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影响 东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但由于东亚地区的复杂胜和多样化,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能够带领和协调东亚各国(或地区)经济合作的主导国家。中国大陆人口多、增长快,处于区域经济和安全形势的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实力和贸易实力的增强,大陆已经开始成为支撑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柱石,大陆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引领东亚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俞颖 《求索》2010,(11):14-17
本文从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视角出发,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东亚金融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两类金融一体化程度不同的经济体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是:在控制了财政政策、收入水平及金融发展的影响后,东亚金融一体化并未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完善内部基础条件、提高资本配置效率、金融体系效率及跨国风险分担水平、防范金融风险是推动东亚金融一体化与经济增长互促发展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世界银行誉称为“东亚奇迹”。  相似文献   

4.
张军 《传承》2012,(9):62-64
到2020年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一定会慢下来,但不会太低,平均而言再维持10年的6-7%是完全可能的。这不仅因为东亚经济在人均收入达到中高水平以后都保持过较快的增长,国际上有先例,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内部的地区差距造就了巨大的投资和生产率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奇迹的成因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奇迹” 对于“东亚奇迹”和“中国奇迹”,赞赏者有之,诟病者也有之。纵观历史上各种经济“奇迹”观,衡量一个经济体实现了“奇迹”的最基本指标不外乎以下几条:一是应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二是较高经济增长应持续了较长时段;三是较高经济增长应较为稳定;四是经济增长中应存在技术进步(包括技术效率的改进)的一定甚至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反映,是中国从关注自身到关注周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之后愿意与周边国家共同改写东亚未来发展命运的战略举措。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回应了东亚地区客观发展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甄新武  邵洪波 《前沿》2009,(4):53-55
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的转移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从数量上增加了劳动投入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是一种短期效应;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则有长期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人力资本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从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直到1999年上半年,中国的对外出口增长乏力,1998年出口额1837.6亿美元,仅比1997年出口额1827.9亿美元增加0.5%,外贸出口下降,贸易顺差减少,一直到1999年下半年,外贸出口才止跌回升,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不如过去那样有明显地拉动作用。各方面更多地寄希望于靠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扩大内需,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把握初级阶段国情的特点来进行。笔者以为,重点要把握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9.
《思想工作》2007,(4):7-7
8% 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缘何连续三年设定 在中国经济经历了少有的连续四年两位数加速增长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2007年经济增长提出的预期目标,仍然是过去两年提出的8%左右。  相似文献   

10.
张伟平 《桂海论丛》2006,22(3):42-44
西欧与东亚经济发展的大相径庭证明,由资源短缺所导致的要素制约更容易激励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要素制约并不必然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前提是必须具有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要素制约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经济发展的现实启迪是:必须适时主动地提升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外媒聚焦     
《中国人大》2014,(6):54-54
巴西即时新闻网称,中国已成为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经济仍实现了7.7%的增长。中国在对经济增长充满信心,但对环境质量不满的气氛中开启一年一度的“两会”。  相似文献   

12.
刘伟 《时事报告》2007,(2):55-57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进行了29年,在这段历程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全球影响力大大提升。2006年,中国GDP比1978年增长12.3倍,年均增速达g.67%,人均GDP已达2010美元。  相似文献   

13.
毛学松 《前沿》2007,(7):38-40
中国经济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大潮中,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主要探析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贸易、投资、原材料与能源价格、经济发展模式、环境保护的影响。力求客观、冷静地思考中国经济增长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联合国指出,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出现反弹,实现2,4%的增长,其中,中国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会达N8.8%。而世界银行对于中国经济的预测结果则是,中国经济将继续是世界主要的增长引擎,今明两年中国经济都将会增长9%。消息一出,人们又在开始议论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许多人说,今年世界经济能否实现真正复苏,主要是看中国,中国将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郑永年 《台声》2004,(4):64-65
近年来,中国和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有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味道。尽管中国和世界三大经济集团即北美、欧盟和东亚的经贸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和亚洲国家之间的经贸表现相当突出。去年,所有亚洲国家,无论是东北亚的日本、韩国还是东南亚各国,在和中国的贸易中都有可观的顺差。传统上,这些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但中国后来居上并且有超越美国之势。在很多亚洲国家的眼里,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敏锐的观察家也发现,中国和亚洲国家的关系并非仅仅是经贸关系那么简单。他们感觉到,在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中国和这些…  相似文献   

16.
李红 《长白学刊》2001,(5):65-66
知识经济在中国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知识经济的萌动呼唤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借助中国知识经济的萌动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抉择。  相似文献   

17.
刘静 《观察与思考》2008,(23):28-30
连续保持了5年两位数增长的中国经济列车,终于放缓了前进的速度,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失守10%。 外贸、消费、投资,被誉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三驾马车的速度并不那么一致,面对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市场大变,投资和进出口的拉动力度,正在减缓,而消费的拉动力,多年来就有积弱之弊。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远远甩过来的浪潮,正在拍打着中国的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其主要动力来自于体制创新。体制创新不断地调整和转变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增长。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市场化进程所取得的进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将面临着怎样的命运,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是顺利实现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目标?其关键因素在于东亚网络生产体系的生命力如何.东亚生产网络体系具有产生“中等收入陷阱”的内生形成机制,但人口红利的消失、要素成本的上升并不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因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能否像日韩那样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顺利地从中等收入国家跃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要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和逆转.根据中心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趋势,全球经济的总体格局在长期中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东亚网络生产体系所受到的外部冲击不可能持续.因此,由外部冲击所导致的“中等收入陷阱”危机是可以避免的,以区域网络生产体系为依托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0.
2009年是世界经济跌宕起伏的一年,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险象环生。“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使经济发展峰回路转,实现了“V”型反弹,经济增长达到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