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启事     
前不久,某杂志上的一篇报道说,在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讲到,中秋节他回家的时候,母亲说了一句令他非常吃惊的话:“儿啊,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平安安地退休。”这位县委副书记不禁问道:“妈,我才30多岁。怎么就说退休呢?”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儿啊,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卅事了.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如果你贪污受贿.当了贪官.那可给全家人都带灾了!”  相似文献   

2.
我退休了     
今年6月,我告别了从事30多年的政工岗位,退休了。当我拿着两大包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回到家时,儿子奇怪了:“爸爸,还以为您拿回什么好东西,原来都是些旧报纸旧杂志呀!”我说:“你仔细看看,这两百来份报纸杂志里都有你爸爸的文章哩。”老伴也在一旁说:“这可是你爸爸的宝贝疙瘩,不退休还舍不得拿回来呢。”是呀,这些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记叙着我在政工岗位上走过的路,每个字都凝结着我的心血。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这几十年来我在广大职工心里留下了什么,我只能从他们熟悉的笑脸和亲朋的‘搞师傅”、“高老师”、…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位准备买车的朋友问:你说我是不是应该等一下再说,眼看咱们就要“入世”了?还有一位退休的老同志忧心忡忡地问:我一辈子那点积蓄都放在门口的银行里,你说“入世”后咱们这些银行会怎样?我那点钱不会就没了吧? 随着“入世”的临近,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9月17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相似文献   

4.
要说我爹,待女婿可好啦,真比亲儿子还要亲三分。就讲上个月吧,女婿被评上市劳动模范,他乐得合不拢嘴,特地叫我妈炒了十几个菜,邀了几个至亲挚友庆贺起来。那场面才有趣呢。瞧,他端起酒杯,笑眯眯地对女婿说:“孩子,为你对四化事业作出新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一间普通的街边小店里,一个小男孩手里捏着两毛钱,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根火腿肠。孩子的眼神毫无遮拦,那是渴望。小店的大妈说:“孩子,我不能再卖你火腿肠了,因为你的钱差得太多了,要不然你买点糖吃吧。”孩子说:“我不想吃糖,我想给我妈买肉吃。”  相似文献   

6.
“韩美林哪里去了?”熟人、朋友们互相打听着。有的摇头说:“不知道”;有的开玩笑说:“他失踪了”。 直到一九八一年年底,《韩美林画展》在合肥开幕的那天,他才突然地“冒”了出来。我见面就问:“这一年,你跑哪里去了?”他避而不答,亲热地拉着我的手说:“走,请看画去!”  相似文献   

7.
柳萌 《民主》2006,(10):45-45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可以跨越历史时空,听远古先祖讲述,可以拉近地域距离,跟朋友对坐交谈,总之,如此充满神奇的网络,使得生活方便而有趣。在我还未学会上网时,有位朋友问我:“你最近写了好几篇文章,是吧?”接着他说了说篇名,发表的报刊名字,我立刻表示惊愕:“你怎么知道啊?”朋友说:“从网上看到的呀。”这时的网络在我心目中,无异于探矿的地测仪,开始对网络有种神秘感。学会上网之后,生活丰富多了。听音乐,读文章,看图片,查资料……甚至于了解气象情况、火车时刻,只在轻轻弹指刹那间,整个多姿多采世界,仿佛就会近在眼前。有次查询北京一条街…  相似文献   

8.
胡昌方 《党政论坛》2011,(19):64-64
一位即将办理退休手续的老干部依然兢兢业业、马不停蹄地工作着。别人不解,他诙谐地说:“新官上任要踢好前三脚,我这个快要退伍的老兵,可得要踢好后三脚呀!”  相似文献   

9.
解狐不足取     
华丁 《瞭望》1996,(24)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魏文侯魏斯是称侯的第一人。他在位60年,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 有一天,魏文侯问原为晋国大夫转而事魏的解狐:“我想选一个人任西河守,你看谁可担当此任?”解狐答:“荆伯柳是个贤人,大概可以。”魏文侯知道解狐与荆伯柳素有私仇,就问他为什么推荐荆伯柳,解狐说:“你是问可不可以任西河守,不是问结仇之事呀!”荆伯柳闻听这事,专程趋访解狐,当面向他拜谢,不料解狐却说:“我推荐你,是公事。公事办完了,我照旧恨你。”话毕,张弓就射。幸好荆伯柳眼疾腿快,才免于一死。 这个故事见于《韩诗外传》。作者韩婴意在说明解狐处事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还赞扬解狐“可谓勇矣”!  相似文献   

10.
一件羊皮袄     
《侨园》2017,(8)
正我爷爷是老红军,90岁那年,他知道要去见那些在长征中牺牲的老战友了,就把我叫到身边,拿出—件羊皮袄说:小军呀,我恐怕要走了,我有一个传家宝交给你,你要好好珍惜呀!我见那羊皮袄已经十分旧了,上面的羊毛都快掉没了,还有几个小洞,便问:爷爷,这称得上是传家宝吗?爷爷说:当然,别以为那些金银古董才值得当传家宝,这件羊皮袄不仅会让你懂得如何做人,还会让你懂得人生的意义,能让你终身受用!  相似文献   

11.
一位普普通通的气象工作者——陈金水,先后三次进藏工作,艰苦创业、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受到江泽民同志高度赞赏。西藏人民称他是“活着的孔繁森”,国家气象局最近授予他“模范气象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 1988年深秋,54岁的陈金水又要踏上援藏的征程。年迈的母亲说什么也要到车站送他。 “儿啊,你要早点回来。我已是86岁的人了,还能活几天哪?”说着说着,母亲禁不住老泪纵横。 陈金水的眼睛也湿润了。他实在也不忍心把老母亲孤零零地扔在家里,把重担甩给多病的妻子一人。就在陈金水降临人间18天前,他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但他却始终未能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1956年,陈金水从北京气象学校毕业后,  相似文献   

12.
茄子的好坏     
富翁对仆人说:“茄子增进食欲,是好东西.”“不错,”仆人说,“难怪它戴着顶王冠.”几天后,富翁又说:“茄子倒人胃口,还生痰,是坏东西呢.”“是呀,”仆人说,“瞧它头上长着刺呢.”富翁不满意了:“前天你说茄子是好东西,今天又说它是坏东西,什么意思?”仆人说:“我该怎么说呢?我是老爷您的仆人,不是茄子的仆人呀.”  相似文献   

13.
大酒缸     
五年前,民进召开七大,住的21世纪饭店。那家饭店的自助餐厅摆的是小方桌,一桌至多坐四个人,适宜于饮酒聊天。每天晚餐,最后赖着不肯走的往往是志公和我。俩人酒到半酣,要是话头又引到了大酒缸上,更舍不得离开。有一晚,我忽然瞥见服务员小姐把别的桌子都收拾归齐了,站得远远地,眼睛正盯着我们呐。我说:“志公呀,这大酒缸一时也说不完。咱们这么办,如果将来我先去,你就以《大酒缸》为题,写篇悼念文章;如果你先去,我照此办理。你看好不好?”志公笑着说:“中。”于是拄着他那根细  相似文献   

14.
无悔有恨     
父亲这一生大概是最不走运的人了.不说别的,只说他的晚年,因工作需要从邮电局调转到工厂,结果现在邮电局的退休人员薪金有加,而工厂却倒闭亏损,父亲像从肥田落到了薄地里,晚年连退休金都没有保障了。母亲经常说他这辈子吃透亏了,你爱厂如家,你不拿工厂的一草一木,现在怎样?落得没毛鸡一样了吧?父亲不与母亲争,只是不屑地从鼻孔里挤出一个字:“哼!”我们姊妹几个也为父亲感到寒意,想他年轻时是多么实心实意地对待工厂?我在父亲身边生活时记到过两次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72年的地震,另一次是1985年的洪水。1972年我11岁,…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总统柯立芝有一位女秘书,人虽长得漂亮,但工作中却经常粗心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立刻赞她:“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柯立芝的评价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又说:“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的打扮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处理上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事后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啊。”好一个精妙的比喻啊,我们姑且称之…  相似文献   

16.
“提前退休可以看成是一种福利”,“还可以再找第二份工作, 收入并不降低”陈凡原是某国有企业的职工,虽然才 49岁,她已进入“退休”的第四个年头。现在,她每天在家照顾自己生病的母亲。“如果母亲身体好了,我还要再找份工作”陈凡对《瞭望新闻周刊》说。陈凡是众多“提前退休”(或称“内退”) 者中的一个。许许多多像陈凡这样的人, 既未达到国家法定的男职工年满60周岁、  相似文献   

17.
老家村里有两位我喊表姑的邻居。她们是本村邵家的闺女,早年间都嫁到徐州,又都落了难才先后回娘家来立门户的。其中一位婆家姓牟,娘家人都喊她“牟家”,我喊她牟姑。去年初冬回乡,进了家门就听说牟始去世了!我忙问,“牟姑夫呢?”母亲感叹着说,“他一辈子处处靠着你牟姑。连‘走’都是脚跟脚,你牟姑死了不到一个月,他也就死了。”当年邵家把牟姑嫁到徐州,看上的是牟家在城里“办公事”。牟家父子俩都是站马路的巡警,这在城  相似文献   

18.
1980年10月,北京正义路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上,审判长威严地告诉工作人员:打开幻灯机.白色的屏幕上,立即出现了一个老人被揪斗、毒打的情景.人们看清了,这位老人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第一个被害致死的部长——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张霖之. 幻灯片放完了,大厅内又响起了审判长的声音:“江青,这是你诬陷张霖之以后,发生的批斗场面,因此,对于他的死,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承认吗?”江青从椅子上站起来,努了努嘴唇,什么也没说.“我再问一遍,你承认对张霖之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审判长说到第三遍时,江青才勉强地点点头.“你应该明确回答本院提出的问题!”江青不能再沉默了,她用极低的声音回答道:“我承认,承认对他的死有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一 在家中小小的工作室兼会客室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兴致很高地对我说:“现代化与中国文化这个题目,我很愿意谈谈。” 他顺手拉开抽屉,取出两份材料,递给我说:“不久前,我正好在香港参加了一个这方面的研讨会,前些天才回来。这两份材料,供你参考,有些情况,我已经写在上面。” 费孝通教授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并非偶然。他今  相似文献   

20.
新德里专电 近日笔者问一位印度商人:“你觉得贵国的经济改革进行得如何?”他想了想,回答说:“生意比以前好做了。” 他说:“以前从孟买飞往新德里的班机上坐满了到中央各部去办事的公司职员,现在少多了。”他的话使我想起不久前印度报纸上登的一篇特写,题为《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