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郑群 《同舟共进》2011,(7):19-20
我是1938年加入共产党的,到现在已有70多年党龄了。我们当时的入党动机比较纯正,1938年正是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告诉我们,国家正处在亡国灭种的险境,所以爱国、救国的情结从小就埋下了,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讲,抗战是大潮流。  相似文献   

2.
赵国荣  李潭桂 《黄埔》2014,(1):75-75
正我叫李潭桂,1912年12月1日出生于广东龙川县,少年时入读佗城学校至高中毕业。为了生计,1931年春节过后,到上海一间洋行打工。我到上海的第二年,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将士伤亡很大,军用卡车一车一车将尸体运走,大街上很多伤兵等待包扎,大量青年加入抢救伤兵的行列中,上海民众与各地民众包括外国友人一起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  相似文献   

3.
裴高才 《世纪行》2012,(2):33-36
笔者为撰写《胡秋原全传》采访传主时,台湾知名爱国学者胡秋原曾亲口告诉我:"我在上中学时,就开始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使我自幼受到了新文化运动新思想的洗礼。我们之间直接交往则是17年以后,抗战爆发之时。并在抗战中心武汉与陪都重庆见证了陈独秀最后岁月的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7,(5)
正"八年抗战"被"十四年抗战"所取代,那么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到1937年七七事变终,有哪些关键的抗战环节?据了解,东北的江桥抗战、上海的淞沪会战、河北的长城抗战等都是重要的战役。而且,在东北的抗日武装不只是抗联,还有东北义勇军等组织。"八年抗战"被"十四年抗战"所取代,进入中小学教科书。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在较传统说法多出来的这6年间——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5.
《黄埔》2018,(5)
正2018年5月2日,我们到浙江温州访问了抗战老兵胡景濂。以下就是胡景濂为我们讲述的他的人生经历。我在家中排行老三,1934年在温州读小学,后随母亲到上海,就读于唐湾小学,后进入沪上泉漳中学初中部。其时,大哥胡景瑊也在上海,我受到哥哥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抗日爱国运动。1937年中学毕业后,八一三事件爆发,日军侵占上海。我萌发了投笔从戎、报考军校的念头。我与曹耀煜、杨方石、林贤、徐  相似文献   

6.
温相 《同舟共进》2009,(2):59-62
就在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万里长征,还没有完全确定最终的落脚点时,毛泽东向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区工作部(后改为白军工作部)部长贾拓夫了解陕北的革命情况。毛泽东同意贾拓夫的"红军在陕北立足扎根"的建议,指出:"我们要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前进阵地。"(周维仁《贾拓夫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这一决定让红军找到了得以休养生息的根据地,也就是毛泽东经常提及的"也是陕北救了中央"。与此同时,西北苏区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却异口同声地承认"中央救了陕北"。这种"互救"背后的历史,就是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西北"肃反"。  相似文献   

7.
刘启纶生于1912年,安徽省萧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因遭迫害而远遁,从此与中共组织失去了联系。后就读于上海劳动大学。学校停办之后,到杭州转入浙江警官学校就读。抗战胜利后,他因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毅然抛弃国民党江苏省第二区行政专署视察员的职务,经农工党中央执行委员张云川介绍,于1948年9月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并任农工党南京市党部委员,在农工党组织内负责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策反以及南京和上海地区的情报工作。  相似文献   

8.
杜学文 《前进》2012,(10):51-52
红军东征是中国革命史中十分重要的事件,是决定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生死存亡和战略方向的关键举措,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电视连续剧《红军东征》比较全面地叙述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面临的战略抉择、党中央的高瞻远瞩,以及红军渡河进入山西后纵横驰骋、英勇杀敌、组织发动群众、播撒革命火种、推动全民抗战的史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段光辉的革命历史.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汇合,结束了一年之久的战略转移.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亡时刻.  相似文献   

9.
《春秋》1995,(5)
我于一九四一年一月生于新加坡,在海外颠沛流离中度过了童年。我的父亲汪金丁是三十年代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组织部工作,上海沦陷前夕和我母亲绕道去新加坡。一九四○年以后,胡愈之、王任叔(巴人)等一批文化人也先后从国内到新加坡工  相似文献   

10.
娄山关随想     
2004年7月底,利用在贵阳参加会议的机会,我游览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战斗旧址娄山关。 站在娄山关上北望,山势奇拔陡峭,异常险峻,确实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确实属于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1935年2月底红军对娄山关进行长途奔袭,经过异常激烈的战斗,付出了包括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在内的许多红军将士的生命,终于抢在来自遵义的援军之前,攻下了娄山关。  相似文献   

11.
放下牛鞭当红军 我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县一个贫农家庭,从小就给地主放牛。1930年,我的家乡来了红军,那时我只知道红军是好人,是穷人的队伍,不打人骂人,不抓丁拉夫,说话和气,纪律严明,是专门和地主老财作对的。什么共产主义、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我听了都非常新鲜。不久,乡里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我也加入了少先队并任队长,和大人们一道,把地主的土  相似文献   

12.
长征不仅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长征的胜利直接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没有长征的胜利,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就不可能形成。长征的胜利对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有着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党和红军摆脱危机局面,是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前提和首要条件;长征途中,“北上抗日”方针的明确提出,使党和红军由长征初期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奔赴抗日前线的伟大进军;广泛的抗日宣传,为全民族团结抗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长征的胜利,开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九三和我     
九三和我钱钟韩九三学社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些进步的学者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当时,我在贵州遵义浙江大学任教,虽然与涂长望、王淦昌教授等有些交往,但没有听说过九三学社。抗战结束后,我来到中央大学。中大地处反动统治的心脏地区。中大的九三社员主...  相似文献   

14.
一家"两制"共进步潘汝早在1965年我爱人就是中共党员了、而我在1988年才回了我加入九三的梦。自那以后,我的朋友、同事和同学都称我家是"一家两制"。我们俩虽然党派不同,但是为社会主义祖国作出贡献的心是一致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相似文献   

15.
九三精神葆青春黄义和五十年前,我在重庆读书,对当时的九三老前辈许德衍、茅以升等人就十分敬佩,"民主与科学"的宗旨是我所追求的理想。抗战胜利,九三学社正式成立,学社成员都是德高望重的科技界精英,我非常敬重仰慕。但对九三学社组织,深感自己才疏学浅,可望而...  相似文献   

16.
郭秀翔 《前进》2013,(12):27-29
毛泽东同志一生曾两次踏上三晋大地。第一次是1936年2月,毛泽东亲率红军东征,进入山西,为抗战爆发后山西抗战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精心部署了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山区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具体部署和指挥了解放山西的一系列战役。1948年3月,他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第二次进入山西,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年红军发展到十万人。五月下旬,党中央在上海召开苏区代表会议。六月初,又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研究红军的编制问题,计划将活动在赣南和闽西、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分别编为红军第一、二三、四共四个军团,然后再扩编为四个方面军。当时彭德怀同志任红军第三军团军团长。  相似文献   

18.
李迅 《黄埔》2009,(3):22-23
1929年12月,吴琼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市的一个满族家庭。早年曾在伪满洲国的日制小学、中学,日伪高等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学习。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东北战事紧迫,吴琼逃难到了北平,后又辗转来到成都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二十三期辎重兵科。不久,大西南解放了,吴琼随校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在西南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10月,他转业到上海军工系统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东战场拾零     
《黄埔》2016,(3)
正脱掉长衫,同赴战地。一面唤起民众,一面教育自己。我们愿在枪林弹雨中,把身体炼成铁,把意志炼成钢,把大家炼成分不开的集体。以热诚励士气,以鲜血染征衣。这是钱亦石作词、孙慎作曲的《战地服务队队歌》。每当我想起这支歌、唱起这支歌,就会想起抗战初期我和同志们一起奔赴抗日前线的情景,想起那炮火纷飞的战地生活。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9月13日,我随"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离开上海到太湖南岸地区作宣  相似文献   

20.
《黄埔》2017,(1)
正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大力宣扬"抗战精神"。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宣传"长征精神"。今天,我们聚在一起研讨"黄埔精神"。那么,黄埔精神与上述精神,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讲到黄埔精神,我认为有必要首先界定一个概念。如同前些年,我们宣传过的"北京精神""天津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黄埔精神"有什么特色?它跟以上的"抗战精神""长征精神"有没有什么关联?我想是需要认真地研究一下,甚至搞个专题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