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6篇
  2019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清雍正七年(1729)置威远营,十年(1732)置归化厅,署归化理苗府。紫云先名为“归化”,后来更名为“紫云”。其更名的原因缘于城郊的紫云洞。据《安顺府志》记载:“紫云洞在城西,洞极幽邃,常有紫气腾于其上;中建佛寺,颇有烟云飘缈之概。”故有“洞绕紫云”之说。又据《紫云社会调查》记载:“始则苗胞多夷胞少,故称归化理苗府。后因江汉同胞寓籍日众,名实不符,乃于光绪末年改称归化理民府。至民国三年,行政系统定为三级制,故改为县。又因“归化”二字含义欠雅,且与福建、绥远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员在新世纪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对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赶秋”是湖南吉首、沪溪及贵州松桃一带苗族人民的大型喜庆节日活动。每年的“立秋”这天,当地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着节日盛装,男女老幼结伴而行,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传统的秋场有吉首县的矮寨场、沪溪县的潭溪和梁家潭、凤凰县的勾良山等地。 “赶秋”这天,秋场上人群摩肩接踵,四周山坡,人头晃动,苗族人民个个衣着节日盛装,放眼望去如花团锦簇,非常热闹。人们把秋板和绳索固定在一个状如大水车的优质木架上,苗  相似文献   
4.
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湖南等地。苗族是一个喜欢歌舞、勤劳智慧的民族。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了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其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故事、童话、寓言等等。苗族人民常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编成诗歌,一般是五言体或七言体,篇幅有长有短。民间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苗族民间文学绚丽多姿,是苗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深为劳动人民所喜爱,并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及其审美价值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人民过去没有统一的称谓。解放前曾被称为“夷族”、“土家”等。1953年,在我省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布依族代表提出:“仲家”、“夷族”、“水户”等是解放前统治阶级歧视布依族人民的称呼,要求人民政府通过一定的合法程序统一改用能代表本民族意愿的固有的民族名称。布依族代表们的这个要求,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协商解决布依族的统一称谓问题,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8月24日邀请全省的布依族代表在省民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凡是用本民族的语言称自己的民族为“布依”(译音)  相似文献   
6.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亦称黔东省政府)旧址,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南约四十公里处的谯家区白石乡土地湾,清同治八年(1869年),为田太俞所建的木质结构平房。正房两边立有厢房,形似撮箕,前有朝门。正房前壁的木雕花窗,刻有花草禽兽,栩栩如生。正房和厢房屋顶用青瓦覆盖,脊上为青瓦堆砌,屋脊正中砌一大“喜”字,字两边有立塑的飞鸽。屋后群山环抱,庭前碧溪穿流。 1934年7月,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沿河铅厂乡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建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设在离张家祠堂三里远的白石乡土地湾。贺龙、关向应等同志当时就住在这里。从此,红三军结束了两年无根据地作战的局面,并为以后红二、六军团在木黄会师后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0年,国家文物管理局拨专款对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进行维修整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贵州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指出了“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贵州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的特点及其对今后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的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仁怀苗族花灯是贵州花灯的一支,它是一种包括歌舞、戏剧、说话等的综合性表演形式,是深受当地苗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演出时间通常为阴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每逢春节,灯手们身着民族盛装,在苗族村寨人民的庭院、堂屋中演出,挨门挨户地向本族人民祝贺新春。 仁怀苗族花灯据说是清康熙初年仿汉族花灯创造的。当时,苗族农民起义军占领今仁怀县  相似文献   
9.
“六山六水”调查,即贵州少数民族社会调查。“六山六水”包括乌蒙山、云雾山、雷公山、月亮山,大小麻山、武陵山、乌江、都柳江、清水江、南盘江,(氵舞)阳河,“六山六水”区域面积广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民族研究工作者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一个带学术性的地理概念。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4.69%,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六山六水”区域中。作为经济文化都较落后的省份,要摆脱贫困,改变全省落后的经济状况,走上小康之路。首先就得充分认识贵州省情。认识贵州省情,就得先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解。因此,对“六山六水”区域进行综合调查,掌握翔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可行性报告,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对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经济,使民族地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贵州民族地区现存的落后状况和当前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工作任务,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发展第三产业,促进贵州民族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