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守革命”与“自由放任”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美国大选是1992年以来民主党首次同时拿下府会的一次大选,极大地改变了美国国内政治地图,将对未来美国内政外交产生深远影响。导致此次民主党获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保守主义思潮式微、自由主义思潮复兴是影响这次大选结果的战略因素,此次民主党获胜正是得益于美国社会政治思潮的这种战略交替。奥巴马高票当选和民主党扩大国会优势,标志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保守革命"和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自由放任"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终结。从意识形态层面来看,美国开始从"中右"国家向"中左"国家转变。  相似文献   

2.
2010年3月,奥巴马总统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患者保护与可承受医疗服务法案》,标志着美国开始着手建立基本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在美国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医疗改革进程中,民主党一直在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全民医保制度。但是民主党的努力不仅遭到了共和党的坚决反对,也屡屡因民主党阵营内部的分裂而折戟沉沙。在不同的历史时空条件下,为数众多的民主党议员基于意识形态、选区利益和选举压力等原因,针对多位本党总统所力推的医改法案频频发难,致使民主党实施医改的努力一再付诸东流。本文通过考察林登·约翰逊、比尔·克林顿和巴拉克·奥巴马三位总统所主导的医改历程,分析了民主党内部分歧与争斗对于美国医改成败所具有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初选中,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Baraek Obama)以2128张党代表票击败了纽约州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虽然正式宣布提名的民主党代表大会还没有召开,但是奥巴马实际上已经获得了民主党初选的胜利,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主要党派提名的非洲裔总统候选人,成为了一匹真正的政治“黑”马。奥巴马的获胜,出乎之前很多专家学者的预料。本文将从奥巴马的经历人手,考察他赢得初选的原因、总结其主要竞选纲领。  相似文献   

4.
随着2007年民主党控制下的国会开始正式运作,美国进入了府院两党分治的时期.考虑到民主党的利益取向、党派争斗等因素,一般认为未来两年的中美关系会增添一些波折,但是这种波折的烈度,或者说民主党主导国会对中美关系主流趋势的干扰程度也是有限的.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有利于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美国中期选举结果,执政的民主党惨遭失败,失去参众两院的多数和11个州长。民主党失败主要原因是:选民对现状不满,对前途感到不安,要求变革;对政府、国会极不信任;对克林顿失去信心。选举后国会将右转,克林顿1996年连任总统前景更加暗淡,克林顿对外政策的一些方面可能受影响,但其对外政策基本框架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6.
民主党执政一年来,前后两任首相所推行的外交政策调整幅度甚大.究其原因,首先是缘于美国在基地问题上施加的强大压力;同时,也凸显了日本精英层固有的战略思维的局限性,其舆论导向促成了民主党外交政策的急转弯;再次,它是民主党更新外交安保团队的结果.日本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民主党的"自民党化".日本外交政策出现的失衡局面,势将损害日本的根本利益,导致日本政坛开始新一轮的动荡.  相似文献   

7.
2006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民主党全面获胜。这反映了美国民众对共和党的不满。未来两年,布什政府单边主义政策将进一步收敛,在伊拉克、伊核、朝核等问题上的政策可能有所调整。民主党掌控国会,将影响美对华政策,但对中美关系的总体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8.
《和平与发展》2018,(美国中)
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既是特朗普政府的"期中考",也是美国2020年大选的前哨战。在美国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加剧的背景下,两党的斗争异常激烈,选举的"政治暴力"之烈、竞选花费之巨、选民动员程度之高均为近几十年来所罕见。选后,共和党维持对参议院的控制权,民主党则夺回了对众议院的控制权,美国政治生态发生新变化。选举的结果表明,民主党的"认同政治"获得一定成功,但共和党的"特朗普化"仍在继续,美国自由和保守的政治力量仍处在激烈的"拉锯战"中。在新一届国会,控制众议院的民主党将加大对特朗普的制衡力度,并尽力阻挠特朗普和共和党的议程,未来激烈的政治斗争可能进一步撕裂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1990年11月6日,美国举行了中期选举。结果在全部改选的435个联邦众议员席位中,民主党净增39席,从而使共和党与民主党在众院席位的对比由175对258(2席空缺)变为167对267,另一席为社会党获得;在改选的34个联邦参议员席位中,共和党输给民主党1席,使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参院席位的对比由45对55变为44对56;在改选的36个州长席位中,共和党和民主党各失去1席给无党派人士,使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全国州长席位的对比由21对29变为20对28,其中原为民主党人  相似文献   

10.
2004年7月6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宣布参议员约翰·爱德华兹为其竞选搭档,标志着美国大选赛程过半,即将进入克里-爱德华兹、布什-切尼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对决的最后阶段。从民主党阵营来看,经过党内一年有余的"窝里斗",  相似文献   

11.
美国107届国会(参院的100个席位中,民主党50席,共和党49席,表明倾向民主党的独立人士1席。众议院的435个席位中,共和党221席,民主党211席,独立人士占2席,还有1个因病故而空缺的席位)的新议员达53人,其中,希拉里以美国第一夫人的身份当选纽约州参议员,创下美国历史上首位“第一夫人参议员”的记录。本刊将分期介绍本届国会53名新议员情况。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1月6日美国举行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现任总统奥巴马击败了共和党候选人的挑战,成功连任美国总统.此次大选结果无疑将对未来美国内政和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这次美国大选,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首先,民主党虽然继续保持了总统职位和执政党地位,但共和党在普选票的得票率上并没有和民主党拉开差距,共和党在众议院的多数党地位依然稳定.大选过后不仅美国政治和社会"两极化"趋势继续存在,共和党对民 主党执政地位的立法和社会制衡依然强大.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大局已定,共和党在国会赢得自二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并在地方层面有所斩获。导致该选举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选民对奥巴马执政的不满,而共和党竞选策略得当以及民主党在选举中存在先天不足等也是民主党此次败北的客观原因。此次选举形成的府会“强分治”格局,将严重影响奥巴马余任施政空间,对美国的内外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11月3日美国举行第52届总统选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以370张选举人票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统布什168张选举人票的压倒多数当选为美国第42任总统。同时举行的第103届国会选举中,民主党仍以较大多数优势控制参议院和众议院:在100席的参议院中,民主党由57席增为58席,共和党则从43席减为42席;在435席的众议院中,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2008年11月4日美国举行大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当选新一届总统.本期专门就大选后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调整及美拉关系的走向刊登了国际关系室的4篇论文.  相似文献   

16.
钱立伟 《亚非纵横》2010,(6):8-13,27
11月2日美国中期选举结束后,计票结果显示,共和党以绝对优势重新掌控众议院,民主党则以微弱多数勉强保住参议院过半席位,形成国会两院分治的新局面。此次选举民主党惨败有多重原因。未来两年,奥巴马为力争2012年连任,可能选择走“中左”路线,其内外政策会有所调整,中关关系也面临一些新变数。  相似文献   

17.
1988年11月8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布什经过激烈争夺,反复较量,最终以压倒多数战胜其对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当选为美国第41任总统,成为美国一个半世纪以来第一位在职副总统直接当选的总统。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1月5日,美国迎来历史性时刻——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当选为首位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胜出既有自身原因,更是美国两党政治搏弈的结果,这将对美国政治生活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1994年中期选举起,共和党开始了新一轮"保守主义革命",至2004年美国大选,美国保守主义确立了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然而,在2006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却大获全胜.共和党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腐败、丑闻和无能、选民对布什和伊拉克战争的失望,根本原因则是共和党铁杆支持者的分崩离析.由于民主党人同样也面临着种种的未知挑战,加之佩洛茜议长和布什总统两人均采取极力向"右"靠拢的姿态,美国保守主义浪潮似乎还看不出将会衰退的兆头.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重掌众议院。2日,美国举行中期选举,结果共和党在众议院的435席中赢得243席(原为179席),获得68年来最大胜利,民主党降至192席(原为256席);在参议院改选中,共和党增至47席(原为41席),未成为多数党,民主党降至53席(原为59席);在50州中有37州州长改选,共和党州长增至30个(原为2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