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政治理论   5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基层建设,离不开领导机关的帮助指导。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机关干部为了显示自己有理想、有派头,动辄以“加强基层建设”为由,把自己的花花点子强加于基层,结果不仅扰乱了基层的正常工作,而且引起了基层部属的反感。这种错把“强加”当“加强”的做法.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刘智峰 《前线》2016,(4):18-21
正党风问题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究竟有多重要?它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人还存在着模糊认识。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就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把党风问题看作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看作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环节。可以说,端正党风,是邓小平同志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的重要突破口。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改革战略在整体上采取了渐进的方式,也就是有重点按领域逐步推进,基本上沿着经济-社会-政治的顺序不断深入.而在政治改革方面也采取了渐进的策略,在保持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政治体制的各个环节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践证明,渐进的改革战略是成功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的整体战略上,应该继续坚持渐进的方式,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进行范围和内容广泛的社会建设,为更加深入的政治改革准备基础和条件.相反,如果在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还没有完成、经济和社会基础还不牢固的背景下就推行激进的政治改革,有可能带来政治权威在改革中的失落和失范,其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相似文献   
4.
皖南事变暴露出来中共党内在党性方面存在着问题,加快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的出台。事实上,在皖南事变之前,“党性”概念已在中共党内有着比较广泛的传播和使用。就目前材料所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党性”的论述,使中国共产党人有条件接触到这一概念,而1928年9月联共(布)、共产国际关于“江浙同乡会事件”的处理意见,则直接使用了“党性”一词。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无论是张闻天的报告,还是大会的决议,都使用了“党性”一词,在“党性”概念的传播和运用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此后,更多的中共领导人在思考党的建设问题时经常使用“党性”一词,并将“党性”概念运用到加强党的建设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不断探索执政规律,创立和发展执政理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从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完善执政方式、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方面来总结历史经验,为推进理论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叉,是中国式道路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本文认为中国道路具有民族的、本土的和实践的特点,是中国历史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的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完善还具有意识形态和国际竞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刘智峰 《前线》2016,(12):11-13
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必须看到,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从自身的特点入手探索出来的独特的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需解决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大国执政、一党执政、长期执政、全球化时代执政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以及应对思路。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采取谨慎的渐进方式有序扎实推进,在维护政治权威的基础和前提下,逐步深入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改革,扩大群众的民主参与,从制度和法治上限制和约束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形势,转变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有企业的腐败问题根源于中国经济特殊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复杂的政企关系.解决之道在于重新认识国有企业的定位,从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入手,加强法治,明确政府和国有企业各自的角色、责任和权限;从企业治理结构的角度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把公有制落到实处,改变国有企业传统的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