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城市社会的基层单元,社区在城市管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正在成为社会整合、服务和管理的主要载体。空间与功能构成了通过社区建设推进社会建设的两个基本向度:其一,社区建设可以为探索解决改革关键期多发多样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提供广阔空间,其二,社区建设可以为解决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提供功能补充。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态是社会运动和社会事件的重要基础,更是历史变迁的重要条件。农民的社会心态直接影响农民对城市建设的态度,影响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课题组以了解城市群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社会心态为目的。利用访谈法对长株潭地区某县三个镇六个村的部分村民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民的社会心态并不利于城市建设,需要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发展初期依靠资源开采积累起来的财富大大促进了当地民生状况的改善与社会建设,但若不尽早实现转型,将会使城市社会建设与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必须重新思考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相协调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4.
设立城市现代化指标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化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范畴,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这样一个历史过程。现代化实现标志主要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结束,并包括生活质量、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内容;设立城市现代化指标,一个重要原则是注意城市与国家的区别,同时还应注意指标的可比性、城市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比值的大小、城市自身的特点、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指标的可操作性。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和非农化水平是反映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三项基本指标。  相似文献   

5.
罗峰 《理论导刊》2014,(3):44-46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十年,快速转型期的大背景在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催化剂。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第三支力量"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对社会组织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以促进其功能的最大发挥,已成为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管理创新”正在深入人心。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在摸索并提炼出了许多社会管理创新的宝贵经验和新鲜理论。这是历史进入2011年以后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可是,也应当看到随着理论的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切入,认为社区建设的终期目标是不断增强以社区为微观架构的社会自治理能力,减缓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快速变迁产生的巨大震荡,重组市场、政府、社会三者关系,构建“大市场、强政府、有序社会”三方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新模式。在此理论背景下,笔者详细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缘起、存在的问题,认真梳理了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制度变迁路径、社区变迁模式,并就政府介入策略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层,是一个阶级概念,也是一个身份地位划分的概念.城市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城市人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层次,可以说是自城市发展之初就存在的.城市社会分层不仅仅具有一般社会分层的共性,而更重要的是它更表现出城市所具有的特点.城市社会分层不简单地体现出一种身份差别,它更是一种社会认同和地位标识.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社会分层即为其提供了积极的影响,加速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使得不同阶层的人群间冲突加深,影响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管理任务日益加重、社会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社会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亟待提高的背景下,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城市基层社会新型管理体制,是乌苏市实现社会系统协调运转、构建和谐乌苏的内在要求.当前,乌苏市推进社区建设应着力于四个方面:理顺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等社会管理部门的关系;发展社区服务;培育发展基层民间组织;引导社区开展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阵地.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5,(4):44-47
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分析是针对特定社会因素不足引致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当前,影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社会风险因素主要有三类:一是社会主体风险,包括市民素质培养力度不足、人才基础薄弱、管理者决策偏差;二是制度因素风险,包括组织协同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不完整;三是非制度性因素风险,表现为技术伦理失范、道德体系滞后、社会信任机制缺失。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需要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能力,完善制度内核,优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市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安全的环境作保障.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哈尔滨市社会安全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哈尔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从哈尔滨市的实际出发,运用一些数据列举了哈尔滨市社会安全建设方面的不足,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从而为哈尔滨市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目标的实现扫平障碍,并为哈尔滨市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和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论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与重要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经验教训和重要启示就是,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社会再分配必须保证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权,精神文化必须给人以归属感,城市现代化、工业化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3.
深圳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也是全国首次系统性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的城市,在社会建设中也一直倡导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通过学习借鉴美国在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动员、全面参与和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经验与做法,为深圳建设"志愿者之城"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激励和动员更多的市民群众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营造"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氛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中开始出现高、中、低收入社区的快速分化,具体表现为居住群体、社区需求、住房结构、社区公共服务的分化等。它的出现是市场经济、社会阶层和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区分化具有进步性与危害性的双重属性,既是社区生长发育的一种表现,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风险,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因此,要进行有效治理社区分化,就必须不断加快发展经济,重视社会公正,优化社会阶层结构,并进行科学的社区规划。  相似文献   

15.
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已经胜利闭幕,第十三届北京残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在两个奥运赛场内外,十万赛会志愿者和百万城市志愿者的微笑,成为北京最靓丽的名片。这支在奥林匹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志愿者队伍,反映出了中国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科学的社会组织能力、高效的社会服务能力。这些能力,是中国社会建设之势。因势利导,乘势而起,顺势而为,把党的十七大所强调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建设任务落实好,完成好,也是北京奥运会所给予中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支持网缺失与城市农民工的生存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缺少各种社会支持网络,这是导致其陷入经济贫困、政治贫困、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的重要原因,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要促进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必须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人际和谐关系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进而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城市建设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备受社会关注,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城建工作者肩负着重要使命.必须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着眼城市快发展、大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环境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8.
从"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这一视角出发探讨社会政策的社会影响,在现代化和发展主义语境中以弱势群体能否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指针评估社会的政策体系,并把焦点放在过程上,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议题,尽管国家在农民工问题上不断做出持续的制度和政策调整,但国家调整农民工的社会政策并没有带来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没有让农民工在城市中完成其身份的转变,农民工也没有实现城市适应、实现其与城市主流社会的融合,农民工在城市中陷入了一种新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9.
社会管理创新正在深入人心。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在摸索并提炼出了许多社会管理创新的宝贵经验和新鲜理论。这是历史进入2011年以后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可是,也应当看到随着理论的日益丰富,也就必然向人们提出一个鉴别理论、比较理论、选择理论的要求,还应当看到,或者说更应当看到,随着实践脚步的向前,也对社会管理理论的创新,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王瑾瑾 《理论视野》2012,(12):62-64
从广义建筑学、民俗学、环境心理学,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观念看,家宅,显然不仅仅是安置我们身躯的建筑,它还肩负着安置我们心灵的重任。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宅对我们人格乃至心灵的教化。因此,我们也许可以说,城市建筑是社会人心的物化,反过来城市建筑也会影响和改变置身其中的人的心。从居住者心灵感受的角度,反观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家园的变迁,也许能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