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规模理念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政府、大社会”表达的是对过度膨胀的政府规模的理念反抗 ,其实质要求在于如何限制政府规模。从国家 (政府 )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和政府自主性决定了政府规模增长的必然性。但是政府规模的无限增长会导致诸如财政赤字和官僚主义、政府职能过度分化和难以协调、政府权力的寻租行为等负面效应。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应该在突破“小政府、大社会”框架限制的基础上 ,树立以下基本理念 :明确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能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动态发的过程 ;以社会力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制约政府规模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事无巨细、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而言,有限政府是指政治权力、政府职能、政府规模和行为方式都受到宪法和法律明文限制并接受社会监督和制约的政府。本文主要依据西方经典政治哲学著作对有限政府理论追本溯源,认为有限政府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经由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的阐明和传播,最终成为资产阶级政府职能设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有效政府理论与当下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有限政府理论局限于政府规模的有限和政府职能的有限,存在有先天性的缺陷,政府的有效性不来自于其规模大小,而决定于政府与市场的耦合度以及政府与市场衔接是否充分;中国政府的模式选择应是有效政府而不是有限政府.有效政府的构建必须要重塑行政文化、均衡政府功能、重构政府机构、推进政府法治.  相似文献   

4.
《行政许可法》通过放松政府规制 ,体现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有限政府与服务政府的立法目的。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行政许可法》对转变政府职能的促进作用 ,并提出了实施《行政许可法》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有限政府是个相对概念,其塑造需要基于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无论政府职能与规模在量的绝对数上是大是小,只要它与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能深度契合和有效匹配,那么这种政府就是有限而高效的,其治理能力通常也会较强。当下,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政府、社会与市场分工尚未得到合理的廓清,政府事实上承担了过多的经济社会职能,这就引出了"有限"政府建构的命题。有限政府的建构,不应单纯地追求政府规模的减缩,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功能"有效发挥基础上的"成本"最小化,也即政府能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政府管理实践中普遍出现了政府规模扩张的趋势,政府规模扩张影响着国家的行政效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优化政府规模、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政府规模扩张主要是由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结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通过控制财政开支,转变施政理念,优化政府职能,引入竞争机制等手段适度控制政府规模,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改革步骤的选择 ,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推进 ,合理控制政府规模等方面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济新常态的推进途径仍旧在于合理转变和调整政府职能。新常态下重新思考政府职能转变和调整政府职能,应以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中轴,通过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应围绕改革政府履职方式为主要内容,推进政府权能从"全能型政府"转为"有限型政府",从"直接管制"转变为"引导促进",从"管理"转变为"服务";在政府能力结构上,应从注重回应能力转为提高前瞻性能力,从控制能力转为改进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通过上述适应新常态的系统性政府职能调整,形成支撑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有限政府何以能够提供无限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一方面,社区建设是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着力点;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因而政府职能转变又是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取向是实现善治,由社区组织、社区公民与政府组织共同承担起建设社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宪政与有限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职能的增加 ,政府“行政疆域”的扩展 ,部分解决了现代社会发生的复杂问题 ,但是它的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需要“行政国家”向“有限政府”的过渡。“有限政府”的建立 ,离不开民主与法治的发展 ,而民主与法治正是宪政的构成要素。宪政的精髓就是限制、规范和制约政府权力 ,保障个人的基本人权。建立“有限政府” ,首要任务是建立宪政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19世纪西方国家建立的以低消耗的廉价政府"小政府"模式,经过历史的扬弃,发展成在权力、职能、规模上受限的政府.当代意义上的"小政府"是指机构精简、职能有限、权力受限的政府.许多对"小政府"的质疑和批判,皆源于对"小政府"的内涵误读为小政府必定不是强政府、小政府模式已陷入困境、小政府是乌托邦,没有用动态的观点去理解.只有科学理解这一模式的内涵,才能明确其对当前政府改革具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体制;培育公民社会,扩大社会自治能力,限制政府规模等指导意义.当今,政府有效性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有效政府成为"小政府"模式发展的向度.  相似文献   

12.
公共管理责任机制与我国责任型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管理责任机制作为一种约束政府行为的有效机制,把政府与公民联系起来,并促使政府最终对公民负责。迄今为止,公共管理产生了两种责任机制,即传统责任机制与管理主义责任机制。基于对传统责任机制和管理主义责任机制的比较与分析,我国责任型政府的构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创新施政理念,建立人本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完善监督机制,建立透明政府;加强行政伦理,自觉履行责任。  相似文献   

13.
政府职能创新是当前中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建设引导型政府;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制定规则、加强制度建设,建设法治型政府;转移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设有限的、责任型政府等是政府职能创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有限政府是近代以来宪政国家的基本价值与政府模式。作为一种理念,它受到了广泛的推崇,而作为一种实践却始终有不同的争议。有限政府尚需借助一系列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其内涵,具体包括政府职能、政府规模、公民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机制、其他权力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机制等四个主要指标。这四个指标仅仅是对有限政府的一种开放性描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限政府的内涵与指标也会相应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回顾我国1982年至2008年的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和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政府职能的转变一直影响着政府规模的变化。同样,规模的变化也反映着政府职能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各种转变。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反映着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转向和特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机构产生了促进作用,对于研究和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6.
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是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其质量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大局,我国当前主要是通过行政主导的服务模式确定基本公共服务的项目选择和运作方法。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总要求下,公共服务职能势必将有所调整。一方面,公共服务项目的选择将被置于有限政府的框架中进行,以防政府职能的泛化;另一方面,公共服务的实现过程也将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中,通过恰适的制度设计,使市场、社会得以有效协同并实现共容性利益,以此完善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商业贿赂已成为2006年我国反腐败的一个新的重点。本文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入手,明确了政府职能是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政府与市场、政府行为取向和政府公务员管理三个层面分析了政府职能对治理商业贿赂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是现代政治决策的三种模式。中国政府机构改革选择的是“渐进决策模式”。其主要表现是 :在政府机构改革方法步骤的选择方面 ,是分步到位 ,逐步推进 ;对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发展过程 ,是逐步探索、不断深化的 ;三是比较择优 ,在与国外有关国家政府规模的横向比较中合理控制政府规模 ,确定精简比例  相似文献   

19.
新的历史使命需要我国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政府行政系统。要顺利完成这一构建,其灵魂工程在于实现公共行政观念的现代化。行政观念的变革作为行政变革的先导,同时也是其他各项变革逐步深化的“推进器”。公共行政观念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政府职能导向——从过多干预私人物品交易到集中精力提供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导向——从全能的大政府到权能的强政府;政府价值导向——从不计成本管理到公共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20.
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信用构建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 ,也与当前政府信用的构建密切相关。文章对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信用构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指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是政府信用缺失的结构性原因 ,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构建政府信用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 ,构建政府信用又能促进政府职能的顺利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