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掌握牛皮蝇蛆病在甘肃地区的流行动态,2003~2005年在甘肃省玛曲县、天祝县、平凉市崆峒区的3个屠宰场剖检1 827头牛.结果发现,这3个县(区)均有牛皮蝇蛆病的感染,其中,玛曲县、平凉市崆峒区的皮蝇2期幼虫在牛食管的寄生率以10月份为最高,分别为48.5%和7.8%.表明,药物防治的最佳时间为10月份.  相似文献   

2.
对感染驯鹿狂蝇幼虫驯鹿进行了剖检观察,证实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鼻腔及咽喉黏膜,在当年的7月到翌年1月主要以一期幼虫为主,从翌年2~3月开始快速生长发育,在4~6月多为二、三期幼虫。从翌年5月开始,成熟的三期幼虫随驯鹿打喷嚏排出体外羽化为成蝇。通过对驯鹿狂蝇生活史的观察,表明在大兴安岭地区,驯鹿狂蝇三期幼虫在50%~70%的湿度、21.5℃的平均温度及21.5℃下的451.5~666.5℃总积温下,经21-31 d羽化为成蝇,羽化率为59.6%。成蝇出现于6-9月份,在7~8月份达高峰期。驯鹿狂蝇1年发生一个世代,在驯鹿体内的寄生生活长达9-10个月;雌性成蝇每次产胎蚴30-80条,一生共产800-1000条;雌蝇寿命比雄蝇长,约为1-3周。  相似文献   

3.
牛皮蝇蛆病是由狂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 (Hypo 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及中华皮蝇 (H .sinense)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类慢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本病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其中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 5个省 (区 )尤为严重。皮蝇蛆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在动物体内移行造成的组织损害 ,使幼畜发育受阻 ,成年牛消瘦 ,产奶量下降 ,皮革的质量降低 ,其中以对制革业造成的损失最大。多年来 ,我国对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如采用倍硫磷、阿维菌素注射或浇泼等 ,取得了显著…  相似文献   

4.
骆驼的伤口蛆病是寄生蝇类的绿蝇、污蝇、麻绳等幼虫寄生于骆驼阴道及其它天然孔和体表伤口所引起的一种特殊蝇蛆病。 1989~1991年对阿拉善盟骆驼蝇蛆病进行了调查,发病率为14.68%(349/2377),感染强度为4~241条(平均102条),病驼死亡率为1.43%(34/2377);阴道蝇蛆病驼占伤口蛆病驼的94.84%(331/349)。该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相当严重的。  相似文献   

5.
西藏当雄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的分子分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西藏当雄县感染皮蝇蛆牦牛的背部皮下收集到三期幼虫113个,首先进行了形态学鉴定,之后提取DNA,用特异性引物扩增COⅠ基因,并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西藏当雄县感染牦牛的皮蝇蛆为牛皮蝇蛆和中华皮蝇蛆。前者(85条)占样本总数(113)的75.22%,为西藏当雄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的优势虫种;COⅠ基因序列显示牛皮蝇和中华皮蝇的种间差异为10.8%~11.3%,同源性为88.7%~89.2%;牛皮蝇的株间差异为0.1%~0.6%,同源性为99.4%~99.9%,中华皮蝇的株间差异为0.1%~0.4%,同源性为99.6%~99.9%。说明COⅠ基因是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种类分子分类鉴定的可靠靶基因。  相似文献   

6.
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是寄生于家犬等肉食兽小肠内的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的幼虫,主要寄生在猪及反刍动物的腹腔脏器上。作者在1985年11月份协助龙泉驿区进行畜禽寄生蠕虫调查时,在2只成年母鸡体内发现有细颈囊尾蚴寄生。  相似文献   

7.
1995年4月至1996年12月,对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3个旗15个苏木(乡)13个驼群的869峰双峰驼进行了驼喉蝇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是双翅目、狂蝇科、狂蝇属的驼喉蝇(Cephalopinatitilator)的各期幼虫。其成蝇一般出现于6月初,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消失。该蝇幼虫的感染率为96.20%,平均感染强度为16.7条,最高的达36条。幼虫主要寄生于驼骆的鼻腔、鼻甲及咽喉等部位,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驼喉蝇蛆病的流行除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地区的经济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兽医科技杂志》1983年第8期刊登的《新疆细毛羊寄生纹皮蝇幼虫病一例》一文中,对所描述的虫体认为是二期幼虫,我有不同的看法。按照该文的描述应是第三期幼虫,而不是第二期幼虫。因为虫体长达22毫米,而且已将皮肤顶破成圆孔,圆孔的直径为0.4毫米。虫体末节顶端已经呈近似肾形的暗褐色气门板。虫体前缘的小刺较粗大,基部宽大而呈圆锥形,刺色棕褐色。根据我国学者徐(山乃)南的描述:纹皮蝇二期幼虫的后气门是呈橙色或黄褐色的小气门组成,这些彼此靠着的圆形小气门数目较少,仅12~30个,不围绕钮孔排列。也就是说后气门没有形成近似肾形,而只有三期幼虫,有很多小气门围绕钮孔排列成肾形的气门板。苏联学者也有同样的描述:二期幼虫的后气门由彼此孤立的椭圆形小孔组成,这些孔的边缘是淡黄色或黄棕色,小孔的数目20~30个。三期幼虫的节前缘刺是圆锥形的,刺很宽大,顶端呈棕褐色。气门板近似肾形,较平。关于三期幼虫这样的描述还见于我国学者申允中的《纹皮蝇的形态研究》一文。又根据苏联另一学者的描述:纹皮蝇雌虫产卵两个半月以后,食道和咽喉出现的是第一期幼虫,出现于背部皮下的是第三期幼虫。  相似文献   

9.
锯齿舌形虫(Linguatld serrata Frohlich,1789)或称犬舌形虫,同物异名叶状舌形虫(L.rhinaria)。成虫寄生于狗和其他犬科动物的鼻腔或前额窦内,幼虫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常见于食草家畜的内脏器官,成虫和幼虫均可寄生于人体,在我国Faust,E.C.(1927)报告自北京一只家兔的肺内检出若虫为首次最早记录,著者在研究贵州家畜的寄生虫工作中,曾自牛羊的淋巴组织内检获若虫,并对其虫体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赤峰地区阿鲁科尔沁旗和巴林右旗牛体寄生的皮蝇属皮蝇主要为牛皮蝇(Hypoderma 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2种,其寄生数量以纹皮蝇占绝对优势.调查的荷兰牛和蒙古牛寄生的牛皮蝇蛆其寄生强度为3~139只,平均为31只.牛皮蝇Ⅲ龄幼虫在3月中旬落地率为6.9%,3月下旬为72.6%,4月上旬为84.7%,4月中旬为92.0%,5月上旬为95.8%.牛皮蝇Ⅱ龄幼虫在7~12月份牛体内检出数分别为9、27、55、75、134和173只.Ⅲ龄幼虫在4~6月分别检出数为21、47和6只.经对牛皮蝇Ⅲ龄幼虫人工孵化,化蛹期为1~3 d,化为成蝇为36~45 d,成蝇可存活3~6 d.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部牦牛,采用斯氏法和水浴法分别检查胃肠内容物和粘膜、肠系膜淋巴结、纵膈淋巴结及肺脏气管内的胃肠道线虫和寄生阶段幼虫。同步观察结果:库柏线虫、食道口线虫、毛圆线虫、细颈线虫、仰口线虫、夏柏特线虫和毛首线虫等7属的成虫,2~6月先后出现1次明显的春季高潮。除食道口线虫外,8~12月又先后出现1次秋季高潮。而奥斯特他线虫和毛细线虫两属,春季高潮不明显,秋季高潮明显。上述9属线虫的寄生阶段幼虫,除毛细线虫未能检出外,其余8属先后于8月到翌年3月份出现高潮。总的律规是,8~12月寄生阶段幼虫陆续升高,并先后达到高峰,1~6月随着幼虫荷量的先后下降,成虫荷量先后升高,并形成春季高潮。冷季寄生阶段幼虫在牦牛体内居优势,暖季成虫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一)皮蝇蛆病的危害 幼虫寄生期引起患牛局部组织机械性损伤及其分泌毒素的作用。幼虫在牛体内长期(9~11个月)寄生期间,由于幼虫的生长发育、移行,造成局部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和引起炎症;同时,幼虫还分泌毒素(此毒素能阻止血液凝固,溶解蛋白质),从而引起患畜的贫血、消瘦、衰弱,致使奶牛泌乳量下降,仔畜成活率降低,幼畜发育不良,役牛使役能力降低, 严重地影响皮的质量,此外,牛群为防避皮蝇产卵而“跑蜂”造成伤亡,更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3.
临床检查了牦牛和黄牛体内寄生的牛皮蝇蛆 ,其寄生率分别为 84.2 5 %和 70 .2 8% ,寄生强度分别为 18.3 2个和 2 .17个 ;剖杀检查牦牛 114头 ,寄生率为 10 0 % ,寄生强度为 71.66个。经鉴定 ,牛皮蝇的种类有牛皮蝇 (Hypo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 )和中华皮蝇 (H .sinense) 3种。弄清了牛皮蝇各期幼虫在牛体内的寄生季节、寄生部位、移行动态、三期幼虫寄生方位、入土化蛹羽化规律、成蝇活动规律等。药物防治试验证明 ,Ivomec注射液和国产的阿福丁片均是杀灭牛皮蝇蛆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对牛皮蝇幼虫病的防制其经济意义是很大的。我国地处北温带地区,一般在12月至次年3月间,沿结缔组织、神经鞘膜外移行至脊管内的牛皮蝇幼虫,开始陆续向牛的背、腰、荐部皮下移串。用药物杀灭幼虫要抓住这个时机。 防制方法 用小剂量乐果进行肌肉注射,对牛背部皮下第二、第三期幼虫杀灭效力达98~100%。此法用药量小、安全、简便,适合在大牛群中应用。具体治法:取精制乐果500克(含纯95~99%的精制品,不能使用农业应用的粗制品)放入普通酒精600毫升中,在大玻璃瓶或大塘瓷杯中,稍加热使其完全溶解。然后用纱布过滤到事先清洗好并用酒精刷过的带胶塞玻璃瓶中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   

15.
螺旋蝇蛆病     
螺旋蝇蛆病(Screwworm,也称为Gusa-nos,Wosca Verde,Blowfly)是由专性寄生虫嗜人锥蝇(Cochliomyia hominovorax)的幼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本病的特征是幼虫(蛆)深深地钻入温血动物宿主的开放性伤口采食,使得伤口发出十分难闻的气味,并流出带臭味的渗出物,幼虫离开伤口后常继发感染,甚至造成感染动物死亡。本病最早发生在1852年,但直到1936年才弄清其病原。本病于1933前传入美国,其原因是从外地引进家畜。从1957年开始,美国和墨西哥共同实验了扑灭此病的计划,主要是使用长效消毒杀虫剂及不育雄虫技术,到1983年才使美国成为无螺旋蝇蛆病的国家,墨西哥除北部及中部有散发病例外,其他地区已无发生。本病为一种地方性疾病,在中美及其沿海、南美发病率较高。1989年以后,本病突  相似文献   

16.
猪三色伊蝇蛆病在我县发现已有八年历史。1973年首先发现于我县的麾村公社,以后又在砖桥、高汉、吴桥、果园场、锦西、邵伯等公社陆续发现,流行范围逐步扩大,危害越来越重。1978年我们从猪体及其卧地松土内捉了部份幼虫(蝇蛆)和蛹,送江苏农学院培养,羽化出的成虫(蝇)经上海昆虫研究所鉴定为三色伊蝇。其幼虫所致疾病为三色伊蝇蛆病。现将几年来的有关调查研究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猪囊虫病     
猪囊虫病是由于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或猪囊虫)寄生在猪或人体的各部肌肉(横纹肌、心肌、隔肌和舌肌)组织内,有时还可寄生在脑子里,所引起的疾病。野猪、狗、猫等动物也能感染猪囊虫。所以猪囊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动物病。猪带绦虫病是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引起的疾病。人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的终末宿主,同时又是它的中间宿主。猪带绦虫病患者是猪囊虫病的传染源。由于猪带绦虫病和猪囊虫病在人畜中间循环感  相似文献   

18.
猪蛔虫(Ascaris suum)是一种土源性大型寄生虫,分布很广。猪蛔虫的正常宿主为猪,成虫寄生于猪小肠,幼虫则感染多种动物及人,引起肝、肺、肾组织损伤,但在异宿主体内很少见到成  相似文献   

19.
季节动态的研究是胃肠道线虫合理防治的基础。自从本世纪三十年代Zawadowsky,Taylor等发现美洲驼和羊胃肠道线虫虫卵排出的季节动态以来,世界各地对牛胃肠道线虫的季节动态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胃肠道线虫成虫寄生或虫卵排出的这种季节动态与牧草上感染性幼虫的季节动态有很大关系。在温带地区,春末和夏初牧草上牛胃肠道线虫的感染性幼虫量很低,从7月末开始,牧草上幼虫量迅速上升,到冬末春初达到最高峰,翌年3、4月份开始,牧草上感染性幼虫量急剧下降(Michel等,1970)。牧草上感染性幼虫量的这种  相似文献   

20.
1999-2000年3-9月份从甘肃省永靖县的绵羊、山羊体表采集蜱842只(雄虫453只,雌虫389只),经鉴定为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该种蜱对山羊的侵害大于绵羊,一般寄生于羊后肢内侧、肛门周围和母羊外生殖器周围等无毛或毛稀少、毛很短的部位.经实验室人工饲养,证明该种蜱为二宿主蜱,饱血雌虫产卵前的生殖滞育期平均39.5 d,产卵期平均22.5 d,卵孵化平均27 d,幼虫从开始吸血到变为饱血若虫19.5 d,饱血若虫蜕皮约37 d;成虫活动季节为3-10月份,5-6月份为高峰期,羊在高峰期的感染率达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