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英华 《新东方》2014,(5):17-2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色、精神传统与核心价值、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以及关于中华文化的研究方法与宣传途径。他强调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魂魄,我们必须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这些讲话展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精神,有利于重建民族信仰,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使得处于"深化改革"和"攻坚克难"时期的中国社会有一个精神重心。  相似文献   

2.
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骆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形减了许多传统美德,正是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涵育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继承和发杨这种传统...  相似文献   

3.
精华与糟粕的颠倒司马孺中国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个重要条件。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或曰怎样对待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这既是。个认识...  相似文献   

4.
5月中旬,由中国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苏州市举行。来自祖国内地、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苏州,就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同时,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苏州的建筑、园林以及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大家在研讨交流中坦陈己见,相互借鉴,在参观考察中神情专注,气氛活跃,表达了海峡两岸三地的学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共图中华文化发展的真情。出席研讨会的有全国…  相似文献   

5.
房广顺  祁玉伟 《长白学刊》2023,(1):140-146+2
近代以来,中国所开启的现代化历程实际上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伟大发展史。中国文化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科学性、开放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文化现代化。当前,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陷入文化困境,文化扩张主义也困扰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现代化进程。充分认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对于坚持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走好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磊 《今日海南》2023,(4):61-6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省第八次党代会强调,要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在省级层面提出“保护和利用好东坡文化”。苏东坡作为我国北宋中期文坛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在海南的三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东坡文化成为海南坚定文化自信、加快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对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南篇章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民族的本质是文化,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寄寓在它的文化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其文化精髓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义务,为提升全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海港区从2009年初开始,在全区深入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学校、社区、农村、企业和家庭“六进”活动。  相似文献   

8.
《今日民族》2021,(8):16-18
德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团结中的精神纽带作用,推动文化交融互鉴、传承发展.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内部关系,他指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它对于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所谓现代性困境的破解,也提供着认知、启迪与价值指引。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注重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提炼体现中国风格的标识性概念,叙述好“中国版中国文化故事”等,着力于传播方法论层面的探寻,对于强化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文化往哪里去?"新传统主义"给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体传统而用现代"、从"坐而言"转向"起而行"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立足优秀的中华文化,把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与爱国敬业的民族精神契合来,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素质能力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以及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构中华文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既要尊重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要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重要原因是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树立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包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并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内在驱动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受到冲击乃至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系统的传承机制来维护中国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求凸显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更好地做到文化自信;只有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传承与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著名讲话中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这里明确提出了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的科学概念,深刻阐明了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着力强调了在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中要注重发挥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纽带”的作用,也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指明了方向。 中华文化多元整合的特征促进了民族…  相似文献   

15.
1月12日,《云南民委工作六十年》首发式,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座谈会和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理事会。云南省民族文干匕艺术研究会理事会在昆明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戴光禄,省人大民委主任格桑顿珠,省民委主任、第六届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会长王承才,省民委副主任、云南省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李国林,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和少英。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原会长马立三,云南省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化清等领导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6.
刘敏 《重庆行政》2024,(1):93-9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科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其中一方面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富足”和“物质富裕”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彰显着民族复兴富含“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的特性,也启示着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上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一、中华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13个世居民族中,基诺、拉祜、布朗、景颇、佤5个民族为"直过民族",其中基诺族为特有民族。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双版纳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有语言无文字,以"口口相传"方式传承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濒危,抢救与保护这些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怎样挖掘、抢救、传承、弘扬布依族文化,使其在创新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实为迫在眉睫之大事!云南少数民族较多,要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强省,必须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加大资金投入。各民族研究会都是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财富,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两岸开展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弘扬中华文化以凝聚两岸同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扩大两岸共识,弘扬民族精神以增强两岸同胞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为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生命力。对此,我们应当把加强民族文化学习研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