济拉动就业、落实政策促进就业、优化服务助推就业“三个环节”,就业工作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注重扩大就业,向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的转变,积极实施援企稳岗措施,将减少失业的防线提前到稳定就业岗位;二是由过去注重帮扶就业,向注重帮扶就业与促进创业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日趋发展,把就业“打造”成为备受民生关注的要点和热点。而如今,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俨然成了政府必须精“敲”细“打”的“瓷器活”。胡锦涛总书记于是强调,“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但是在面对“十二五”时期就业总量持续加大的压力,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的严峻形势之时,  相似文献   

7.
“创业促就业”、“援企稳岗”、“就业援助”、“技能提升1+3”……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初,上海市企业就业岗位多年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为促进就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党支部全体党员走企业、进校区、到园区、跑社区,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上海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的一系列特别计划。  相似文献   

8.
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2019年6月18日,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在调研全市“稳就业”工作时指出,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青年群体就业问题,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等问题分析研究,全力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本文通过对重庆市2017届~2019届1800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抽样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梳理出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存在的四种情形及四个特点,分析“慢就业”问题的四个原因,对缓解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陆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劳动力需求。积极拓展境外就业、谋求国际劳务合作是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劳动者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当前,拓展境外就业应尽快提高对外劳务合作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技术劳务输出;制订“境外就业保障和促进法”,保障境外就业者权益;改革劳务输出管理体制,成立“境外就业促进局”,建立“一站式”境外就业服务;设立“促进境外就业保障基金”;加速境外劳务市场的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以境外就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境外就业的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上海机关动态》2009,(12):17-17
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个确保”的总体要求.市总工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本市广大职工就业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着力推动解决职工群众在劳动就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千方百计促就业.齐心协力保稳定——就业援助服务行动”。就业援助服务行动以全市就业困难职工,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零就业”家庭人员及“双困”人员为重点对象,全力推进工会就业援助服务“12345”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许多高职院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使毕业生就业形势出现好转。黄河水利学院认真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在学生工作中创造和实施了“四四”就业工作模式,精心打造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品牌工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试对这一模式及其理论意义进行分析。“四四”就业工作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四级就业机构”、“四项就业保障措施”、“四个优势”、“四高”结果,4个基本环节及其展开形成了其基本结构。1“.四级就业机…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就业优先”列为“十二五”就业规划的方针和主线。为什么要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如何理解就业优先战略?  相似文献   

13.
方长春 《群众》2020,(4):12-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兴起,电商、兼职文案、网约车、电子竞技师、快递、外卖等各种新型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新就业形态不仅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稳就业”的重要发力点之一,而且还将积极作用于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正因为如此,新就业形态得到了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这一概念连续多次出现在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省围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新就业形态在新增就业、吸纳传统产业溢出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在新就业形态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进一步激发新就业形态在吸纳就业方面的潜能变得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福鼎市在“人力资源职业介绍一条街”举办“海西招聘行动——福鼎市劳动力供需现场招聘会”。本次供需见面会,福鼎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共发放《十万岗位送基层宣传手册》、《农民工进城就业政策问答》、《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福鼎市放心职介服务机构”名单和“就业服务指南”等宣传资料3000多份。  相似文献   

15.
在日益“内卷化”的就业市场中,部分青年的择业行为表现出“向下兼容”的特点。通过对15名活跃于就业市场的不同类型青年进行深度访谈,按照就业目的和就业能力将青年群体的“向下兼容”择业行为划分为四大类型,即迂回求进型、价值追求型、精准匹配型、乐天知命型。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向下兼容”择业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剖析。“向下兼容”是青年面对“内卷化”就业市场的变通,政府、学校与社会要在拓展青年职业发展空间、培育积极向上择业观、推进就业信息精准供给、强化就业帮扶四个方面着力,以回应青年群体择业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6.
“慢就业”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其产生原因错综复杂,包括社会、家庭、高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给学生就业选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站在高校角度从价值引领、家校合力、“三全育人”、深化改革等方面提出破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对策。  相似文献   

17.
蒋敏 《群众》2022,(10):19-20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也是民生的“压舱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无锡始终把稳就业放在“六稳”首要位置,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努力开创全市就业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关注     
《政协天地》2009,(11):34-35
破解失业挑战 建国以来我国成功破解了三次严峻的失业挑战。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果断实施“统包统配”,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的400万失业人员。“文革”结束后,面对1000多万返城上山下乡人员,党中央、国务院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就业相结合”的方针,扩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9.
周文魁 《群众》2020,(10):47-4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作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无论是做好“六稳”工作还是落实“六保”任务,都将就业摆在首位。做好就业工作,才能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尽快推动经济发展重回正轨。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国亮  赵黎明 《青年探索》2007,(2):22-26,39
一、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概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包统分”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大学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因此也就不存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从1985年开始毕业生就业政策也进行了调整,逐步确立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