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雪红 《求索》2012,(6):69-71
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以及30年代初期的时候,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领域内写作运用心理分析与意识流的方法,竭力去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进而写意出一种"奇异的陌生化"的文本效果的流派。可以说,这一流派如此的写作模式,彰显出了鲜明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色彩。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即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等,而他们的"流派"亦被称为"新感觉派"。本文即意在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这一大的方面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写作这一小的方面,结合具体的文本来分析论述"新感觉派"小说体现出的鲜明标志性特征,以此来说明中国现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忽视的与异域因素影响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柴焰  焦勇勤 《青年论坛》2002,(4):117-118
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侧重于对文本的分析 ,其发展轨迹也非常清晰 ,从 6 0年代的反理论倾向到 80、90年代的理论复兴 ,其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6 0年代末到 70年代早期 ,主要是以妇女形象为主导 ;第二阶段是 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 ,主要是重建女性文学史 ;第三阶段是 80年代中期以后 ,主要是发掘被人忽视和遗忘的女作家。虽然在三个阶段中 ,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的思考焦点和理论主张有所不同 ,但都力图揭示男权文化传统中的男权思想 ,针对“男性构筑的文学史”进行了颠覆 ,并力图重建女性的文学传统 ,寻求女性自我表达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台湾现代派小说在文学创作观念上强调文学要表现人的非理性心理,强调文学独有的形式特征及其非功利性和反传统性,这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在内容上,台湾现代派文学注重展示人的内心世界,注重描写性爱,注重揭示人的生存困境,这明显地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及其它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这一流派的文学作品注重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心理,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叙述视角的选择、"复调"结构的使用及小说语言的新奇怪异等方面,都承接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4.
王艳荣 《前沿》2009,(4):176-178
小说这种文体在文学史上曾经长期受到忽略,被称为“稗类”。自晚清起小说开始有了长足发展,并具有了现代意识。谴责小说是为兴盛者之一。该类小说以“揭发伏藏,显其弊恶”为主要特征,凸显其社会功能性色彩。文学革命后谴责小说式微。新中国文学发展中亦无谴责小说踪迹。直至新时期文学发展到90年代出现的反腐小说,才在某种意义上接续上了这个传统。笔者认为,谴责小说固然有其恶俗之处,反腐小说也不脱其弊端;从谴责小说到反腐小说,也是文学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5.
从伤痕、反思文学侧重关注一定时代政治环境中的人,到寻根文学、先锋思潮在超越时代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对于人的价值、命运的探索,90年代以来文学表现出了从生存本身出发,注重人的感性生命的特点。新时期以来历次文学思潮表现"人"的立足点的不同显示了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是海峡两岸作家在二十世纪遭遇的最具影响力的异质文化。五四新文学时期,20年代末30年代初曾鸣响过现代主义诗歌的声音,新感觉派小说也曾引起人们的瞩目。就整体格局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在东西方文化撞击中蕴育新生的,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总是不断地向国外寻求建构新文化的动力。鲁迅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解剖基础上对外国文化采取一种开放态度,主张“拿来主义”,提出对外来文化应有一种雄大的“汉唐气魄”,有一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  相似文献   

7.
美国小说家罗伯特.库弗的小说《石南玫瑰》和诗人安.赛克斯顿诗歌"石南玫瑰(睡美人)"两个后现代重写"睡美人"的作品着力分析他们笔下的公主形象,以期摘掉公主炫目的光环,还其如囚徒般冰冷残酷的现实。继而,以重写文本为矛,攻浪漫传统之盾。睡美人不仅没有身体上的自由,整个青春都囚禁在床榻之上,更重要的是她没有精神上的自由,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垂青"。她逆来顺受,代父受过;她百年沉睡,噩梦扰神;她静待王子,无以选择。最后,重写作品翻新了公主形象,推翻了浪漫文学传统对文化的统治,这是一场对历史文化遗产反思的急风暴雨。  相似文献   

8.
先锋文学浪潮的兴起是时代、社会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先锋小说在对主流现实主义文学的反叛中,不自觉地回归了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思维方式、价值态度和小说观念等方面,都无意识地与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相沟通。先锋小说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9.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浅谈其主题和叙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派文学的出现和发展是对西方传统文化体系的挑战。在西方传统文学理论中,艺术是对客观的再现与摹仿。现代派作家对过分强调自然、社会和理性表示反对,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心理、思想以及习俗都有了改变,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文学上就应突破事物表象的描绘,着重揭示其内在的实质。后现代文学在继承了现代派“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  相似文献   

10.
1930年,由于历史语境的剧烈变化,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遭遇冷落的局面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张天翼的小人物题材小说通过对新语境中国民性改造主题的观照与书写,以及在"向上爬"小人物形象身上实现的社会和文化批判,宣示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在场,这既是一种独立的姿态,又是一种给予民间大众话语的善意警示。  相似文献   

11.
论七月派小说“流浪意识”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40年代一个独特的小说流派,七月派小说始终未曾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中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从80年代中后期至今,研究七月派小说的文章日增,可也大多限于其中某一部分作家作品,对七月派小说的整体研究比较薄弱。本文试图以“流浪意识”为开启七月派小说整体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台湾新文学的分期学术界虽少有专门的论述,但从散见在文著中的观点看,多数将它划分为五个时期,即20年代初至1945年的日据时期文学;50年代的“反共文学”或称“战斗文学”;6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70年代的乡土文学;80年代的多元化文学。除日据时期文学外,其他各时期有的研究者称之为“竹节式”,即每10年为一阶段。它大体上以文学思潮为标志。早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由余光中、朱西宁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1950—1970)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是海峡两岸作家在二十世纪遭遇的最具影响力的异质文化。五四新文学时期,20年代末30年代初曾鸣响过现代主义诗歌的声音,新感觉派小说也曾引起人们的瞩目。就整体格局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在东西方文化撞击中蕴育新生的,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总是不断地向国外寻求建构新文化的动力。鲁迅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解剖基础上对外国文化采取一种开放态度,主张“拿来主义”,提出对外来文化应有一种雄大的“汉唐气魄”,有一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的气魄。如何看待本国传统和外来文化,鲁迅这…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性”与“问题意识”的双重观照之下,可以看出,近代以降,中国道教界既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也缺乏一种在社会历史语境产生剧烈变迁情境下之变革自身以与时俱进的理念。一种宗教在社会中的生存乃至发展的基础,便在于它与社会广大民众的多元互动。在经历了社会时代剧烈变迁的今天,中国道教如果要不被继续边缘化而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反省自身、反省传统的问题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性”观念,积极建构起一种与当代社会/人间互动的普世化模型,通过自我颠覆与重构,脱胎换骨地走出传统、走进现代、走向未来。这是中国道教现代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宁明 《求索》2013,(6):169-171
莫言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三十余年创作期间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感觉化的语言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一些粗鄙和杂糅组合的语言也出现在作品之中,莫言以“先锋”的姿态屹立于中国文坛。到了新世纪,莫言小说语言趋于平实、凝练,并受到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的影响。当然,莫言小说语言绝不是对某个文学范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受到古今中外文学传统影响并打上个人烙印的语言。莫言文学语言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学流变.增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以"百姓日用即道"说为其目的论、"安身说"为其本体论、"格物说"为其方法论,构建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冲破了宋明理学的禁锢,实现了对传统儒学的超越。研究学习王艮民本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宋晓英 《青年论坛》2004,(5):136-138
2 0世纪 5 0年代英国“愤怒的青年”作家群所创作的作品和中国 2 0世纪末城市写实主义小说虽然出于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却很有相似之处 ,比如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 ,特别是成功塑造的一系列“反英雄”的人物形象 ,体现了新的人生立场和美学意义。就文学进程而言 ,两类作家群均打破了现代派高潮之后文坛窒息的状态。探索二者成败 ,分析二者异同 ,对了解和评价中国新时期文学状态和文学现象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萨缪埃尔·贝凯特(Samual Beckett,1906—)是爱尔兰血统的法国籍剧作家和小说家,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欧美的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由于他所写的戏剧,以其违反戏剧传统的惊世骇俗的面貌轰动一时,被人们称为“反戏剧派”和“先锋派”戏剧;同样,他所写的小说,一反小说的传统写法,因此有人称之为“反小说”或“新小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5 0— 60年代的公安文学处于萌芽之中 ,“文革”十年是公安文学的空白时期 ,  “文革”后的公安文学充满了沧桑感和历史的反思。此后公安文学呈百花齐放之态势 ,其中两条线索代表了 80— 90年代公安文学发展的主潮 :一条注重描述人的心灵历程 ,在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另一条重现了现实主义的辉煌 ,展现的是新时代的风貌和广阔的社会画面。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具有主题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的特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等各具独特,而改革小说可谓是最具有时代色彩的文学品种。总的来说,改革小说呈现出三种形态,即80年代前期的“理想型”、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现实型”,90年代后期的“现实+理想型”,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前进历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工作重心转向四个现代化建设,改革文学应运而生。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推出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 ,被视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之后,《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