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1949年国民党退逃台湾,为加强对台湾的控制,巩固政权,蒋介石改造并强化了"党国体制",建立了二重侍从主义机制。侍从主义机制为国民党统合民众、控制社会提供了便利,在"党国体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威权体制逐渐瓦解,台湾开始了民主化进程,但是侍从主义却以新的变异形式得以存留,继续影响着台湾政治。  相似文献   

2.
南方朔台湾作家、诗人、评论家、新闻工作者。《亚洲周刊》主笔《,中国时报》《、明报》专栏作家。1999年入选台湾《天下》杂志评选的"50年来影响台湾的200位人物"台湾民众用选票表达了对民进党"执政"8年的不满,但"马"上就会好起来么?在南方朔看来,国民党或许有长期执政的可能,但想要退回此前的威权体制,绝无可能。台湾地区完成了二次政党轮替。此前,台湾民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民党的党务革新、解除戒严、解除党禁和报禁,以及终止“戡乱时期”,台湾进入重要的政治转型期。突出的标志是一批新党相继建立起来,呈现国民党一党优势下的多党竞争局面。随着政治转型的不断推动,台湾的政党体制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推动政党体制演变的原因非常复杂,社会经济状况、政治思想意识及选举制度都会对政党体制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对台湾来说,省籍与族群矛盾、国民党长期的威权统治和黑金政治以及民主化和本土化等,都是台湾政党体制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原因。展望未来,台湾政党体制似乎出现了政党的集中化、政党的力量对比有利于民进党以及政党的趋同化加剧等几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改造运动”前景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中国民党候选人崩盘式的失败和丧失政权,是国民党改造的起因。国民党改造的最终目标是在四年后重新夺回执政地位。“黑金政治”、“威权体制”、“隐性台独”是国民党沉疴日久的积重;“政治资源”流失、党内派系分裂和政治版图重组使国民党进一步面临失重。国民党改造的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其再出发路程异常艰难。改造绩效取决于未来四年三大选举的结果和国民党对台湾新政治生态的应变。  相似文献   

5.
台湾威权政体的转型是各种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策略互动的结果 ,是执政党领导人在内外部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压力下 ,基于对转型成本的计算作出的“理性”策略选择。其动机 ,在蒋经国时期是为了维持国民党的执政优势 ;在李登辉时期则是为合法化和扩张其个人的权力和权威 ,以及实现其“台独”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台湾威权政体的转型:策略互动、成本计算与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威权政体的转型是各种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策略互动的结果 ,是执政党领导人在内外部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压力下 ,基于对转型成本的计算作出的“理性”策略选择。其动机 ,在蒋经国时期是为了维持国民党的执政优势 ;在李登辉时期则是为了合法化和扩张其个人的权力和权威 ,以及实现其“台独”理念。  相似文献   

7.
彭铭刚  李鹏 《前沿》2010,(4):15-17,31
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内地政策一直是台湾岛内政治焦点之一。在三个时间段(1986-1991,1992-1997,1997-2000)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内地政策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生态的变化下,对国民党威权统治的抗争、岛内两岸交往主导权的争夺和选举竞争策略等三大因素主导着国、民两党内地政策变化以及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媒体、民调和文宣(宣传)都与公共舆论和民意有关。台湾威权统治时期,国民党对媒体和舆论实行高压控制,党外势力和民进党进行了剧烈的抗争,要求媒体开放、公平、公正。但民进党上台之后,不仅没有退出对公营媒体的运作,而且以各种手法控制媒体,意图使“台独”理念成为评判言论的标准,陈水扁还大力塑造个人的“形象工程”,民进党运作民调和文宣手法也使其在选战中继续得利。但其结果是台湾公共舆论的批判力受损,民意也无法让政治真正地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进一步成为“选举机器” 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党国体制”早已被台湾民众所诟病,国民党中央及地方党部的职能进一步弱化。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虽然兼任国民党主席,但并不以国民党中常会为决策机构。加之台湾选举频繁,国民党中央也成为选举的指挥中心,各地方党部也成为地方选举运作枢纽。2011年国民党朝“选举机器”转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台湾革命同盟会团结大陆台湾人抗日力量进行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斗争,同时在大后方开展轰轰烈烈的宣传活动,为唤起祖国民众对台湾回归的关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台湾革命同盟会作为台湾人的民众团体,难免受到当局的监控,在国民党以党领政的党国体制下,其与国民党台湾党部争夺台湾革命运动领导权的过程中处于劣势,但台湾革命同盟会对于光复台湾所作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在台湾政治转型时期,李郝体制运作已届两年。两年中,事关全局的大事接踵而至——“国统纲领”出笼、“临时条款”废除、“动员戡乱”终止、“资深中央民意代表尽数退出舞台”、二届“国大代表”冲上“宪改”台面,国民党高层为“委任直选”还是“公民直选”总统发生严重分歧。在这期间,主导台湾政局的李郝体制的命运,始终是台湾新闻的焦点。台湾政局虽然经历了几次较大的震荡,但李郝体制却有惊无险(至少表面上是)。李  相似文献   

12.
2015年1月17日,台湾新北市长朱立伦以99.61%的得票率当选国民党新任党主席,成为该党史上最年轻的党主席,国民党正式进入"朱立伦时代"。2015年1月17日,台湾新北市长朱立伦以99.61%的得票率当选国民党新任党主席,成为该党史上最年轻的党主席,国民党正式进入"朱立伦时代"。从朱立伦的政治出身、政治历练、政治性格和政治主张看,其成为岛内蓝营新共主的可能性很大,但政治行情需要持续经营和培育,其能否真正挑起"中兴国民党"的大任,仍需持续观察。  相似文献   

13.
论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台湾民主化进程中,"中华民国"在推动民主改革的同时也成为解构的对象,这使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观出现分裂,在消解与捍卫对"中华民国"的认同的斗争中,民进党为首的反对派成功地瓦解了部分台湾人对"中华民国"的认同;国民党逐渐居于下风,"中华民国"成为一团介于"真实"与幻想之间的模糊体.90年代开始,在突破外部环境约束的过程中,两种对立的国家认同观在"中华民国"缩小化的基础上培育了共同点直至最后实现了合流,但仍然没有解决"中华民国"的认同危机.总之,民主化的进行不但没有强化台湾人对"国家"的认同,反而使台湾社会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只有恢复被威权统治损害了的国家统一的价值和声誉,才是消除台湾社会国家认同危机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1988年夏,笔者曾就呈萌芽状态的台湾政党政治现象作了初步考察,现将若干结论抄录如下:“在新旧体制交替蜕变时期,台湾政党政治势必出现一个过渡形态,一党优势、多党并存是台湾政党政治过渡形态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将随着国民党统治体制的变革而缓慢变化,并向多党竞争体制发展。”“台湾的小党林立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多种政治利益团体和社会力量要求政治参与和权力占有的欲望,一方面也反映了政治资源的有限性和分散性,诸多小党很难形成一个  相似文献   

15.
自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宣布要“加速民主宪政建设”以后,台湾的政治体制改革即从所谓“局部性体制内改革”进入“整体性的体制改革”时期。尽管当时国际、两岸关系和岛内政治形势尚有诸多变数,会对后来的进程产生差别很大的影响。但十分明显的是台湾的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是围绕着以改造国民党的旧“法统”为中心。1990年5月李登辉出任“第八届总统”,结束了新旧权力交替的过渡,台湾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步摆脱旧的传统束缚,进入新的阶段。所谓“宪政改革”,就是突出地代表或反映了这一重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国民党当局宣布终止持续40年之久的“动员戡乱时期”。这是台湾政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岛内外政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必将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演变产生重大影响。这一举措正受到岛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笔者在此就“动员戡乱时期”的形成、国民党当局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的原因、影响等谈点粗浅看法。“动员戡乱时期”的形成1946年6月底,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继续推行一党独裁专制统治,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美国为了确保其在华利益,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给国民党政府以大力的支持和援助。我军经过一年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6,(7)
正热点洪秀柱当选国民党主席3月26日,台湾前"立法院副院长"洪秀柱在中国国民党主席补选中以78829票、56.16%得票率顺利当选,也成为国民党史上首位女性党主席。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海外国民党党员在本次选战中,成为"挺柱"的主力。在国民党补选党主席结果出炉后,党中央立即函谢海外各级组织,并吁请在新主席洪秀柱领导下,共同推动改革大业、重拾民众信心。海外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在30多年两岸隔绝期间,多数时间始终秉持中华传统文化,崇尚仁义道德的"王道"之治。当年虽是威权时期,但是台当局所任用的学者、官僚,仍然具有儒家的传统精神,在教育上也能够延续"王道"文化的特质,让学生从小就接受"能而不强,不霸而王"的思想。台湾新儒学代表之一的徐复观认为,"孔孟的真精神追下来,在政治上一定是要求民主"。又说:"今日真正的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7,(9)
<正>4月21日,讲述上世纪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受难者人生故事的纪录片《暗夜行路》在台北举行新片发布记者会。上世纪50年代,在内战与国际冷战的背景下,败退台湾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以"反共"名义,发动了一场白色恐怖大整肃,对当时台湾社会氛围和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台湾地区戒严时期政治事件处理协会接受台湾人权博物馆委托,组织纪录片拍摄小组,耗费一年半时间,采访、记录了陈明忠、冯守娥、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8,(1)
正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日前通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据以成立"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推动开放政治档案、清除威权象征等事项。台湾《中华日报》12月12日发表社论文章指出,"转型正义"的定义,就是坦诚面对、公正处理台湾民主化前,不正义造成的历史伤害,借此消弭仇恨,放下对立,巩固民主。然而,民进党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