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通事故认定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定责理论,“路权”理论受到“险情避让”理论很多批评。路权包括两个法理属性完全不同的权利:道路通行权和优先通行权。能够进入交通事故认定体系的应当是优先通行权,而非道路通行权。“险情避让”理论赋予了交警对交通事故主观法律评价的权力,存在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2.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及其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大多数交通过错行为没有造成交通事故是由于对方成功避让了交通过错行为造成的险情;少数交通过错行为造成交通事故是由于对方避让险情归于失败。由此,可以设计出交通事故模型:交通险情+避让失败=交通事故。致险行为和避险行为两个要素相互作用导致交通事故发生,这是交通事故形成的机理。评判致险行为和避险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作用,归根结底就是评判过错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作用。因此,通过对避让时间、避让空间、避让能力的调查认定,可以判断出交通过错行为的危险性和对方避让的可能性,从而证实这一评判标准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评判过错行为造成交通事故作用的具体的、实在的尺度。用这一标准对交通过错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作用所作的评判,不仅与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认定原则是一致的,而且与交通事故的形成机理也是完全吻合的。  相似文献   

3.
血痕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既是痕迹又是物证,它对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再现,进而对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进行责任认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相关案例,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法博士信箱     
如何送达《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法博士:《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自交通事故发生之日起按事故等级类别在规定时间内作出,但具体如何将责任认定书送达,却无明确的时限。请予解答。山东王强王强同志:《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三十二条中规定的时限是指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时限,不包括送交《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时限。根据上述《规定》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后,应当召集各方当事人,当面公布交通事故责任,出具有…  相似文献   

5.
交通事故处理不应适用调解□张盛国现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公安机关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确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情况后,召集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6.
地面轮胎拖印与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轮胎拖印是车辆发生事故时,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它对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再现,进而对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进行责任认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相关案例,根据一定的计算方法,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道路交通事故险情避让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事故的基本内核和构成有"造成险情"和"避让险情"两个要素,把这两个要素用公式表示出来,就构成了交通事故模型:"交通险情+避让失败=交通事故";致险行为和避险行为的相互运动并最终因避险失败而造成交通事故,是交通事故形成的一般机理;当事人行为造成交通事故所起作用的评判标准,就是致险方行为的危险性和避险方避让险情的可能性;揭示"形态决定作用"定律,使交通事故因果关系分析实现了具体化。  相似文献   

8.
正确分析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张雅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17条规定,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这一规定是我们在处理道路交...  相似文献   

9.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与交通肇事罪的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通事故责任是对交通违法行为与交通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起作用大小和当事人过错严重程度的一种定性、定量的描述,其本身并没有就事故各方所受损害的权利的性质做出判断,没有对事故中所涉法律利益的大小和重要程度作出评价,没有对事故各方行为的后果和违法性质作出认定。将事故责任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依据,是错误地将民法理论中的过失相抵规则和犯罪学中被害人责任理论引用到刑法中的结果。推定事故责任更不能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标准。  相似文献   

10.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环节,但《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规并没有对责任认定的标准和原则等作出明确规定,导致责任认定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作者从违法行为与事故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当事人的主观过错及当事人过错大小等三个方面对责任认定的规则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警察技术》2011,(6):75-76
目前,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对当事人、目击证人的取证方式是在勘察完现场后带回办公场所进行询问笔录,被讯问人经过事故发生后的冷静与思考,提供证据的可信度降低,取证最佳时机已经错过,给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定性和责任认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演示取证模具装配在现场道路勘查车上,立体直观再现事故现场,方便当事人、目...  相似文献   

12.
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是交通事故案件处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当前,我国对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的确定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标准,从构建确定当事人责任规则的角度,应加强对行为与交通事故因果关系的研究,明确当事人行为对交通事故原因力大小的评价标准,为确定当事人责任提供直观、可操作性的依据,而过错的严重程度只作为交通事故处理的辅助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具备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范畴。因此,从法理上来讲当然具有行政可诉性。研究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讼,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合法保护和执法公正的问题。文章在论述我国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现状及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权利救助对策,即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亟待完善(浙江省永康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吕建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1992年三月五日实施以来,在为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交通事故,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其存在的弊端亦日渐暴露,主要表现在:一、事故带任认定的内部封闭循环,缺少必要的外部监督,使“官官相护”成为可能,易滋生腐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被看成是对交通事故的技术鉴定。佃、法)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有异议,只能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并…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后,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实现了多元化的归责体系,无过错原则、过错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紧密结合在多元化归责原则体系中发挥了各自的重要作用。以危险责任控制理论和报偿责任理论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进行归责研究,可以平衡事故当事人之间的举证责任,进一步体现法律公正。  相似文献   

16.
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处于行政相对人地位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当可诉。交通事故处理包括违章认定和责任认定两个环节。责任认定是对违章行为与事故后果的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判断 ,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可诉”增加了责任认定后的司法救济渠道。责任认定可诉的实现方式 ,一是行政诉讼 ,二是民事诉讼。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设相应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7.
车体痕迹是车辆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与其他车辆、人体、物体碰撞接触而形成的并留在车辆上的印痕。对车体痕迹进行检验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项重要取证工作。再现事故车辆的行驶状态 ,则是利用有关证据材料 ,再现事故车辆在事故发生前的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及相对行驶速度等状态。再现事故车辆行驶状态是研究、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和过程 ,正确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手段。勘查车体痕迹 ,分析车体痕迹的形成 ,不仅是再现事故车辆的行驶状态的重要依据 ,而且在认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方面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事故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交通事故中,一些肇事者为了逃避打击和承担经济赔偿,想方设法规避责任。因此,对当事人而言,肇事驾驶人以及事故的责任认定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一起交通事故中人员驾乘关系的确定为例,指出通过综合应用物证鉴定技术,能够准确认定涉案车辆的驾驶人,从而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司法诉讼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的认定应符合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对应这一基本民法理论,但交通事故责任划分的标准笼统地将当事人对整个事故的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及不负责任,这样的责任划分不能反映民法因果关系的基本理论,也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过失相抵制度。2起案例反映出的问题,不符合民法上因果关系理论,因此,论述因果关系理论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予以应用的重要性,现行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标准存在瑕疵,应对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标准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20.
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是确定事故当事人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准则。我国应当将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区分开来 ,对前者严格执行过错责任原则 ,对后者执行无过错责任为主、过错责任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