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贵刊2005年第一期刊登了任丙强先生的《小议网络上的愤青》一文 ,称网络上的愤青不理性 ,很多愤怒源自“无名之火”。笔者不太认同。愤青者 ,愤天下可愤之事 ,愤天下该愤之人 ,并非无聊之愤 ,并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病呻吟 ,而是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和反思。当今之世 ,总结起来愤青们所愤大抵有三。一愤社会贫富差距 ;二愤社会腐败 ;三愤外国欺侮和国人一味崇洋媚外。这三愤 ,皆是涉及国家之本 ,关乎国计民生 ,是出于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因为对国家民族民生忧心忡忡 ,愤青们才拿起键盘 ,在网络上大声疾呼 ,以期警醒人们。至少愤青们不是整天…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军网的诞生和普及开创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新局面,那么军网论坛则是开辟了一片信息交流的绚丽时空,也正在成为广大官兵学习写作、整理思想和读书交友的精神家园。同时,不少喜欢在论坛上表达意见的官兵开始以“愤青”的面貌出现。“愤青”是“愤怒青年”的缩写,其源于对现有环境的质疑与不满经常表现出一些非理性情绪,易于形成群体性的矛盾和反常心理,可能对当前和谐军营建设和内部团结造成不好影响,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陈丹青也真够讨厌的,如果不说是可恶的话。回国几年,不老老实实在画室里干他的“主业”,却“对文字与言论”“投注”了“极大热情”,“对美术——教育——音乐——建筑——摄影——文学——历史乃至社会诸方面问题”都要“阐发出……文字与言论”!以上引号中的语句,引自《文学自由谈》今年第四期上萧沉《由丹青到愤青》一文(下同,不一一注出)。“愤青”大概不是褒扬的词儿。但“愤青”倒不是彼岸龙应台女士写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后才有的,“文革”中期或后期就大量涌现了,又不限于“青”,“老”与“中”全都有份。那时候像萧沉先生…  相似文献   

4.
幽默天地     
不诚实 “我妻子对我不诚实。”一个愤怒的丈夫在酒吧里对好朋友说。 “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昨天一夜未归,当我问她去了哪里时她说是和自己的妹妹在一起。” 那位丈夫喝了一口酒之后继续说“事实上,她妹妹昨天夜里一直和我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代浩云 《人民论坛》2014,(4):152-154
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是新时期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冲突严重、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的大学生,通过自我的发泄方式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表现为“愤世嫉俗”、“牢骚满腹”、“盲目跟风”等类型.“愤青”现象的产生有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客观原因,应理性看待,并建设畅通渠道,回应其合理诉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增强办事透明度 ,很多地方都实行了各种公开制度 ,把需要百姓明白的事务公开出来 ,让百姓对政府所要开展的工作和自己所须承担的责任义务都得以清楚明白 ,以使百姓自己不吃亏 ,也便于社会各界实施必要的监督和管理。这种工作明朗化的方式 ,无疑是老百姓所期望和拥护的。前不久去了趟农村 ,见乡镇院子里几乎都建有“明白墙” ,农民们手中都捏有“农民负担明白卡”。然而农民们却仍对自己过重的负担忿忿不平 ,他们抱怨说 :“明白明白 ,明白了也白明”。“白明”指什么 ?大约就是明白了也无济于事之意。显然农民们对眼下的“明白”是有意见…  相似文献   

7.
恩爱夫妻因为没有孩子而苦恼。丈夫在妻子的逼迫下,无奈同意妻子通过人工授精方法要了个试管婴儿。可是,儿子出生后,丈夫怎么也喜欢不起来。孩子6岁时,这对曾经的恩爱夫妻终于分手。离婚后,丈夫还在为被“试管儿”分走的财产而忿忿不平……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的幸运是在其有准备的前提下获得的.要多问自己:“准备得怎么样了?”“我还有哪些不足?”“人生道路上会有许多困难,我如何去应付?”而不是每天去烦恼,去痛苦,在不安、愤怒中度过.有人能够一鸣惊人,不是因为他运气特别好,而是他每天都在奋斗努力.有人光想着怎么去投机,怎样才能迅速获得成功,而不是默默地做准备,刻苦地学习,结果一事无成.所以,改变自己的懒惰、盲目和哀叹,赶紧去准备,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每一次冲锋做详细的规划和周到的准备.幸运不是一时投机狂喜的结果,而是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不经意之中写了《何智丽:我想有个家》一文,在第9期《新民周刊》发表之后,完全出乎意料,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赞扬、同情何智丽,有人透露爱意,也有人冷嘲热讽何智丽,更有不少“愤青”恶骂何智丽,“叛徒”、“卖国贼”、“汉奸”之类的帽子又戴到了她的头上。  相似文献   

10.
郭莉 《公民导刊》2007,(6):49-49
“老外”这个词从何而来,还真没有接触过,遇到一个较真儿的蓝眼睛,问:“外,是不是指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呀?”很是委屈还有点愤怒。为了平息那点萌芽中的愤怒,我说:“怎么可能!外就是外国人嘛,而且,中国往往对自己尊重的人,才加称老,比如为师者我,明明不老,还是要叫我老师。这是尊重!”中国人是否尊重“老外”们,我不知道,但是和老外一起逛街时,会发现“女人街”的东西平白地和“大都会”的价格相差无几了。  相似文献   

11.
"愤青"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流行词的,但其实"愤青"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其产生与发展与中国对外关系有内在的联系。什么是"愤青",中国千年外交史上有"愤青"现象吗?古代"愤青"与现代"愤青"有哪些相似和相异之处?怎样看待现代"愤青"现象?分析和梳理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办好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彰显大国外交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什么是"愤青"现象】"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  相似文献   

12.
君子潜伏     
一个环境中,当君子不得不潜伏起来,小人也就通行四方了。于是许多地方早就不是事业的竞赛,而直接就是“小人竞赛”。卑鄙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获取了最大的利益,君子先是愤怒,然后是无言,到最后也只好潜伏起来了。  相似文献   

13.
瓷都千年痛     
景德镇甚至江西这段时间都被愤怒包围着:作为世界上惟一一座依靠一种产业维系生存十个世纪而没有中断的城市,作为以制造陶瓷而名垂千年的古镇,在迎来“千年华诞”之际,却让人抢走“中国瓷都”的称号  相似文献   

14.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不仅不懂得“敬畏”大自然,甚至敢藐视它。大自然算老几?我们就是要“改天换地”、“改造大自然”!当代中国人“不怕鬼”、“不信邪”已经到了近乎“傻帽”的地步了。一个民族,一旦到了天不怕地不怕地步,它也就什么事情都敢干了。  相似文献   

15.
一、政治与民主政治之我见 什么是“政治”?简单地说,就是正确地处理政府、社会、人民事情的活动与行为。何谓“正确”?简而言之,有两层意思:一是价值观念层面的正确。二是对所处理的事情本身的理则的准确把握。然而,由于政治事件都是关于人的事件,因而即使是所谓的“事情本身”也不像“自然事情”那样明晰,  相似文献   

16.
当愤怒把民族情绪点燃“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侵吞,1931年的中国人愤怒了。“抵制日货!”这是首先发出的声音,也是可以一下子在各地展开的共同行动。既是愤怒的宣泄,也是一种姿态的表示,更有很多人认为抵制日货,制裁日本,能够起到打击日本经济、削弱日本军事力量的作用。当愤怒把民族情绪点燃之后,主动也  相似文献   

17.
顽强执着的思想基础是自信:把一切事情都可能的态度,确信一种新技术、一个未来的创新设想是绝对正确的;如果不正确,那么好吧,下一个将是正确的。培训专家柯维向领导者建议:一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失玫,只有结果、你每干一件事都是在产生一种结果。丢掉“失败”这个词而只看到“结果”这个词,  相似文献   

18.
面对美善与丑恶并存的社会,若只看到屡屡曝光的社会“阴暗面”而无视进步的“主流”,就会“一叶障目”,容易导致误读、形成偏见。面对社会“阴暗面”,刻意掩饰,不是正确的态度,但缺乏理性,以偏概全,也不符合事实 一直以来,一些负面事件,因为挑战公共道德底线、威胁社会生活安全,无不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激愤。无论是权力的骄横还是道德的沦丧,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天灾人祸,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平台,从群体聚会到私下交流,各种快意恩仇的指责、谩骂,每有所闻。小到某人、某事,大到人性、社会,说起来都义愤填膺。面对各种“不公”、“不义”,表达愤怒,实乃人之常情,这远好过那些麻木的看客。  相似文献   

19.
对“110”的伦理思考吕滨早在五六十年代,我国一些城市就设立了“110”报警台,而“110”名声鹊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群众的好评,则是近些年的事情。如今,全国县级以上城市都开始普遍设立“110”,并改名为报告服务台。虽然只加了“服务”两个字,但...  相似文献   

20.
晓沙  安东 《台声》2007,(3):14-14
台北地检署2月13日宣布起诉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岛内政坛引发强烈的连锁震动。而马英九迅速宣布辞掉国民党主席职务,并同时宣布参加2008年台湾“总统”选举,一下子戳破了议论纷纷的两大悬念。国民党及泛蓝阵营从传出起诉消息,到马英九宣布参选“总统”,经历了从愤怒到组织反击的迅速调整,民进党阵营这一天却十分兴奋。媒体分析称,这将是对马英九及国民党中央的巨大考验,国民党要赢2008年“大选”,就必须先过这一关。而事态发展下去,也未必就不会烧到民进党。“特别费”调查将成为今后蓝绿两大阵营拼杀的另一主战场,未来的一年台湾将充满动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