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同时,她又以自已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从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绚丽多彩的苗族文化艺苑里,除了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学及正在崛起的书面文学之外,还有悠扬悦耳的民间音乐、矫健有力的民间舞蹈,别具一格的民间建筑,疗效显著的民间医药,技艺高超的民间武术,饮誉中外的民间工艺,等等。可谓琳琅满目,令人赞不绝口。 在苗族民间舞蹈领域中,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古瓢舞、花鼓舞、板凳舞、踩鼓舞、刀舞等舞蹈类型。每种舞蹈类型又因其内容的不同而分为各种不同的舞蹈形式和舞蹈动作。  相似文献   

2.
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祛除疾患、保障生民健康的重要技术,深具苗族文化特色,大多是通过口传身授方式传承,是一项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苗族医药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必须深刻认识苗族医药既是文化又是科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和湖北等省。人口约四百余万。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苗语。苗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大约三千年以前,苗族先民就活动在长江中游的“荆楚”一带,并且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为创造祖国的光辉历史,作出了重要贡  相似文献   

4.
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苗族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在苗族民间故事里生动地体现了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精神面貌。它不仅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明珠,而且也是挖掘苗族人民伦理道德思想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浅析黔东南苗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体育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苗族传统体育萌生衍传于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苗族人民的社会需求,不断地显示出它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方式。认真调查研究苗族体育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对于促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苗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她与各兄弟民族一道为发展祖国的蚕桑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追溯其历史,探索今后的发展,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发展蚕桑生产,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镇宁苗族装束与历史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束,是一个民族外部形象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缓慢且不平衡。因此,各地苗族的装束及其审美理想亦表现出相对的差异性。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人民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服饰花纹图案。从审美的角度看,这些花纹图案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感和审美理想;从艺术的角度看,疑聚着苗族人民艺术智慧结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记录了苗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笔者近年来对镇宁苗族的装束及其花纹图案进行了调查,不惮浅陋,略呈己见,以作抛砖引玉,敬乞专家学者指教。  相似文献   

8.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民间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重要的组成部份,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民间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各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为各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贵州各少数民族,利用得天独后的药物资源同疾病作斗争,经过数千年的防病治病,形成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的医药经验,少数民族民间医生世代相传,以口传身教、师授等方式,造就了一支散居民间的民族医药队伍,他们走乡串寨服务上门,看病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随到随看,方便群众就医,有其独特的治疗手法和用药方法,如放血疗法,罐拨疗法,儿科推拿法,治“泥鳅症”“括疗”等,其用药就地取材,自采自用,多数看病不计报酬,即  相似文献   

9.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婚姻状况如何,对民族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苗族分布广,各地情况略有差异。本文仅对镇宁自治县各支系苗族的传统婚俗与人口素质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婚姻与人口素质现状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苗族计有26,542人,占全县人口的9.73%。据调查了解,苗族非本地土著民族,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迫使苗族人民为寻找安居乐业之地  相似文献   

10.
论湘西苗族医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苗族医药与苗 族生活的关系 苗族医药历史悠久,内容广泛,经验丰富,形式特殊,生动地反映苗族生活史、斗争史。它包括了苗医的辨证法则、辨病立症及防疫卫生的观点;包括了苗药的临床立方、加工炮制和各种苗乡气息的医疗法。这些富有民族医学  相似文献   

11.
正各少数民族医药(以下简称"民族医药")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有着独特的疗效。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与西医药互为补充,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民族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五百多万,居住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其中以贵州为最多,故贵州高原素有“苗岭”之称。苗族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三苗”和“蚩尤”的记载,有人认为他们就是苗族祖先。苗族人民至今还流传着“从黄河迁来”的传说,现在也有“跋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任何一种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迷信崇拜。苗族人民也有自己的迷信崇拜。苗族人民的迷信崇拜与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居住的环境,生活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在苗族人民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它也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可是,由于长期受到历代反动统治者的迫害和驱赶、镇压和屠杀,迫使它颠沛流离,到处  相似文献   

14.
苗文作为苗族语言的载体进入苗乡的文化思想艺术领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功能,赢得了苗族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并初步形成了小区域学用苗文的气候。实践告诉我们,苗文是一套科学的文字,是苗族人民抒情话意的理想工具,能准确地记录本民族语言,挖掘、搜集整理苗族传统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开发苗族学生智力,扫除语言障碍,发展民族教育的有力武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苗文能否加速民族经济的发展,作用于苗区脱贫致富?我们经过近两年来的实验认识到用苗文进行科普教育是发展民族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苗族始祖神话与图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始祖神话是苗族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远古时代产生以来,一直在苗族人民的口头中流传,它同宗教、习俗融为一体,影响着该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了解苗族神话、宗教、族源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昌文,副研究员。1938年10月4日出生在今福泉市冬青树的个苗族家怎196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五年制),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贵计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主任、《资计1民族研究编委。系贵州省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会理事。入编忡国民族民间医生名利(一)和《苗族人物》。主要从事苗族文化、医药民族学研究。主编佛采苗族,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苗族篇》(国家八五重点课题)、情州省志·民族志》苗族篇、满族篇、羌族篇。是冲国民族文化大观…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各个时期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废除几千年来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开辟了我国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我们党历来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一贯坚持平等政策,并于五十年代给苗族、侗族人民创制了苗文、侗文,实现了苗族、侗族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他们把获得语言平等权利当成政治上翻身的重要标志之  相似文献   

18.
正自古以来,"三月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称"爱情节"。这是黎、苗族人民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歌颂爱情的传统佳节。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黎、苗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海南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将"三月三"活动作为全省重要的活动之一,每年由全省六个市县民族自治县和三个享受民族待遇的市县轮流设立主会场,其他市县设立分会场。通  相似文献   

19.
苗族服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独特的迁徙史、生活环境和观念意识,造就了苗族服饰的独特款式、图案和色彩运用,使之成为现实存续而包孕丰富信息的"无字史书"。从民族文化发生学、民族文化背景学、民族文化心理学、民族文化伦理学、民族文化美学角度来解读苗族服饰,能够获得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深入而全面理解,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提供坚实的知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仁怀苗族花灯是贵州花灯的一支,它是一种包括歌舞、戏剧、说话等的综合性表演形式,是深受当地苗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演出时间通常为阴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每逢春节,灯手们身着民族盛装,在苗族村寨人民的庭院、堂屋中演出,挨门挨户地向本族人民祝贺新春。 仁怀苗族花灯据说是清康熙初年仿汉族花灯创造的。当时,苗族农民起义军占领今仁怀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