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1840年后西方列强的大规模入侵造成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则逐步演变为“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既互相联系又有某些差别,他们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民族性与时代性辩证综合的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道路。研究这一段历史,将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崔婷 《理论学刊》2006,(7):112-113
伴随着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主要是: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由新的主体来担当,运用了新的传播交流媒介,注入了新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以中国“吸收”西方文化为主和“中国文化逆差”。  相似文献   

3.
黄毅  张鹏 《世纪桥》2007,(4):96-97
马礼逊是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的开山鼻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是最具影响的人物。鉴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影响,他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儒家经典和介绍西学上,这一举动有利于“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应看到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近代基督教传入引起中国文化焦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存在文化势差,另一方面是因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具有深刻的差异,充满着张力。当今时代,中国在快速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传统文化热”与“基督教文化热”同时存在,如何看待、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仍然是令人焦虑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论争,其争论之激烈,影响之深远,是空前的。这场论争虽然过去70年了,但反思这场论争,对当今的改革开放,对于今日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并非始自五四时期,其发端是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当时,林则徐和魏源等,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改革主张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口号,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用西方文化来改良中国传统文化的先河。旻宁、穆彰阿、琦  相似文献   

6.
“西学中源”说是中西文化在交流、接触初期产生的一种文化观,虽然这种文化观是国人在文化优越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不尽合理的观点,但从另一角度看,它的形成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西学由原来的排斥到接触并进一步汲取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间的一个重大分野在于对个体和群体的不同关照.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向度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多维定位,包括价值定位中的“群体优先”,伦理定位中的“道德责任”,目标定位中的“伦理追求”等等.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之所在.为此,应实现群体优先与制度优先相契合,发挥个体积极性;道德责任与契约责任相契合,培养现代责任主体;伦理追求与价值追求相契合,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0.
400多年前,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带入中国,使国人眼界大开;同时又将自已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记录下来,使欧洲人得以更多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回顾这段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得到以下认识:虚心融入的态度是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前提;分享知识和价值是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础;包容异质文化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路径;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消除文化间误解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情缘。一方面,他善于从民族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他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封建遗毒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此外,他以时代精神观照中华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接榫。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与图书编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爱平 《理论学刊》2006,(10):91-94
中国古代的图书编纂活动规模浩大且沿袭不衰,形成了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独特的人文景观。图书编纂作为一项学术活动和文化举措,统治者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完全取代或掩盖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长远意义,这就是保存典籍、传承文化。因为文献典籍的编纂活动,既是文化传统的体现,其本身又传承、积累了文化。中国之所以被誉为文明古国,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之所以从未中断,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而且带来了中国精神文化层面的历史性转型.可以说,邓小平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扮演了一种解构旧文化、塑造新文化精神的伟大角色.这种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主要包括: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和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是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具有主体地位,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国民的整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主体的核心素质,包括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两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旻 《理论学刊》2003,(2):110-113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 2 0世纪的中国遭遇到尴尬 ,尤其是对“女权主义”这一外来词语形成的种种曲解或误解 ,造成了众多女性学者对于“女权主义者”立场的不认同等 ,而隐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异质的中西文化。女权主义与中国特定的文化相遇和碰撞 ,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 ,由原来激进的、女性自主的行动演变为温和的、有男权参与的、凭借社会政治手段实现的解放妇女的运动。“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妇女解放”与“解放妇女”的差异不应仅仅被视为词语的偏正关系的变化 ,而更有着深刻的内在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文化走向网络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正引导一场文化的创新.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和文化古国,在网络时代不只是保存和发展文化的民族性,而且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创造属于中华文化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张昭军 《理论学刊》2006,(1):97-102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文化史研究既要关注史学理论,也要重视文化理论,而借助欧美研究方法对大众文化进行研究所形成的“文化研究”理论,对于中国的当代史学特别是文化史学科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文化研究”理论的引入,有助于中国文化史研究整体结构、整体格局的变化,有益于中国文化史研究主题的拓展、研究领域的增长、研究重心的转移,有利于文化史研究者思维方式的更新;同时,也必须注意中西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导致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化冲突,全球化引发的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冲突,普遍主义与个别主义的冲突,化霸权与民族化的冲突。全球化的深化和发展必然进一步加剧化的这种冲突与对抗。所以,我们要以一种超越的视野来整合各方面的因素,重建化认同,促进化合同交流。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在革命与建设中的文化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毛泽东是新文化的缔造者,他的文化思想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的文化实践活动,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先进文化轮廓。江泽民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根据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和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使二十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既避免了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文化的全盘西化,又找到了体现中国文化典型特点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化是指政治关系在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不仅是我国政治文化嬗变的过程,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为世界提供政治文化思想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要以政治文化世俗化为目标,创新发展主流政治文化,客观评估传统政治文化,批判借鉴西方政治文化,大力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有利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