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方式,政治认同事关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当前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迁、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国内外形势出现的新变化,给当前中国政治安全形势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在强化对政治领导主体的认同基础上,深化政治认同内涵、创新政治认同方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构成民族文化变迁的动力,包含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容,聚合民族文化变迁的作用场域。选取民族文化变迁作用场域中"城市政治导向"与"民族文化认同"两个关键作用机制,分析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变迁的各种发展趋势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指出城市政治有限度地介入民族社会变迁,科学引导民族文化变迁,并在与民族群体文化认同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3.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具有政治性、民族性和地缘性等多元复合特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地缘政治的变迁,边疆多民族地区出现了政治文化失谐的现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角力、民族文化与公民文化的歧异、极端宗教主义与政治认同建构的背反、政治过程的无序化与民族事务的法治化的矛盾等等,构成了边疆政治文化失谐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妨害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影响因素。边疆和谐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在推动边疆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强化国家认同|重塑政府,实现民族事务法治化,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推动民族政治协商,建设公民文化,为和谐政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社会利益分割正在不断被刷新与重组,不同群体对国家政治体系的各个层面的认同出现差异性。文章以"政治文化"的三个方面,即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认同为出发点,论述了西部村落社会的政治认同现状,对如何因势利导地弘扬村落社会"政治文化"的正面效应、提升村民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借鉴伊斯顿提出的政治支持理论框架,政治认同可划分为二元分析框架,即普遍性政治认同、特定性政治认同,运用不同的量表去考察这两个维度,得到普遍性政治认同高而特定性政治认同低的结论。为了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社会人口属性、高政治取向、低政治取向三个层面的社会政治因素分别考察了对两类政治认同的影响,明晰了具体社会政治因素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谢海军 《前沿》2011,(7):29-33
在现代民主政治社会里,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衡量政治客体执政能力和绩效的根本符号,还是民众从物质利益矛盾走向现实政治冲突行为的连接链条。当代中国社会民众产生的政治认同路径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即不同民众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起点、路径并不相同。当代中国民众不同政治认同困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三个路径。同时,不同路径产生的政治认同困境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成为不同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共同冲突源,政治认同困境正在由政治心理层面向潜在的政治冲突行为转变。  相似文献   

7.
田丽 《前沿》2014,(17):28-31
频繁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是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从政治认同的角度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认为民众对当地政府的政治认同面临着危机,导致事件极易发生,具体来讲:利益认同的流失是关键原因,制度认同的流失是直接原因,价值认同的流失是深层次原因。因此,要有效防范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必须从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这三个方面来重构人们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8.
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其失效就失在政治认同这个核心社会价值上。正是由于政治认同的实现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经由公民政治行为能力这一连接中介,即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政治行为能力——政治认同这样一种生成机制才能完成。因此,提升公民政治行为能力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核心。公民政治行为能力是公民为了自身利益掌握和运用社会政治资源的能力,它有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公民政治行为能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治认同是共同体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的承认、认可和赞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历史记忆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提供文化基因、历史底蕴和政治图景,是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现实场域。以"纲要课"教学的课堂叙事为核心,建设历史记忆的主渠道;以网络载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为重点,拓展历史记忆的新阵地;以社会展演的要素组合为契机,创设历史记忆的大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政治认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分为共意性参与和冲突性参与两种形式,分别是政治表征和政治认同作用的两个过程。基于参与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青年网络政治共意性参与的动力机制有政治情感表征拉动机制、政治价值表征推动机制、政治愿望表征驱动机制、政治意识表征促动机制,动员与组织机制有政治表征建构机制、政治表征惯习机制。青年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的动力机制有国家认同极化机制、民族认同异化机制、政党认同分化机制、制度体制认同离化机制,动员与组织机制有政治认同归类机制、政治认同符号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对湖北省GD和XZ村的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从人口学特征、政治行为、政治心理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村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村民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政治面貌与村民外在政治效能感有显著影响;政治行为方面,具有政治选举活动经历、关注时政新闻以及热衷于讨论村里政治事务的村民,其外在政治效能感更高,但政治表达感强度对村民的内在效能感并无明显影响;政治心理方面,国家认同感和政治信任高、认同民主选举态度的村民其外在政治效能感更高,但国家认同感、政治信任感对内在效能感并无明显影响,而认同民主选举产生村官的村民内在政治效能感更强。  相似文献   

12.
政党认同是个人对政党心理上的忠诚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本文简单介绍美国政党认同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其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政党认同在美国大选中的作用。在政治态度方面,政党为公众提供简化信息并引导大众观念,政党认同会影响其效果,而政治态度对政党认同具有反作用。在政治行为方面,政党认同与政治参与呈正相关的关系,并通过四个路径影响投票选择:意识形态、群体归属、执政绩效和候选人评价。  相似文献   

13.
王一平 《理论月刊》2013,(1):147-149,158
从身份之维、知识之维、意识之维、行为能力之维等维度对合格公民进行理论架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公民个体的政治-法律公民身份认同与政治-心理公民身份认同是对合格公民的身份认同要求,身份认同也是对国家共同体认同的真实表达,强化着公民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掌握相关的民主政治知识和民主法制知识是对合格公民的知识要求;树立法律意识、政治权利意识、政治责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是对合格公民的意识要求;在民主政治实践中,具备相应的参政议政技能、参政议政道德是对合格公民的行为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14.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30年,不仅成功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也经历了显著的政治变迁。这一变迁的历程体现在三个层面,即经济改革推动下的政治适应、社会变迁带来的政治变化,政府推动的政治试验。中央政府、香港以及特区的经济改革,是影响深圳政治发展的宏观背景、外部因素和内部视角。深圳推进未来政治发展的战略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培育公民社会成长,推进党内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治稳定源于社会公众对政治体系的政治认同。维护政治稳定除了需要制度、法律等强制手段以外,更需要赢得民众对所在政治体系的认同感。由此,维护政治稳定不仅需要转变维稳思维,创新维稳模式,更重要的是:遏制腐败,改善政治生态环境,取信于民,增强执政合法性;深化改革赢得民众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构建价值信仰体系,为政治稳定提供信仰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在当下呈现出学术政治化、历史娱乐化等时代表征。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告别革命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冲击;污名化党史国史,侵袭大学生对于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政治认同;诋毁传统文化,腐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研究表明,大学生迷惑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变迁影响密切关联,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密不可分,而历史虚无主义欺骗性、鼓动性的话语逻辑也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求新猎奇的认知心理特点,借助新媒体手段,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显得更加肆无忌惮。抵制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16世纪-19世纪中叶,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英两国海外贸易政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贸易制度变迁方式不同,一个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一个是政府主导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什么他们的制度变迁方式不同,本文主要从传统观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可谓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的典范。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其以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倡导"和谐"的共同价值; 注重"和谐"的心理认同;强化"和谐"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9.
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认同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关系,政治认同的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发展走向,政治认同的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政治稳定能够进一步增进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菲华商联总会(商总)是菲华社会最具实力与影响力的社团,自1954年成立以来,其政治取向几经变迁,对华社内部关系、华菲融合乃至中菲关系都发挥过重要影响。商总政治取向的变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1954~1975年,亲台时期;2、1975~1994年,由亲台向中间路线过渡时期;3、1994~1999年:中间路线确定时期;4、1999年至今:确立华社新路向时期。前三个阶段受中国某些政治因素的影响,第四阶段始摆脱中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确立立足菲律宾大社会,促进菲华社会发展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