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的有深远影响的史书,编撰者司马光的主旨是“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以“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读《资治通鉴》,边读边想,每有会意,作点眉批及标识符号之类,待全部读完,略加归纳梳理,间或发点议论,杂七杂八倒也凑了若干条,算作“杂记”,又加了个正题,权充为文。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朝历代,凡明君贤臣都注意这个问题。唐太宗李世民常思其为何主,慕尧、舜,耻桀、纣,察秦二世而亡,鉴隋炀帝之暴失天下。以至当直臣魏征死,竟痛切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相似文献   

2.
郭德宏编著《彭湃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为郭德宏、叶佐能共同主持编写的《彭湃研究丛书》之第一种。以下简称“《彭谱》”),有不少长处,也有一些不足。以下从此书出发,谈谈对年谱编纂几个问题的看法,希望有助于推进中共党史人物的年谱编纂。  相似文献   

3.
1999年春,白寿彝先生历尽20多年心血主持编纂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齐。此书汇集500余学者参与编写,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堪称20世纪最大的史学工程之一。江泽民总书记致信白寿彝先生说:“《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我相信,这套《中国通史》,一定会有益于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 近来,我认真拜读了这部巨著,留下了深刻印象。 编纂通史是中国史学的一项优良传统。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从而表明其“欲以究天人之…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共中央印发了由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推动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要举措。中央《关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指出:“《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同意印发这个《纲要》“作为全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辅助材料,也可供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阅读”。我们要按照中央《通知》精神,“把《纲要…  相似文献   

5.
陈鲁民 《唯实》2007,(3):95-95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官家组织编写的《二十四史》外,还存在着许多虽不见经传却丰富多彩的民间历史;如果《二十四史》叫“正史”的话,民间历史就叫“野史”。  相似文献   

6.
薛庆超 《世纪桥》2011,(2):6-10
一、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资政,顾名思义,就是为执政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借鉴。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关键是为谁资政。在中国古代,司马迁撰写《史记》,“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讴歌历史上的明君贤相,鞭挞乱臣贼子,“使乱臣贼子者惧”。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更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一部治国安邦的执政经典。  相似文献   

7.
张磊 《求是》2003,(16)
最近,中央印发了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推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帮助全党特别是县处级以上干部以及广大群众深入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科学理论,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纲要》体现了全面准确系统的特点中央印发《纲要》的通知指出,《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科学理论。全面、…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因此,能否正确地识察和使用人才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处理德才关系,怎样察选和使用人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我们...  相似文献   

9.
扬雄 (前53-18),郫县人,汉赋“四大家”之一。曾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讽刺汉成帝铺张。司马光甚至推尊扬雄为孔子之后,超苟越孟的一代“大儒”。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是外国学者研究中华民国史的重要成果。由于参加编写此书的人较多,因而各章情况不尽一致,特别是有的史料未经核实便引以为推。其中有关李立三的父亲之死的一则“史料”就是完全错误的,是此书失真的典型例子之一。《剑桥中华民国都Y卷第728页说:“在革命的狂热情绪中,有许多反常的情况和不法行为。以下所举不过是几个例子,著名的共产党劳工领袖李立三的父亲,被他家乡酸陵县的农民处死,而不顾儿子来信保证其父将不反对农会”该书附注说明这一材料来自张国党的《中国共…  相似文献   

11.
王健英同志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红旗出版社1983年5月版,以下简称(《汇编》)一书,为我们研究党的领导机构沿革及成员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但诚如编者在《后记》所提及的,此书对地方党政组织仍存在着“不够全”、“拿不太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北禾 《党课》2010,(22):77-79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史学家、大政治家。他一生有三件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少年时期击瓮救友,中年以后主编了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晚年以残病之身上朝执政,不消半年时光便把王安石苦心经营近20年的“熙宁新法”全部废除。中国古代历史上获得司马光这样知名度的人物是不多见的。但是,他勤俭一生的品格却不被后人广泛了解。  相似文献   

13.
春林 《世纪桥》2000,(1):64-64
《哈尔滨人口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兼具人口研究和社会史研究的内容,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和实用性的社科成果。费孝通为此书题写了书名。雷洁琼为此书所写的序言认为,此书是人口研究的“拓荒补白之作”,它“为研究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的专家称此书“首开我国大城市人口研究的先例”。笔者读后,非常赞同上述权威性的评价,觉得此书极富开拓性和创造性,确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确是一部社会科学的力作。革命和建设,都要从…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01,(5)
“七一”前夕,中宣部宣教局同《党建》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党史知识百题竞赛的出题范围是:90%的竞赛试题出自中央有关部门编写的权威教材(此书即将出版,竞赛试题将在此书出版之日刊载于《党建》杂志);10%的竞赛试题出自2001年已出版的《党建》杂志。参赛方式有两种:1.个人参赛,凡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都可以以个人名义参加。2.集体参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可组织地(市)、县(市、区)党委和基层党委为单位参加集体竞赛。参加集体竞赛一人填写一份答题卡,答题卡将随试题在《党建》杂志上刊登…  相似文献   

15.
锻就民族魂铸成公仆心《党史文汇》杂志社副主编钟启元“千锤锻就民族魂,百炼铸成公仆心”。读《党员干部修养歌》,这两句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以为,它真切地道出了崔光祖同志此书的写作动机。民心、民气,官风、官习,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与国家民族的盛衰成败。从现...  相似文献   

16.
由福建省档案馆编写的《民国福建省行政区划》一书,系根据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编写而成,它包括“民国福建行政区划一览表”和“民国福建省各县分区设置概况”两大部份,内容翔实、丰富,是研究福建省内外地方史、历史沿革以及当前的编史修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参考工具书。此书今年七月份可望与读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打破缸”的故事,我们小的时候就在启蒙读物中读过,至今还留在小学的教科书中,作为启迪儿童智慧的佳话。这件事是于史有据的。《宋史》第三百三十六卷《司马光》传记司马光幼时事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  相似文献   

18.
1999年 10月 25日,江泽民同志在接受法国《费加罗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一旦从世界历史的发展中产生出来,不管在其前进的征途中会经过多少曲折和失败,最终是一定会壮大起来、成熟起来的。”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这一精辟论述,认清西方敌对势力“ 1999,不战而胜”图谋破产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我们更好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新世纪,具有重要意义。 “ 1999,不战而胜”已成泡影   90年代初,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改革的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的得手等复杂原因,导致了解体…  相似文献   

19.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个法宝”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最主要的一条经验。党历来重视自身的建设,这是客观历史事实。因此,党的建设问题,理所当然地是党的发展史中的重要方面,是编写党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写党史工作中应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问题在党史著作中较为薄弱,有些反映也较为分散、单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在这方面有很大进步,可以说是突破性的进展,初步看到以下几点可以为例:  相似文献   

20.
从粉碎“四人帮”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时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称之为“在徘徊中前时”。北京市在这两年里表现出明显的“徘徊”局面。为更好地研究这两年的工作,编好《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二卷)和《北京改革开放简史》,2008年4月,我们采访了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段柄仁同志。通过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他以历史当事人的身分谈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使我们颇受启发。特整理成如下文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