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是资本现代性(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共产主义社会),这二者紧密关联.马克思试图通过批判和解构资本现代性最终来达至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方式和途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双重并重;经哲学革命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者紧密结合;到资本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重结合.才最终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科学批判,使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逐渐变得清晰、现实起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是资本现代性(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共产主义社会),这二者紧密关联。马克思试图通过批判和解构资本现代性最终来达至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方式和途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双重并重,经哲学革命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者紧密结合,到资本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重结合,才最终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科学批判,使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逐渐变得清晰、现实起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武器性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包括"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木马——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思想站在人本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上,对资本逻辑进行了前提批判、结论批判和方法批判。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思想具有内在而深刻的前提批判逻辑、结论批判逻辑和方法批判逻辑:在对资本逻辑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前提的批判中颠覆资本逻辑;在剖析异化劳动吞噬人性的过程中颠覆资本逻辑;在“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中颠覆资本逻辑。资本逻辑批判思想的核心要义是颠覆资本逻辑,实现对资本的有效控制,让资本真正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本逻辑批判思想蕴含的几对核心关系包括: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逻辑存在的前提条件,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结果;资本逻辑批判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是资本逻辑批判的价值导向;生产逻辑(商品逻辑)是资本逻辑存在的前提条件,资本逻辑是生产逻辑(商品逻辑)产生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思想对于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资本利用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思想的现实启示可以总结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5.
王荣 《求实》2016,(5):4-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逻辑为对象,对资本逻辑展开批判。这一思想对于"全球资本化"的当今时代而言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呈现存在、本质与历史的内在结构。资本逻辑的存在批判以"商品拜物教"为核心范畴揭示人受物统治的社会现实。资本逻辑的本质批判通过对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透过资本逻辑营造的自由与平等的假象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一览无余。资本逻辑的历史批判从社会历史进程中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整体,表明资本逻辑有其产生的前提,也存在其消亡的界点。在对这三重视域的梳理与明证中,展现了《资本论》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困境的观照,也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历史的特殊阶段,只具有暂时性,而不具有永恒性。  相似文献   

6.
商品是马克思从"历史的深处"展开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资本论》通过对"一般商品""特殊商品"以及"符号商品"的现代性批判,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存在论秘密:即现代人生存发展必然遭遇物化的社会关系,并从不同的时空层次予以表现。只有彻底克服和超越资本的抽象统治,才能真正解决人类自由解放这一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7.
魏明超 《唯实》2008,(11):32-36
现代性,作为崛起于后封建的欧洲,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最突出的本质属性是其价值的两重性:解放和异化的混合物。现代性的结构性矛盾和缺陷及引发的现代性危机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受到了启蒙现代性所开启的批判反思传统的质疑。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把启蒙现代性中所蕴含的批判精神改造为实践的批判精神,并运用这一批判武器对资本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以寻求超越现代性的合理路径。在人类面临现代性困境和危机的今天,高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朱虹  吴楠 《求实》2008,1(2):25-28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从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向生成论思维方式的转向,推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对资本现代性的追问和批判.马克思哲学革命与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内在关联对当前我国现代性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批判是近现代以来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反思的哲学话语表达。马克思针对现代性问题批判了异化劳动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扭曲,并以资本批判为核心来重塑人的社会性。现代性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因此马克思在现代性批判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方案——人学道路,对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理论,将现代性批判问题融进了人学意蕴,并对我们现代的社会建设和人的发展问题产生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冲突。启蒙运动以来,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不断推进,现代性问题愈演愈烈。马克思在深刻剖析现代性问题产生根源的同时,又以商品、货币、资本为手段对现代性展开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表明"共产主义社会"是对现代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杨晓平 《探索》2011,(3):166-170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篇檄文。在该文中,马克思首次对现代的政治解放、启蒙原则和市民社会作了全面批判,指出政治解放由于未能也不可能消灭自己的前提,即私有财产和宗教等,因此不是彻底的人类解放;启蒙原则所确立的自由人权由于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分离基础上的,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权利,因此绝非普世价值或人的自由;而市民社会由于资本金钱统治着一切,拜物教或利己主义成为基本原则或精神,因此也是一个彻底异化并产生出上述异化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对资本现代性批判和劳动现代性重建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和以物化为表征的生活,揭示了资本逻辑的自反性,使劳动现代性取代资本现代性成为历史必然。劳动现代性重建的过程实际上是劳动摆脱资本的奴役,从异化劳动回归到自由劳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扮演着革命主体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才能取代资本主义成为现代性的主导力量。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遵循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和劳动现代性重建的阐释路径,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资本现代性的拯救方案,实现了对资本现代性的主体、动力、社会和品性的重塑,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充满智慧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与物化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线索,批判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资本逻辑的实现经历了“人—物—人”的运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化是资本逻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以资本运动这种事物化的形式形成支配劳动的权力,颠倒的物化意识进一步为资本的统治提供了辩护。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蕴含着物化批判这一维度,而资本逻辑的规制、物化社会关系的改变,是摆脱资本统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必须经历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洗礼才得以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发展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坚持资本批判、形而上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统一;运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回应社会热点,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语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体系,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5.
商逾 《理论学刊》2012,(9):62-69
按照传统观点,马克思思想体系与宗教意识之间存在着断层或拒斥关系,宗教福音精神构成了对人类解放运动的消弱与遏制,这是一种非历史的抽象妄断。宗教是西方文明不可或缺的营养胚基,在终极价值尺度上,自由王国之图景与弥赛亚理念之间存在着隐秘的逻辑关联,它们都是人类自由诉求的制高点。然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并非宗教救赎观的原版直译。在经济科学尺度上,马克思批判了宗教反思方式的虚幻性、颠倒性和保守性,把被宗教隐匿、压制和歪曲的本体真相还原,敞开了通向世俗天国的通途,完成了基督教救赎史向劳动解放史的置换。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宣言》以人的现实命运与生存境遇为逻辑起点,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对立,揭示了资本发展的现实困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反抗;指出世界市场的建立将带来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并最终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通过"劳动的革命"颠覆"资本的统治",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特质,这源于马克思思想的实践性;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命运的探讨经历了不同时期,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揭示现实社会生产关系,并从伦理学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是马克思整个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节点。两部手稿衔接呼应,立足整体,反映了马克思关于资本逻辑的批判架构。其中,马克思站在现实的人与他们生产活动的立场上,揭露了资本与形而上学之间"抽象"同一性、"劳动"同一性、"扬弃"同一性的本质,颠覆了被国民经济学家奉为永恒的资本逻辑的"合法性"前提;同时通过揭示活劳动"质"与"量"的规定性,剖析异化劳动背后资本逻辑对人性的吞噬,指出资本逻辑的内在边界与限制,提出从资本逻辑的内部瓦解与人类活动的外在超越出发扬弃资本逻辑。  相似文献   

19.
风险是人们在自然和传统赋予的确定性消失之后的一种躁动与不安的生存体验。马克思从现代人生存的根源处敏锐地体察到了现代社会的风险特质。资本逻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统治,是现代社会风险不断累积并最终威胁到人类文明存续的社会根源。资本逻辑压制风险观念引发了现代性危机,应由现代风险观念的反思性扬弃资本现代性,不再借助对世界的同一性解释与理想国的筹划使风险绝迹,而是诉诸实践,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开放空间,使人类在不断的反思与学习中更加从容地应对日趋复杂的风险环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正是在对现代性批判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从"感性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去"改变世界"、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交往实践观,其根基和路向对启蒙现代性的两大基石——大写的、抽象的人和大写的、绝对理性具有本然的变革性,造就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