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在文化方面中国始终处在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的两难境地。总结近代以来的文化争论,有两项成果具有突出意义。一是提出了“去中西之见”或“学无中西”的见解,它具有文化取舍的“真理尺度”的意义。二是在文化建设上明确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为文化建设确立了合理的价值标准。文章详细论述了学无中西的真理观和今中为体的价值观,提出综合创新要坚持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张军 《新视野》2003,1(4):4-6
从哲学的高度上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存在与发展,首先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建立在“历史真理论”与“社会价值论”相统一的基础上的;其次,对社会主义现实形态的理解应该是“什么是”与“如何建”的统一,要以“生命成长”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第三,在对于社会主义的定位上,要坚持历史定位与主体定位的统一。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评价标准的两大论述中。  相似文献   

3.
章越松 《探索》2007,3(4):15-19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形成了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从价值哲学向度看,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具有坚持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等方面特征.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积极发展生产力的科学性;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性;三是自觉利用规律,把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科学和价值的统一。科学与价值统一于生产力的不断推进;统一于党的先进性;统一于党的现阶段纲领向最高纲领前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这个通俗形象的概括,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就其价值和内涵而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王资博 《理论建设》2014,(5):98-10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强国建设予以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强调了文化强国建设。因此,对文化强国建设的研究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命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目标价值维度来看,文化强国建设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从过程实践维度来看,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全局与局部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先进与后发的统一、共建与共享的统一、强国与国强的统一等六个特征。从结果评判维度来看,这可由公共文化服务强、文化创造活力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强、国民综合素质强、文化国际影响力强等五个标志来彰显。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彪炳千秋.尤其是他在中国教育史上“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地位至今无人企及。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即使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他做到了教育目标与教学过程的统一、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施教艺术与学习方法的统一、个性张扬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先从舰炮练兵术引进,再到制度引进,进而到思想文化更新的变革趋势。中国近代化纲领,就是中国文化进行变革和再建的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之文化革命任务的前半部分,即通过思想文化启蒙从国家、器用观念,向近代国家观念、民族主义、民主意识等的转变,这种历史文化观念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之文化革命的历史使命所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学意义上讲,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文化冲突、整合与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杨全顺 《理论学刊》2015,(12):116-121
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和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不同于西方启蒙。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特有的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化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以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这些启蒙思想和内在转变的理路具有不同于西方近代启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首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并成长起来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其历史不仅是北京近代工业化和中华民族工业发展史的缩影,更是新中国工业界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首钢园聚焦挖掘西山永定河历史文化、近现代工业文化和当代“双奥”城市文化价值,注重将工业遗产空间活化与历史文化带建设相结合,创建工业文化、冬奥文化、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文化新地标,成为中国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1.
苗文玉 《探索》2022,(6):14-25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浸润、中国共产党对新文明的自觉追求、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滋养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成就的升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以厚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前提、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以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为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关键、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建构合作共赢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新形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开启和成功实践,证明“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单向发展论”“国强必霸论”等基于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文明认知的理论是错误的。这些西方错误理论并不适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主题,也不能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追求。这种生成逻辑、运行逻辑、价值逻辑相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为人类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2.
启蒙主义是中国近代以来主要的思想发展潮流,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上独树一帜的思想家,进行思想启蒙成为他终其一生的工作。“五四”以后鲁迅与其他的启蒙思想家一样主要以开展传统批判为其特色,可是思想启蒙的目标任务始终没有变更。我们从思想启蒙的视角再次解读《祝福》《明天》《离婚》和《伤逝》四篇妇女题材的小说,会发现鲁迅进行思想启蒙的意识和思路仍然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
王国庆 《求贤》2009,(6):46-47
“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的关怀,是对人的尊严的认可,是一种文化和一种文明的诉求.也是一种思想态度的价值目标.这一理念既彰显了党中央的“以人为本”.又体现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天津市少年宫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关注人的发展入手,做好每个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践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关于康德道德学说的评价,我国许多学者通常认为:康德倡导“义务论”的道德价值,因此是对西方近代社会文化价值目标——个人主义的超越。然而,这一结论有悖于历史逻辑,因为康德作为近代人类的思想巨匠,如若取向与时代认同的价值目标相悖,又怎能获得当时人们的接受?因此,康德理论的价值旨趣,应放到西方近代的历史大背景中去界定。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多样化与意识形态一元性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勇  黄明理 《求实》2003,1(6):28-29
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的方针 ,表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点。文化的多样性或个性化与意识形态一元性的关系 ,说到底就是多样性与主旋律的关系 ;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文化个性的多样性的统一 ,本质上也是“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统一。失去了多样性 ,文化就不会有活力 ,否定了一元的指导思想 ,文化就不会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启蒙的意境中,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的确是灵犀相通:彼此在价值取向上都预示着工业文明将取代农业文明,因此都堪称历史上最具深层意义的“变教”运动.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除了自身具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等客观结构之外,都必然眷注着那个通过自我确认并内化为民族心理的价值认同体系,这就是所谓的“教统”.这个体系一经建成,它就象牵引不去的“文化基因”一样牢牢地统摄着社会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并在其发生变迁的过程中仍顽强地维系着该文化范式的稳定或保持着它较强的惯性.由此,我们可以断言,社会转型的最深刻的内涵,就在于“教统”的革故鼎新.历史上中西启蒙价值观上的某种趋同性,便是对现代“变教”运动的历史必然性不约而同的昭示.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理论以“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出发点,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现实价值目标,体现了邓小平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一贯坚持、倡导的统一的是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人民群众的价值要求及其自觉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的现实统一为基础,以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为标志,围绕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一普遍存在的基本价值的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现代转化,作为中国文化区域构成的各地地域文化中有一些具有现代性的文化基因。历史扬州作为中国传统乡土文化海洋中的城市文明孤岛,是新兴市民突破宗法制的农业生产关系时所体现的价值选择。它以个体为本位的主体性、独立性,体现了先民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追求。其最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就在于,它是最有可能成为启蒙、培育个体性的传统人文资源。尽管它主要局限在情感机能方面,不够全面,但毕竟是来自中国文明肌体自身的东西,也是我们所能设想的最有可能避免抗体反应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9.
普世价值源于人在基本需求上的一致性以及在面临基本生存问题上的共通性,因此具有其不可遏抑的规律性表现。而“三个代表论”作为指导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现代化的纲领性理论,其中必然涵纳着可以贡献给人类的普世价值。这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人类首肯的“现代生产力标准”具有共通性。第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意味着中国文化价值的层次必须站在现代性文化的制高点,使之扩延出世界历史意义。第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标示了党对普世价值的人权原则的尊重与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一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无论是从明代“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并行,还是到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始终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相随相伴的历史。因此,正确认识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对推进中国文化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