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预防农村基层领域的腐败犯罪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与传统腐败预防相比,情境预防是一种低成本、周期短、效果好的犯罪预防手段。基于情境预防理论,通过对扶贫领域腐败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犯罪情境因素的分析,从初始阶段、习惯阶段和中止犯罪阶段设置减少"微腐败"领域腐败犯罪刺激、提高腐败犯罪的难度、降低腐败犯罪回报的情境,可达到扶贫领域腐败犯罪预防之目的,并为"后扶贫时代"农村基层腐败犯罪预防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3)
犯罪行为及其本质特征具有主客观统一性,因而,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不可能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应受刑罚处罚性不是社会危害性的限定因素,而是犯罪的独立特征,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犯罪与刑罚的内在联系,对解决犯罪构成、排除犯罪是由、共犯等犯罪论基本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应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犯罪关联痕迹有其特定的联系链,这些链就是构成犯罪行为的时、空、人、事、物诸因素。而包含着本质的联系的链,是某一特定的犯罪主体。同一造痕体形成的数个痕迹,个别犯罪行为动作形成的一组痕迹;同一犯罪主体,分别在不同现场进行的数个相似犯罪行为动作形成以数组痕迹和一个完整的犯罪活动中数个犯罪行为动作形成的数组痕迹,这些痕迹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的链是认定同一、串并条件以及相互认识、勾画犯罪分子、确定侦查方向范围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犯罪人格略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主要探讨了犯罪人格的概念、特征和内容。笔者认为,犯罪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 由于受遗传及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与主流社会规范不相符的,可能促使个体实施反社会犯罪行为的认识 偏差、需求偏差及情绪偏差等心理特征的总称。犯罪人格具有多因性、反社会性、犯罪性、广泛性、可测性及 可变性等六方面特征。犯罪人格包括认识偏差、需求偏差、情感偏差、犯罪能力及自制力等五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5.
蒋毅 《学理论》2009,(20):190-192
渎职罪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公权的职务性犯罪,相比其他刑事犯罪,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行为具有典型的职务特征,侵犯的社会关系具有特定性,从渎职罪的特性分析: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瞒报不报安全事故罪、缉毒人员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司法工作人员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应归入渎职罪。  相似文献   

6.
当前,恐怖主义犯罪主体的年轻化和低龄化趋势越发明显,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而且还对国家的反恐法律政策和防范治理机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在恐怖犯罪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表征和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犯罪参与的附随性、犯罪方式的隐蔽性、犯罪行为的极端性和袭击手段的自杀性。未成年人恐怖犯罪的出现,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征、暴力文化环境、挫败—攻击心理、文化教育缺失和恐怖组织的蛊惑拉拢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潘琪 《学理论》2013,(12):212-213
大学生犯罪有鲜明的特点,总体上看主观恶性低、以盗窃罪和伤害罪等的轻型犯罪为主,犯罪的主要原因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个体的价值观念、法律意识、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犯罪预防措施。从高校的角度主要应在犯罪预防宣传、品行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加以改善以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8.
银行卡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工具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运用虽然较晚,但利用银行卡进行诈骗犯罪的活动却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银行卡在我国也即信用卡,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卡。目前在我国利用银行卡进行诈骗犯罪活动具有作案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犯罪行为的智能性、活动方式的欺骗性、犯罪后果的严重危害性以及犯罪活动的连续性等显著特点。针对当前我国利用银行卡犯罪的活动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防控对策:完善立法,坚决打击银行卡诈骗犯罪行为;加强协作,互通情报信息;提高对银行卡诈骗犯罪活动社会危害性的认识;加强和规范管理,完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公、检、法三机关统一思想,严厉打击,不断提高执法力度,维护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9.
陈燕萍 《学理论》2008,(22):54-56
面对高校腐败型犯罪易发、多发、高发的严峻态势,深入研究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构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我国高校腐败型犯罪预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犯罪预测是犯罪预防的前提和条件。也就是说,预测的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对犯罪进行有效的预防。因此,没有科学的、必要的犯罪预测,就不会有成功的犯罪预防。在铁道建设施工区域内运用犯罪预测学理论指导公安工作,使公安机关在实践中,针对施工区域周边的社会治安环境和形势,施工队伍自身状况,对犯罪做出相应的预测,并在预测的基础上,对犯罪做有效的预防,从而减少各种刑事犯罪发生的机会,保障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保障广大职工生命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法人”犯罪是指经过法定代表人物做出决定,法人机构有组织、有领导地为法人牟取非法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法人”犯罪作为一种犯罪现象是存在的,但“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却是刑法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从法人制度的沿革及其客观属性和确认法人为犯罪主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法人”仅仅是被拟制的民事主体,而不能成为犯罪主体。因为法人制度,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完全是为了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要、进入民法领域,成为一项民事法律制度的。它也仅仅是一项民法制度。因为民法自身就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是随着私有制的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4)
盗窃犯罪是我国社会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犯罪形式,其数量在很多地方占据了犯罪之首。我国关于盗窃犯罪的刑事立法存在不完善之处。本文从适当提高追究盗窃罪数额的起点、将虚拟财产纳入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单独设立单位盗窃罪、单独设立刑法条文追究盗窃珍贵文物犯罪行为以及将邮政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盗取财物的犯罪行为由盗窃罪改为职务侵占罪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盗窃犯罪刑事立法的具体建议,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犯罪现场的核心内容是犯罪行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犯罪行为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意识的内核是信息.犯罪现场勘查人员的意识就是第三者的意识.使犯罪现场重新运转起来的关键就是犯罪信息意识.而犯罪信息之间又是关联的,具有时限性的.无论如何,刑侦技术人员必须建立开阔的、灵活的犯罪现场信息意识.  相似文献   

14.
再论犯罪现场的概念——兼与尤小文博士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现场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犯罪现场概念是指发生犯罪行为的空间场所;广义的犯罪现场概念是指与犯罪行为有关的人、物、时、空存在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其中,与犯罪有关的人、物、时、空要素是犯罪现场的四个维度,犯罪行为是联系各个犯罪要素的函数方程,犯罪现场的内在结构模型就是犯罪现场构成要素的立体图形.犯罪现场概念的研究应包括各种学科与层次的方法.犯罪现场学是专门研究犯罪现场的理论和知识体系的总和,是犯罪现场概念等理论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犯罪现场概念与刑事侦查学理论体系有内在联系.犯罪现场的本质是犯罪活动的社会存在,其应用价值体现主要是解析犯罪线索和搜集犯罪证据.犯罪现场的概念是反映和联系犯罪存在和犯罪证据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浅论“犯罪预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预警是依据特定时空下的某种犯罪情况和治安情况,按照合理的分析和逻辑判断,对此类犯罪向社会发出及时、明确的通报和警告.它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标志,对于犯罪预防和侦查工作的开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犯罪预警体制,需要探索、构建.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融犯罪立法采取刑法典、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规制范围较广,涉及罪名较多。《刑法修正案(八)》和《刑法修正案(九)》废除了金融犯罪中的死刑规定,但主刑设置仍较为严厉。完善金融犯罪立法的重点是: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行为规定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完善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法定刑设置,增加单位犯罪主体;对逃汇罪增加自然人犯罪主体;对贷款诈骗罪增加单位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17.
犯罪少年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尤为重要,但人们较少关注.笔者在本文中介绍了联合回有关犯罪少年教育权保护的立法,以及西方国家在保护犯罪少年教育权问题上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以期对我国犯罪少年教育权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邪教犯罪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邪教通过控制思想,使其丧失正常的理性思维,在精神控制下实施犯罪行为,具有反人性、反政府、反社会的性质。全世界人民深受邪教之害,民众对邪教反感至极。运用法律手段预防和惩治邪教犯罪,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通过梳理我国邪教犯罪立法,对推进我国邪教犯罪立法完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点集萃     
对刑罚社会心理效应的几点探讨山东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刘茜撰文认为刑罚社会心理效应是一种集合性的心理效应。人作为刑罚社会心理效应的主体可以划分为许多层次,由于所处的层次、类别不同,对刑罚的具体心理感受也不同。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刑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犯罪行为受到社会的痛恨与谴责,这正是我国刑罚社会心理效应的生动写照。刑罚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对那些可能犯罪的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迫使其放弃犯罪歹意。因此,他们的心理反映是检验刑罚社会心理效应好坏的重要尺度。在这方面,对有违法行为的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浅议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咎淑珍预防青少年犯罪,是要将预防工作做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或将违法犯罪消除在荫芽状态。此项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伟大工程。我国从古至今都讲“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可见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事半功倍,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