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能力、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文章分析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则,并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来说,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必须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机制。法律意识培养机制创新是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基础和保证,事关全局。因此,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要以培养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外在保障、课程设置、教育整合、教育理念、方式方法、法律教育渗透、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和健全。  相似文献   

4.
略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中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鼓励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并努力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1999年以来,学校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围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坚持观念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才.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为培养造就创新型大学生指明了方向.创新型大学生,是指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素质的大学生.具体而言,他们具备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等)、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和出色的创新能力等创新素养.其中,创新心理品质、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精神意志和求异个性品质是创新型大学生的本质特征,创新知识结构是创新型大学生的内在基础,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大学生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不强等因素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课外科技活动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载体。实践中,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坚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积极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既有利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积极开展创新教育,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但由于一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且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完善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作保障,导致大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完善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林晓丹 《世纪桥》2012,(23):54-55
摘要:本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研究切入点,把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的建设对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影响,解决好大学生在现实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真正实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融通。  相似文献   

9.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业课程教学、实验等途径可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起到重要作用,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教材的设计、教学情景的创设、社会实践的丰富等等,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和教育,激发他们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创新思维,支持和保障他们创新实践,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既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展的良好的环境十分重要。 一、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文化品位体现一种环境,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历来是教育学家们非常重视的。和社会一般环境不同,学校作为社会有意识地培养下一代的机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适应高校德育工作新情况、解决德育工作新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德育突出理念、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的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主要是树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教育;高校德育载体创新,主要是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主要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5,(10)
高校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培育和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升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破解就业难题,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在高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必须着眼于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实训体系,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适应高校德育工作新情况、解决德育工作新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德育突出理念、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的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主要是树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教育;高校德育载体创新,主要是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主要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时代对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发挥其特殊地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起到激发、鼓舞、推动的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从创新自身着手,即创新组织体系、加强网络建设、注重团干部素质培养等。同时,也要在校园活动、营造氛围、建立健全激励体系上不断创新,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展示平台、创新环境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针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不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应从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法、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利用社会力量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针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不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应从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法、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利用社会力量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7.
吴艳  程畅 《学习月刊》2010,(6):114-115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彰显大学生个性特征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新时期大学生具有浓厚的时代感、个性特征鲜明。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教学工程。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日本工业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突出,借鉴其宝贵经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改进目前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依托于产学研合作等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创新就业方式成为高校和大学生面临的一大课题,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创业技能和方法的传授,而是一个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思维和能力系统培养过程,其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时代对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发挥其特殊地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起到激发、鼓舞、推动的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从创新自身着手,即创新组织体系、加强网络建设、注重团干部素质培养等。同时,也要在校园活动、营造氛围、建立健全激励体系上不断创新,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展示平台、创新环境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