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是新时期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冲突严重、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的大学生,通过自我的发泄方式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表现为"愤世嫉俗"、"牢骚满腹"、"盲目跟风"等类型。"愤青"现象的产生有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客观原因,应理性看待,并建设畅通渠道,回应其合理诉求。  相似文献   

2.
在承担着培养人才使命的高校中,大学生“卷绩点”现象引发了广泛社会关注。大学生在“卷绩点”的过程中,经历了课程学习引发的自我疏离感、学习活动带来的反常后果、个体的无意义感与无力感、师生同学关系的微妙与紧张。这一社会化现象的生成既有现代化国家普遍存在的“学校异化”因素的影响,又建基于中国社会与高校的传统和现实中。本研究通过对“卷绩点”表现、动因和影响的批判性分析,从学理意义上揭示了高校教育的困境及社会原因,也表达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处境。针对这一问题,从政策、教育系统与个体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愤青"与青年的爱国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在新世纪以来网络技术的普及化、大众文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青年人在网络上发表极端的爱国主义言论、宣扬民族主义的现象及他们的一些极端行为(这类青年常被称为"愤青")进行了分析.从国内的一些社会问题与国际交往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愤青"自身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愤青"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对待"愤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贵刊2005年第一期刊登了任丙强先生的《小议网络上的愤青》一文 ,称网络上的愤青不理性 ,很多愤怒源自“无名之火”。笔者不太认同。愤青者 ,愤天下可愤之事 ,愤天下该愤之人 ,并非无聊之愤 ,并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病呻吟 ,而是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和反思。当今之世 ,总结起来愤青们所愤大抵有三。一愤社会贫富差距 ;二愤社会腐败 ;三愤外国欺侮和国人一味崇洋媚外。这三愤 ,皆是涉及国家之本 ,关乎国计民生 ,是出于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因为对国家民族民生忧心忡忡 ,愤青们才拿起键盘 ,在网络上大声疾呼 ,以期警醒人们。至少愤青们不是整天…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文化时代已经到来,新的时代给予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机会走进社会.大学生通过参与“中国好声音”这样的选秀节目,在能够实现自我理想的同时,个人的发展空间也逐渐从过去局限在校园里的“小社会”、“小圈子”,向如今的“大社会”领域转变.这不仅能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张扬自己的个性,更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性,为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愤青"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流行词的,但其实"愤青"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其产生与发展与中国对外关系有内在的联系。什么是"愤青",中国千年外交史上有"愤青"现象吗?古代"愤青"与现代"愤青"有哪些相似和相异之处?怎样看待现代"愤青"现象?分析和梳理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办好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彰显大国外交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什么是"愤青"现象】"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失落感"有所蔓延,并引起人们愈来愈多地关注.本文试就大学生失落感产生的原因作一探析.1、自我意识分化,产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反差,打破了大学生的心理平衡.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正是人的一生中自我意识高涨,开始探索和确立真正自我的时期.大学生较高的智力水平给他们的自我概念带来了复杂性.近年来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趋向,又给这些涉世未深、学识尚浅的大学生确立自我选择参照系带来了困惑,促使其自我意识分化,出现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矛盾和对立.一方面,大学生较优越的自身素质及特定的生活环境,促使他们的自我意识急剧发展,他们把探索  相似文献   

8.
警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教育是其人格发展的基础.警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教育中运用TA责任模式,可以改善目前公安教育中重集体轻个性、社会责任感不足、人际交往能力差的现象,更好地完善警校大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对"80后"大学生的评价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正确评价他们,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采取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相结合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现象与本质相结合的方法立体式分析这一代人.  相似文献   

10.
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直接映射到大学生群体的身上,诱发了大学生因经济状况差异而导致的交往和心理“裂痕”,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大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贫富大学生之间的“裂痕”以环境的不适应为发动机制,以同化与顺应为转化机制,以排斥为强化机制,以自我认同为最终实现机制。高校应该从平等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团学组织交流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体系的健全等方面对“裂痕效应”进行弱化和消解。  相似文献   

11.
文章立足青年文化视角,对近年来兴起的“精致露营”现象背后的现实图景、社会成因以及文化功能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青年“精致露营”现象呈现出大众化、品质化、精细化的现实图景。“精致露营”的社会成因主要包括后疫情时代促使青年回归身体在场的具身体验、社交媒体倦怠唤醒青年真实社交需求、精致化符号消费助推青年建构象征价值等三方面。青年“精致露营”意义的文化功能体现在空间场景重塑实现青年休闲解压、互动仪式构成赋能青年情感能量、自我策展搭建助力青年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小议网络上的愤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愤青”大抵指“愤怒的青年” ,该词很具表现力 ,一种桀骜不逊、咬牙切齿的形象跃然纸上。大概来说 ,愤怒总是有原因的。无名之火应当不多吧。那么愤青因何而忿忿不平呢 ?愤青发怒的事情还真不少 ,大到国家的国际关系政策 ,小到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 ,都在愤恨之列。愤青会对小资的情调嗤之以鼻 ,对大众的浑浑噩噩痛心疾首 ,对一切事情都表示不屑 ,一派举世皆醉而我独醒的架式。实际上 ,这只不过是愤青的发泄形式而已。愤青的忿忿不平没有什么缘由 ,是无名之火。然而 ,单纯的无名之火是难以维继的。这时 ,民族主义成为了愤青的助燃剂 ,来了个…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媒介的快速渗透,它对社会各群体的影响日益显现.但新媒介对知识青年群体的社会意义,目前国内尚无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新媒介接纳与使用活跃的知识青年代表之一的大学生为例,采用定性研究为主,结合定量研究,走进大学生日常生活,集中探讨了新媒介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意义.研究发现,新媒.介具有赋权现象;新媒介具有场景生产现象;新媒介对于大学生而言已成了一块“移动的自留地”.大学生在新媒介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被娱乐”,但又表现出较强的抵抗性与自主性.  相似文献   

14.
90后网上征婚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透视90后网上征婚现象,可以看到,这是90后展现自我、追求时尚、自我中心的青春期诉求,是婚恋现实问题与社会婚恋观在90后身上的投射.反思现实中新生代婚恋观教育问题,存在着人生观教育的单向度视角和婚恋观教育缺失的现象.应注重新生代的婚恋观教育,使高尚美好情感的培养成为自觉.  相似文献   

15.
刘佳 《青年论坛》2013,(6):76-81
虚拟社会极大改变人们的知识整合方式,也对大学生政治意识表达产生重大影响.虚拟社会下大学生政治意识表达呈现三个特点,即主动性弱化、表达话语形式大众化、对“政治”一词理解的生活化和现实化以及表达内容的多样化等.在虚拟社会下要积极构建与大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相适应的实现机制:一是使大学生政治意识表达主动性在现实社会的政治教育实践中得以实现;二是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虚拟社会政治意识表达实现机制;三是加强虚拟社会环境治理,建设健康、安全的虚拟社会政治意识表达秩序.  相似文献   

16.
陈丹青也真够讨厌的,如果不说是可恶的话。回国几年,不老老实实在画室里干他的“主业”,却“对文字与言论”“投注”了“极大热情”,“对美术——教育——音乐——建筑——摄影——文学——历史乃至社会诸方面问题”都要“阐发出……文字与言论”!以上引号中的语句,引自《文学自由谈》今年第四期上萧沉《由丹青到愤青》一文(下同,不一一注出)。“愤青”大概不是褒扬的词儿。但“愤青”倒不是彼岸龙应台女士写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后才有的,“文革”中期或后期就大量涌现了,又不限于“青”,“老”与“中”全都有份。那时候像萧沉先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90后、8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诊断表”的对比分析,发现90后大学生在自我状态上与80后大学生有差异.并依此提出对90后大学生在人格教育上的方向,即提高90后大学生的成人自我状态,促使其达到真正的自信、自主和自由.此外,分析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对家庭教育和幼儿早期教育都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吴殿朝 《理论月刊》2010,(2):180-182
在校大学生齐大伟因实施招生诈骗犯罪行为而被判刑入狱,在对他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从“社会腱”视角,剖析了该案中隐含的大学生非法经商、“读书无用”和大学生不健全的自我控制系统等问题与大学生犯罪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一“社会腱”的断裂导致了大学生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李丽娜 《前沿》2013,(19):159-161
社会心态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心态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根据大学生心理、思想和生活的实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大学生自我心态调适,增强大学生自我调适的意识、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主动自觉地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20.
从主体建构的视角出发论述大学生在就业压力问题上的自我建构机制。研究的结论是,大学生群体感知到的巨大就业压力包括社会建构的一般性压力和自我建构的个体性压力两类;“选择性信息关注”和“距离化应对策略”是大学生群体在就业压力问题上的两种自我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