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思考: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宏观管理的特殊问题 中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的方式。这种制度变革方式的基本特点就在于:不是一下子打破旧体制下形成的既得利益,而是在改革的初期适当地维持既得利益,以减少改革所面临的社会阻力。因此,整个经济改革的过程不是表现为首先打破旧的体制,在旧体制的“废墟”上建立新体制,而是首先在旧体制的“旁边”或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界关于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优劣的争论由来已久,激进改革派与渐进改革派各持己见.事实上,从“成本一收益”的视角看,激进与渐进改革方式并无绝对优劣之分;从约束条件的视角看,只有切合本国实际的改革方式才是最优的.两种改革方式各有利弊,离开具体的客观的历史条件,抽象地谈论激进与渐进改革的优劣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改革战略在整体上采取了渐进的方式,也就是有重点按领域逐步推进,基本上沿着经济-社会-政治的顺序不断深入.而在政治改革方面也采取了渐进的策略,在保持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政治体制的各个环节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践证明,渐进的改革战略是成功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的整体战略上,应该继续坚持渐进的方式,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进行范围和内容广泛的社会建设,为更加深入的政治改革准备基础和条件.相反,如果在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还没有完成、经济和社会基础还不牢固的背景下就推行激进的政治改革,有可能带来政治权威在改革中的失落和失范,其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中外大多数经济学家仍将中国经济改革视为“渐进式改革”并取得成功的典型。但实际上,“渐进”既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特征,也不能揭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内在逻辑。深化对中国经济改革道路认识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论“摸着石头过河”——关于改革渐进和激进段柄仁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样深刻的变革,采取暴风骤雨般的激进式好还是积极稳步的渐进式好?这是国际上一直在争议的问题。对我国来讲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唐任伍  戴伟 《新视野》2004,(3):19-21
中国经济转轨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在客观上要求市场主体必须具备“经济人”人格,而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自然人的“经济人”人格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经济转轨也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的转轨效果要好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基础上,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扩权让利”阶段,“利改税”阶段,“两权分离”阶段和“转换经营机制”阶段。  相似文献   

8.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形成原因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很高,改革之初基尼系数比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是渐进的方式,即增量改革。增量改革实现了改革和增长的同步进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梅丽红 《党课》2010,(12):59-61
“公推直选”相对于过去单向、封闭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实现了向民主开放的选人用人方式的转变。但是,作为体制内的一种渐进改革,“公推直选”与既有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着一些冲突,致使"公推直选"改革难以深入开展。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公推直选"成果的巩固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一直是以一种应付问题的渐进方式展开的,因而造就了一个不顺畅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城市医疗体制日益市场化;另一方面,国家依然沿袭计划体制时代的做法。对医疗服务提供者采取种种行政控制。当“看得见的脚”踩住“看不见的手”之时,问题出现了:一方面,本土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无法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以便同即将进入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外来者竞争;另一方面,国家也无法对医疗服务业实施有效的监管,使之履行应有的社会功能。总之,相比改革之前,我国医疗改革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医疗改革远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渐进转型:经验、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海庭  吴群芳 《新视野》2006,3(3):16-19
20多年来中国的渐进体制转型有以下基本经验:寻找转型合理的“突破口”;注意对转型程序的设计;采取正确的利益平衡与协调战略;强调对转型的有效控制。当前转型的系统性越来越强,转型的深入面临以下挑战:利益边际调整性质使得既得利益格局得以强化;制度变迁方案向强势利益集团倾斜而对弱势利益集团不利;不同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发展与改革的不均衡性及收入不均等;粗放型的发展战略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中间最大的挑战,还是既得利益阶层阻碍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变迁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渐进改革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这个成就的取得受益于中国改革的渐进式路径选择及其进程中的制度变迁,尤其是以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和经济改革为主线、政治改革相配合的特点更值得重视。制度变迁的多样化使中国改革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制度真空”而保持了社会有序,其绩效已为20多年的中国发展所证实。在改革中累积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需要解决,采用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符合中国的要素禀赋,有助于增量和存量改革的相互配合,对制度的继续创新、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乃至社会稳定都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法制化、民主化、渐进和激进作为分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标准,从而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划分为渐进的民主化改革道路、渐进的法制化改革道路、激进的民主化改革道路、激进的法制化改革道路四种改革道路。进一步论述了渐进改革是当代中国治理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在中国面临一系列的治理危机的条件下,只能以效率为指向,进行渐进并且具体的改革,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在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关系上,中国应该顶住激进民主化的压力,在优先发展序列上首先完善中国的法制化,为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确定一系列的规则,确立一支精干的、依法行政的公务员队伍,从而为进一步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构成部分。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坚持持续渐进的深度改革,对于乡镇政府面临的角色定位不清、职能界定不清、机构膨胀和人员分流问题,要坚持依法推进改革,采取职能法定、乡镇撤并和内部机构调整、建立公众评价机制、做好人员合理分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措施和手段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大转折中,既需要打破传统观念,在理论上破除对计划经济的迷信,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也需要深化认识,在思想上汇聚高层领导的共识、取得广大民众的认同。在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中,中国共产党采取平缓、渐进、有序的改革方式,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和阵痛,顺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这种渐进有序的改革方式,既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反映,也是中国共产党治理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王克群  王柏 《奋斗》2006,(4):62-63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旨在通过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渐进带动行政体制的“扁平化”,有效实现政府机构的精简,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使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并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统筹协调水平。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喻丹  莫治江 《当代贵州》2009,(24):70-71
2008年底至2009年10月,“科学规范、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在贵州9个试点县(区)相继推进,各地根据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渐进地改革与探索,进一步规范了县委书记的用人行为。  相似文献   

18.
被曲解的列宁与真实的列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什维克和西方社会民主党人以为,列宁持脱离实际的、激进的社会主义思想,苏联理论界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列宁思想作了“激进化”的理解。实际上,列宁十月革命后一直持务实、渐进的社会主义思想。西方学者认为,列宁是一个追求个人权力并主张对同志们采取惩罚措施甚至采取集中营措施的人,实际上列宁是一位主张党内民主并且自身工作作风十分民主的领导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之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期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经历了由简单的精简机构和人员到转变职能,实行“三定”方案,再到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过程。新一轮的政府机构已全面展开。展望这次机构改革,呈现以下趋势:目标着眼未来十年,改革将连续进行;微观事务干预减少,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将进一步强化;内容彰显“以民为本”,服务型政府建设将不断加强;大部制破题,探索之路渐进;形式灵活,中央与地方关系将得到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总体是渐进的,但在局部、速度、性质乃至胆略上,都包含着一些激进的因素.这些激进因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宏观渐进的改革需要微观激进开辟道路.中国未来改革中,要将渐进与激进配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