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不断深化司法公开,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继法院判决书上网、庭审视频直播接受广大群众监督之后,又对现有陪审制度进行了大胆创新,突破参审制的形式,引入人民陪审团制度。  相似文献   

2.
加强判决书的说理性和公开上网已是当务之急。研究当下判决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于加强判决书的说理性和上网公开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不断深化司法公开,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继法院判决书上网、庭审视频直播接受广大群众监督之后,又对现有陪审制度进行了大胆创新,突破参审制的形式,引入人民陪审团制度。经过6个地市法院的试点探索,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省法院推广人民陪审团制度,让普通群众参与到司法审判的核心环节直接进行监督。这些尝试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而且也为建  相似文献   

4.
事件     
《中国人大》2009,(17):6-7
河南省法院全面推开判决书上网。自从有了"网评法院"栏目,有了判决书全部上网这个硬性规定,截至8月,河南法院网的点击已超过800万人次。今年1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在省人代会上宣布:“上半年,各中级法院裁判文书要全部上网公布。下半年,各基层法院裁判文书要全部上网公布。”省高院专门下发了《关于裁判文书上网公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5.
张小丽 《前沿》2005,(11):150-152
人民法院第一个五年改革已过去,其中对判决书的改革也暂时告一段落。反思判决书改革,无论理论探讨还是实践操作,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判决书本身的形式上,而没有深入分析引起判决书改革及影响判决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判决书的理由说明是司法权公开性的本质要求,所以要增强判决书的说理性;而现行的审判委员会制度又严重影响判决书理由说明。判决书改革需要相应的司法体制改革支持。  相似文献   

6.
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书是否应该上网公开?众口一词:应该!是否应该全部上网公开?众说纷纭.争议颇大。  相似文献   

7.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前段时间,江苏省泰兴市人民法院的一份民事判决书,在网络上引发关注. 与通常印象中严肃、刻板的司法文书迥异,这份判决书,使用了大量个性化语言,并夹杂有诗句,因此被称为“诗意判决书”. 引发关注的同时,也带来了争议.许多支持者认为,这样的判决书,融入了法治的温度,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8.
法律判决书通常表达为司法三段论的模式,因而人们常常误解认为逻辑对法律思维应具有严格的规范作用,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逻辑演绎的过程。但是,司法三段论的简单模式不可能是对法律思维的精确刻画,而是借助其理性论证力量增强司法过程及结论的可接受性,即作为法律修辞的一种手段。错误的定位一方面可能招致对司法三段论的错误驳难,另一方面又可能遮蔽法律判决书讲法说理功能的实现。法律推理往往由背后隐含的假设和背后的理念等各种实质要素所决定,当它们存在争议时需要予以明确表达和证明。  相似文献   

9.
法官说理既是法官权力公开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司法职能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司法判决不被接受源于当事人对于判决结果的不认同,而这又源于判决书的裁判理由不被接受,多数情况下判决书并未充分说理或者根本没有说理。影响法官说理的因素既包括个人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但是无论内因还是外因均应当被克服,因为法官说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诉讼利益,也关系到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大》2011,(19):27-27
针对高法院提出推进裁判文书上网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建议,首先公开职务犯罪案件的判决书,让社会不仅知道贪官受贿的过程,还知道行贿人是谁,这有利于遏制贿赂腐败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对200份判决书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贪污受贿罪量刑存在量刑偏轻、量刑失衡、基准刑之裁量唯数额论、从宽量刑情节认定不严格和适用不规范等问题,其产生原因包括法制传统、司法体制、立法缺陷、司法积弊和司法人员素养等因素。基于腐败犯罪的状况和中央的反腐态度,司法人员应转变轻刑化理念,贯彻从严惩腐的刑事政策。完善司法体制、改善司法环境、强化检察权能、提高司法权威是改变量刑偏轻的可行思路。刑法上重置受贿罪的罪刑结构并增设常见的犯罪情节,司法上构建二元处罚标准的量刑方法,完善刑事案例指导制度,是促进量刑均衡的有效路径。观念上厘清受贿罪的罪质及影响其罪责程度的要素,实践中更加注重其他犯罪情节对刑罚的影响,是化解基准刑之裁量唯数额论的理性思维。判决书中加强有关从宽量刑情节的说理,有利于解决从宽量刑情节认定和适用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把国家的司法裁判权交给这样的"葫芦僧"去行使,真不知还会办出多少"葫芦案"来。一份5页的判决书,差错竟达80处之多,"反工"、"牌扁"、"瑕庇"等大量错别字充斥其中,"原告还主张"写成"原告不主张"。此案一共3个当事人,判决书居然写错了两个当事人的名字。据日前《法制早报》报道,这份为一起加工承揽牌匾纠纷案而制作的民事判决书,出自河北三河市人  相似文献   

13.
王新奎  巫志刚 《前沿》2004,(11):183-185
如何有效地实现审判公开 ,增加司法的透明度 ,增加群众对司法的信任度 ,是当前司法改革的热点问题。许多司法部门都从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公开的方式方法来实现法治目标。事实表明 ,只有通过将判决书公开 ,同时公开发表心证过程中的少数意见等一系列措施使审判公开不再陷于形式 ,实现实质公开 ,实现我国司法制度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首次上网"晒"裁判文书,改变了人们的司法视野,放大了人们对司法的期待,在某种程度上继续引领着司法制度改革的方向。当然,如果只是"选择式上网"、"宣传式公开",这一改革措施的作用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15.
《公民导刊》2013,(4):42
某区人代会期间,代表在审议《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就"全年上网公布生效裁判文书543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代表认为,裁判文书上网是落实审判公开的有力措施,可以提高司法透明度,达到司法为民的目的。但也有代表认为,裁判文  相似文献   

16.
从微博直播庭审到裁判文书上网,2013年中国司法公开的推进力度可谓空前,国家的司法活动变得史无前例的公开透明,阳光司法从未像今天这样灿烂!  相似文献   

17.
"辱母杀人案"一审判决书公布的法律事实及判决结果引发公众强烈质疑,暴露出了当前公众法律信任与司法权威之间存在的严重断裂现象。公众判意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复杂交织、当下司法无法胜任适格的权力信源角色是形成信任断裂的内在原因。司法要回应公众质疑、赢得公众信任,重接与维续司法权威和公众法律信任的正向联系,需纾解公众判意中的非理性因素、努力构建与公众的"重叠共识",同时要提供具备技术理性与经验理性的司法产品以提振智识权威;公众则要对司法形成理性的法律信任。  相似文献   

18.
司法改革     
《北京观察》2015,(2):30-30
过去一年,北京司法改革着墨颇多。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挂牌,并在审案中起用“法官助理”,北京高院则在全国法院中率先在判决书上为“法官助理”署名;作为全国首批跨行政区划地方法院、检察院试点之一的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挂牌成立等。2015年是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一年,北京司法体制改革方案预计在今年上半年下发。  相似文献   

19.
王宝文 《前沿》2005,(10):161-165
美国的司法裁判文书具有逻辑严谨,论证详实的鲜明特点,在各种类型的判决书中独树一帜,其裁判文书风格是在特定的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环境作用下形成的,本文总结了美国裁判文书的特点并分析了其成因。在此基础之上试图对我国裁判文书改革遇到的困惑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20.
一份详尽扎实而全面规范的司法诉讼裁判的法律文书,不仅是检验司法是否公正的“试金石”和人民法院的一块“门面”,更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百姓对判决书不满意的地方在哪儿到今天为止,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除刑事诉讼证据以外,已于2002年4月1日和2002年10月1日起分别正式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诉讼证据的规定)。经过几年来的具体实施与运作,人民法院的司法诉讼裁判法律文书在司法审判的实践中适用这两大诉讼证据的规定运行趋于良好,为保证人民法院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