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梳理地缘政治学和政治地理学的分野,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如陆权和海权、地缘经济区和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形态和地缘政治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地缘政治规律,探讨地缘政治与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国际政治学各流派对联盟的内涵有一些基本的共识:构成联盟的主体是主权国家;联盟的核心内容是成员国在安全和军事领域内的合作与承诺;联盟通常针对其他某一或某些特定国家等。地缘政治学是一门运用地理分析手段,从地理环境角度出发研究国际政治理论和策略的一门学科。地缘政治学与联盟理论在实践中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影响。基于地缘政治之上的区域合作组织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新模式,其最终的发展方向是联盟形式,这反映了地缘政治学与联盟理论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是一个被频繁使用的术语,其含义和所指经常含混不清、模棱两可.本文试图挖掘其思想史中包含的秩序和条理,厘清其概念的不同视角,以便达到对地缘政治学性质的认识.在地缘政治学思想史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清晰的视角:第一,人-境关系的视角;第二,大战略的视角;第三,现实主义政治的视角;第四,国际体系结构的视角;第五,后现代批判的视角.地缘政治学的性质就蕴含在这五个视角的有机融合之中.  相似文献   

4.
刘英 《理论学刊》2020,(1):66-77
中美贸易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经贸互利共赢的必然。从中美经贸合作的历史看,经贸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增长。近年来美国为遏制中国发展,不断对中国发起贸易争端。从经济学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来看,逆差并非美方挑起贸易战的理由。作为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价值日益凸显。从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中美经贸摩擦被特朗普政府用作解决其国内难题的工具和战略;美国近年已经把中国的定位从潜在竞争对手改为战略竞争对手,为实现"美国第一"的目标,美国从地缘政治上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由此不难理解中美贸易摩擦从一开始就与科技战等同步推进,美国甚至有人提出中美"脱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贸易摩擦不会停止,但中美经贸合作依然是大势所趋。为此中国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做大做强自己,加强自主创新,坚持合作共赢,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经贸摩擦。通过加强与美国及其他经济体的经贸合作来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让世界经济回归正常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5.
"地缘政治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相东 《理论学刊》2005,(10):29-30
在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是一个经常用到的概念。作为19世纪末期欧洲语境的产物,瑞典人鲁道夫·挈伦(Rudolf K jéllen)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挈伦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归结起来,这是一种世纪末情结的产物。那么地缘政治学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思潮是什么,应如何看待这一新的理论范畴呢?一在19世纪末期的欧洲,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所发展的维也纳体系面临着一系列危机,难以为继,由“欧州协商”(Concert)所创造的均势政治体系处于崩溃之中。而这些曾在过去80多…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其所拥有的地缘困境。要改变这种地缘困境,重要的是找到促进地缘要素变化的主要中间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通信和教育是推动地缘要素变化的主要的中间变量。发展交通、通信和教育是西部地区变地缘困境为地缘优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地缘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当时世界地缘形势的分析,毛泽东提出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和中国特点的地缘战略思想: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其地缘战略思想基本上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并在其一系列成功的理论中合理地协调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至今,中国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当前的地缘环境。一、地缘政治方面  相似文献   

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一种唯一的、迄今为止仍然活跃于祖国边疆的特殊建制单位,其根源正在于西北边疆毗邻中亚复杂而多变的地缘政治,是国家基于这种地缘现实抉择大西北战略的必然结果,兵团的地位及意义正因适应和满足了这种国家地缘战略的需要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正>这次座谈会的主题是党史工作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贴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党史部门如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党史部门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就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谈几点想法。一、关于京津冀党史工作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地缘上看,京津冀是一个整体,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且从历史行政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哈区域合作的桥头堡和以国际河流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伊犁河开发应放眼于国家根本利益和地缘安全,围绕两国关注的重大地缘利益(政治、经济、地缘安全利益)开展积极务实的流域合作开发。  相似文献   

12.
部分西方国家热衷用地缘政治扩张解释中国"一带一路"实践,研究综合跨学科理论探索"地缘发展政治经济学"的可能性,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一带一路"并非地缘政治扩张,而是地缘发展政治经济平台,通过点上集聚、线上畅通、面上联通、型上成势构建发展的地缘政治经济平台,通过发展新型共同发展模式、新型国际协作模式、新型国际交往模式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相似文献   

13.
黄凤志  武星 《唯实》2015,(1):91-94
东北亚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地区,东北亚海域是中国崛起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也是中国与美日等国交往的地缘政治互动的前沿空间,中美日地缘政治空间的折冲汇聚在此。而冷战遗留未决问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走向前景问题、中日战略抗衡问题凝聚了具有"火药桶"意蕴的"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使得2014年东北亚政治与安全形势仍将运行在安全困境"无解"的时空。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与东北亚地缘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14.
中亚既是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是有丰富资源的地缘战略枢纽地区。作为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资源还是从文化来说,都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冷战后,世界各大国及地区势力纷纷向中亚渗透、争夺。对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亚展开的激烈地缘竞争态势必然与中国的战略利益密切相关。势必对中国的边疆稳定、能源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地缘革命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回归"人———境"关系的视角来解释革命的缘起。赣南、闽西能成为江西苏维埃运动中心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其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质:集封闭性与外向性于一身。中共革命的成功,在于其一方面成功地结合了地方因素与群众动员两种手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缘因素与中共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互动关系,使革命产生了动力。当然,中共并非从一开始就能娴熟地将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它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魁 《前线》2019,(11)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和推动下,短短几年就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的巨大潜能和美好前景。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极具理论价值。以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的新概念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给我们以诸多理论启示。通过探索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的基本内涵、地缘经济的形成基础和潜能释放、地缘文化对地缘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以先进地缘文化引领现代地缘经济。这对于成就国家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求是》2015,(1)
<正>2014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中国外交书写新篇章。在一战爆发100年之际,世界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一轮动荡不安。在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又一个甲午年,中国外交奋力书写崭新的历史,中国声音广为倾听,中国作用备受瞩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启新航程。2014年是地缘政治回归年。在欧洲,美欧与俄罗斯围绕乌克兰问题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激烈的地缘政治碰撞,对欧洲安全格局、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能源市场产生复杂影响。在中  相似文献   

18.
<正>(一)区域冲突背后往往有强权争霸的影子地缘政治是一个强调国家和空间关系的理论,地缘政治理论的先驱们视国家的边界为不确定,认为强国的利益扩张会自然导致领土扩张。基于此前提,地缘政治的创始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不仅解释,更塑造了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海军历史学家阿尔弗莱德·马汉首先提  相似文献   

19.
美国推行的"印太战略"是对传统亚太战略的扩展,旨在统筹太平洋和印度洋战略空间,应对亚洲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随着印太地区在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地位显著上升,地缘战略格局更为复杂,中国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国际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将来要不要制造航母毫无疑问,中国将来一定要有自己的航空母舰。这是中国政治的需要,中国经济的需要,更是中国军事的需要。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缘战略区——海洋地缘战略区和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的交接处,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大小岛屿6000多个,海岸线18万公里。没有航母,海洋利益怎么办?海上油路怎么办?如何保护出海口和南北航线?没有航母的海军不是一支强大的海军,而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