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到社区的长者食堂“约饭”、到长者学堂“共学”、相约投身于社区“共建”,成为近来不少鼓楼老人追赶的“新潮流”。为了把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落到实处,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聚焦“办得起、办得好、办得久”,启动关于建设“长者食堂·学堂”的一系列探索。今年,该区通过新建一批、提升一批,建成72家长者食堂·学堂,实现69个社区全覆盖,惠及全区60岁以上老人达13.5万人。  相似文献   

2.
正江西省奉新县委、县政府立足为群众办实事,把养老服务改革作为一项民生实事来抓,通过搭建农村互助养老、特困供养、社区养老、社会化养老"四台",着力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精准回应全县老人的养老需求,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砌好农村互助养老的"灶台"。积极引导各地充分整合闲置旧村部、学校和祠堂等资源,在村集体经济相对较好、人口较为集中、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创办"党建+乐龄中心(幸福食堂)"。县财政对县级示范点一次性拨付5万元和2万元的启动资金,并每月向营运点拨付2000元。  相似文献   

3.
陈欠水时间     
时间,总会印证在一代一代人的身上,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象与特征。陈欠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逝去时代的印迹,传统的美德,朴素的情感,坚定的信仰,造就了陈欠水这个人,造就了陈欠水这一代人。陈欠水现在时2013年3月11日。福建惠安。出乎我们意料,陈欠水面对镜头居然还会紧张。按说,这应该是一个见过世面的"老人儿"了,就这七八年间,他先后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人民满意公务员、福建省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福建省老区先进工作者、福建省十大公益老人提名奖、首  相似文献   

4.
<正>进入暑期,放假独自在家的学童成为父母上班时难舍的牵挂。但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林泉社区,父母只需每天早上将孩子送到社区内的"四点半学堂",6名专职教师就会全天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午社区还为孩子提供免费午餐。办事有服务大厅,活动有文化广场;老人有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有社区学堂和幼儿园,随着新型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更多日照居民享受着社区生活的便利和幸福。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社区管理服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实证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精神文化生活欠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生活无人照料。要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就要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助";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要促进农村老年组织的发展,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乐";要建立农村老年教育体系,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教";要健全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让农村留守老人"病有所医";要改善农村公共养老服务条件,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依"。  相似文献   

6.
易靖茗 《台声》2014,(4):62-66
<正>3月,初春的北京仍寒意袭人,树木萌芽,静待苏醒。6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支特殊的团队,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是中国乐龄时尚文化俱乐部的成员,这些打扮时尚、举止优雅,看起来只有40出头儿的美人儿们,有谁会想到,她们年龄大都在60至80岁之间,最大的已82岁,都是"奶奶级"的人物了。3月6日至13日,以中国乐龄时尚文化俱乐部主任陈富美为团长,由全国台联组织、中国乐龄时尚文化俱乐部承办、台声杂志社协办的"海峡两岸旗袍文化推广交流团"赴台参访团一行40余人,应台湾中华旗袍文化推广协会之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面临重大困境。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主要表现在被尊重、被呵护、获取外界各种信息、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享受社会文化的丰硕成果等方面。农村留守老人普遍感觉孤独、失落、缺乏安全感,总体精神需求无从满足。我们需要从理论建构、实际操作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社会支持,满足留守老人的情感需求,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王瑞丰 《乡音》2012,(2):29
随着青壮年大量进入城市,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急速增多,失能、半失能老人无人陪护。然而,受传统观念和薄弱财力所限,农村老人人住敬老院颐养天年不够现实。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推行"村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低成本"互助养老"模式,让农村老人抱团养老、就地享福。据调研,2008年,河北肥乡县前屯村利用村里废弃校舍,建起了河北首家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背景下 ,建立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存在不少问题 ,影响了农村老人的生存质量。政府和社会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建立和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 ,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随着城镇化与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老人空巢率不断升高。农村家庭结构不断变迁等原因将农村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的精神养老问题置于突出位置,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在阐明精神养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数据,将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因素分为3类19种,深刻总结不同因素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影响。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支持体系,提出增加精神自养意识与能力、发挥家庭支持支柱性作用、完善社区支持依托作用和发挥政府"指挥棒"角色等建议,促进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量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以及女性老年人进城照顾孙子女现象的不断加剧,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遭到了改变,单身"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据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农村老年人性犯罪的比例要高于城市老年人,"空巢老人"性犯罪的比例也有上升的趋势。单身"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老而无性"的陈旧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心理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农村老年人性犯罪数量的增多。  相似文献   

12.
政府给农民请保姆,还有这样的好事?!在浙江省宁波市的农村地区,很多老人就享受到了这项"福利"。由政府出资聘请的400多名专职服务员,免费为农村老人上门服务,形成了农村"居家养老"的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如何补齐农村老龄问题的短板?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和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采取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留守老人农业生产状况和帮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深入探讨,提出破解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农业生产难题的对策: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家庭新型农业合作经营组织;统筹考虑农村留守老人家庭  相似文献   

14.
正在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面临更多风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认真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强调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如何健全留守老人的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护留守老人的合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乡—城流动人口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但同时也造成农村"留守"现象,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村逐渐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养老模式在健康状况、经济收入、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关注和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力量,在老人增收、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多元养老模式等方面,构筑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空巢老人"现象逐渐普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文章在论述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以及不足,同时结合国外居家养老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正河北省磁县高度关注民生事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老人基本生活得到进一步保障。但大部分五保老人还生活在农村,甚至独居生活,因年老、疾病等原因导致失能、半失能的"五保"(孤寡)老人生活上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近日,磁县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在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关怀帮扶"五保"(孤寡)老人活动。  相似文献   

18.
彭金玉 《人民论坛》2013,(2):156-157
随着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和"空心化",农村家庭自助型养老服务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缓解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浙江诸暨市不断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了"政府主导、社区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确保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他们普遍存在着生存压力大,生活水平偏低,心理负担重,生活缺乏照料,安全隐患多,看病问题较突出等诸多问题。我国农村传统的供养老人方式——家庭供养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完善和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已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一)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为留守老人筑"新巢"。引导有条件的村委会提供活动场所,政府适当扶持,成立老年人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有所养"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同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紧迫。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和老人留守农村,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弱化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近些年,伴随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土地流转,一些地方开始探索"以地养老"模式。所谓"以地养老",就是农村老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换取养老资金和服务,类似于城市中的"以房养老"。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以地养老"?其利与弊分别是什么?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