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阶级和贫富分化问题是近年来台湾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代际和代内流动的分析以及对不同时间段社会流动的比较分析,发现台湾的代际流动性整体上较高,并没有形成明显的阶级边界,而代内流动在整体上呈封闭趋势,特别是向上流动的阻力越来越大,阶级的边界正在形成。台湾的阶级关系处于一种"半结构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社会变迁与职业代际流动差异:社会分层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晚莲 《求索》2010,(6):62-64
职业代际流动不仅会因社会成员的地位不同而产生分化,社会变迁也会对职业代际流动的结构差异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考察社会变迁中)差异性的职业代际流动,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社会分化在职业代际流动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教育代际流动可以映射社会长期流动模式和开放程度,合理的教育代际流动能够有效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推进社会公平。本文基于2021年对全国出生于1976-2000年已完成学业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1682份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教育代际流动对代际收入流动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我国教育代际流动性明显增强,两性差异日渐消弭;低教育水平家庭的女性实现教育高阶向上流动的比例增加,男性教育代际的顶部传递优势依然显著;父代收入仍对代际收入流动起关键作用,女性的代际收入关联度高于男性;教育代际向上流动能有效阻断父代的代内收入差距向个体传递,教育代际向下流动则会加剧代际收入传递固化,且这一影响更多作用于女性。  相似文献   

4.
王光文 《前沿》2002,3(11):127-129
本文通过对生态伦理、代际伦理、代内公平的阐释及分析 ,说明了生态伦理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代际公平从生态伦理中独立出来的必要性 ,提出了代际伦理的构建问题 ,强调了代内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揭示了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代内公平观念的缺失 ,最后指明了生态伦理、代际伦理与代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缺一不可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会阶层与个体健康联系密切,然而关于社会阶层流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以职业阶层为研究切入点,在回顾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实证检验职业代际流动的健康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在控制人口与社会经济特征后,有序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职业代际向上流动对子代身心健康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向下流动并未显著影响子代身心健康。利用PSM控制职业代际流动的健康自选择效应后,职业代际向上流动的积极影响仍然显著。通过KHB法进行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职业代际向上流动影响子代身心健康的路径存在差异,工作性质和生活幸福感分别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维度的首要影响路径,资源分配机制则是影响子代身心健康的主导机制。社会流动是社会文明开放的重要表征,也将为健康中国建设与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代沟的性质界定与中国家庭的场域特点进行联结,以探索研究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新视角.对代沟的界定,即把不同代间的"差异、隔阂和冲突"这一类表征代际距离的词汇统称为"代沟","代差"反映了变迁社会中不同代间的差别,具有客观性、协调性和动力性的特点.代差的特点十分契合中国家庭中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承担不同的社会和家庭角色的两代人之间相互依存、密切合作的关系.本文认为,代差视角是一个从正面的、代际协调的角度进行家庭关系研究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社会阶层的代际绝对流动率不高,两代人的社会阶层流动总体是积极、合理的。代际流动的阶层固化主要表现在中、下层,尤其是子代下层中超过83%来自于父代下层,表明"贫二代"的真实存在。解决之道在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打破和体制区隔,将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给全体国民,使社会中的阶层迅速壮大,社会向上流动渠道更公平、通畅。  相似文献   

8.
刘林平  沈宫阁 《人民论坛》2014,(1):18-19,256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社会阶层的代际绝对流动率不高,两代人的社会阶层流动总体是积极、合理的。代际流动的阶层固化主要表现在中、下层,尤其是子代下层中超过83%来自于父代下层,表明“贫二代”的真实存在。解决之道在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打破和体制区隔,将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给全体国民,使社会中的阶层迅速壮大,社会向上流动渠道更公平、通畅。  相似文献   

9.
应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本文聚焦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妇女的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表现,并比较流动妇女中不同人群的价值观异同,比较流动妇女与流动男性之间、与城镇妇女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流动妇女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能力认知和较强的独立性。不过,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组的流动妇女在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认知方面有差异,"80后"流动妇女在很多方面与同龄城市妇女几乎没有差别。相对流动男性而言,流动妇女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更为敏感,在这方面与城市妇女相似;但在有关家庭内两性责任和性别分工方面,流动妇女中则存在较大分歧,并与城市妇女有差距。研究结果启示,在推动男女平等价值观时,不可忽视流动妇女的内部差异,更要致力于改变家庭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  相似文献   

10.
代际关系是表征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关系。我国传统的代际关系是基于孝道伦理和接力型代际交换的关系状态,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代际关系呈现出新的走向,代际关系中的资源流转模式出现了嬗变,代际互动中代际依赖程度在下降,代沟现象凸现,人际关系呈现碎片化,社会新生群体的文化反哺能力不断增强。当前要深入分析衡量代际关系和谐的标准,积极探索优化代际互动和扭转代际倾斜、实现代际跨越的有效对策,从而谋求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11.
"屌丝"作为青年网络群体性话语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屌丝的逆袭即是自称弱者的青年群体部分成员,为了满足内心诉求,成功获得高帅富资源的行为。研究表明,屌丝逆袭的原因在于其同高帅富群体差异性基础上的代际流动非公平与代内机会非公平。逆袭的实现条件包括:提升个体人力资源、建立沟通平台、增强社会示范效应、完善公平制度与法律。  相似文献   

12.
英格尔哈特提出的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是当代政治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二战"前后出生的两代人显现的价值观差异,既有的公民文化理论与国民性理论失去解释力。基于此,英格尔哈特开创了一个新的政治文化研究主题——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研究,引导政治文化研究由衰落走向复兴。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以现代化进程与后现代化进程为基础,以匮乏假设与社会化假设为中介,以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建立起经济增长、个人需求层次变化、代际价值观转变之间的逻辑关联。作为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新理论,较之既有的政治文化理论,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上对当代政治文化理论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啃老"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个全球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现代社会抚养子女时"社会性断乳"延后,本质上是现代性的产物。近年来欧美遭遇的主要是危机型啃老,即两代人分摊经济不景气的负担;而中国遭遇的主要是发展型啃老,表现为两代人分摊高昂的城市化成本。基于中国和西方不同的代际伦理和经济发展水平,啃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廖小平  张长明 《求索》2007,(1):134-137
社会转型对社会价值观所带来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价值观出现了代际分化(或“代沟”)。对价值观代际分化的原因,可从社会学、文化论、知识论、评价论和心理学视角等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具体而言:不同的成长环境导致了价值需求的代际差异;社会权利拥有者的话语霸权与无权者的自说自话造成了文化的代际隔阂;教育背景的不同使经验与知识出现了代际矛盾进而导致了价值观的代际冲突:价值观评价的代际互反是价值观代际分化的价值论依据;心理(主要是道德心理)成熟度的不同使道德社会化存在着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青年一代承担赡养的义务正逐渐弱化,老年人对子女的支持日益增多,出现了"啃老"等不平衡的代际交换。正确处理代际间的关系,对协调两代人的心理,形成融洽的家庭生活气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调查2873名青少年到老年被试,考察了孝道代际差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思慕亲情、事亲以礼、奉养双亲、祀之以礼、敬爱双亲等的认同度达90%以上,而顺从双亲、继承志业、随侍在侧、为亲留后等的认同度仅为25.4%~40.6%。孝道观念具有一定城乡和性别差异,如农村被试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显著高于城市,以及男性的权威性孝道显著高于女性。绝大多数孝道观念都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权威性孝道的发展轨迹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而互惠性孝道则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成年早期是互惠性孝道的最高点和权威性孝道的最低点。在不同代际群体里,教育程度、经济收入、职业都是影响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的重要因素,但其影响模式具有较大的代际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招聘职位的性别规定--两性阶层分化的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男女两性职业地位差异是导致两性社会阶层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两性职业地位差异表现在职业进入机会、开始职业生涯的职位、职业升迁、退出职业等职业生涯各个阶段.本文以职业招聘中的性别职位规定为突破口,通过量化分析,揭示招聘单位不同职位的性别规定对男女两性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武月琴 《理论月刊》2006,(4):138-140
本文对称呼“师傅”事件进行个案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收集语料,并根据调查数据从社会文化维度分析称呼“师傅”的使用场合和对象,以及使用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及其所揭示的人际(权势、亲疏等)关系,从而证实称呼语的变迁能透视、反映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嬗变。  相似文献   

19.
教育机会平等与低收入阶层代际延续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森  单莉莉 《湖湘论坛》2010,23(5):109-112
中国居民家庭收入代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传递效应,多数子女依然滞留在与父母相同的收入组群。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代际流动机制,可以改变个人命运。但教育资源在不同阶层之间严重分配不公,低收入阶层的教育机会与高收入阶层差距很大,机会不平等,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下一代仍然收入不高,仍是低收入者。应当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等各方面的作用,促进低收入阶层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减少低收入阶层代际延续。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教师流动进入新常态,流动教师的融入问题日益凸显。高校教师流动的社会融入不仅关系到流动教师的发展前景,还将直接影响高等学校发展的未来和高等教育的和谐稳定。高校教师流动社会融入过程中存在着院校组织的科层官僚制禁锢、院校的政策导向尤其是学术考核评价制约、既有团队的排斥、现实落差的阻碍以及制度设计的抑制等问题。改进策略主要包括:以不同场域的政策调整促进学术体系的和谐;以院校系统中的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和身份认同提高流动教师社会融入的深度和广度;以制度激励满足流动教师的职业尊严,缩小其地位落差;增强流动教师对院校和学科文化价值观的高度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