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对昆明市王家营社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状况的实地调查,从社区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接纳以及流动人口对社区居民的认同两个大的层面,来分析研究"村改居"社区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三峡外迁移民青年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陌生的安置地他们面临着全方位的调适、转变。具体来讲,在社区环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上面调整相对顺当一些,但在生产劳动方式的适应上面还存在一些障碍。由此移民安置工作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移民青年的社区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3.
治安稳定与社会稳定、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与治安行政管理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在城市化过程中,外来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不仅已成为左右治安形势、危害治安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稳定。运用整体性观点分析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与治安稳定和社会稳定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外来流动人口及其管理的规律,“突出一个重点,抓住三个关键,落实五项措施”,加强外来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有利于维护治安稳定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信任结构进行的考察表明,城市新移民的社会信任结构遵循交往圈假设,即最高为典型特殊信任,其次为非典型特殊信任,再次为非典型普遍信任。其中,典型普遍信任最低;城市新移民以朋友代替亲戚、同学或同乡为最信任的对象;从信任感的建立机制来看,亲戚是城市新移民社会信任建立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交往对社会信任建立的负功能大于正功能。这一结果显示,关系的断裂使得城市新移民社会信任的建立过程更加艰难,新移民呈现出交往但不信任的倾向。为提高社会的整体信任程度,外来移民的社会信任特点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生态移民社区兼具农村与城市社区的双重特征,社会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其治理陷入困境。基于社会融入理论,比较不同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特征,生态移民的社会融入可分为经济融入、社区融入和政治融入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研究发现,生态移民社区治理结构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主体责权不明、社会组织发育不全、移民参与不足等治理困境。通过统一行动目标、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与赋权于民等方式,可以完善生态移民社区的治理路径,促进生态移民社区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开展避灾扶贫移民是我国西部山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种有效路径。基于"避灾扶贫"需要的陕南地区大规模移民搬迁活动,尽管打破了原有的村域界限,也形成了新的居住模式,但是这些移民社区在社区建设和服务管理模式等方面亟待改进。文章深入探讨了加快和完善西部山区避灾扶贫移民型农村社区管理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外来流动人口对上海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贡献,但也对社会治安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上海应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好敞开城门与设置门槛的关系,搞好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管理合作,在加强部门管理的同时发挥综合管理优势,使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属地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做到既依法严格管理,又热情服务,努力提高上海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城市社区融合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合、联结、引领与培育社会组织的公益孵化器在促进流动人口社区融合方面应该也可以大有作为。"新厦门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经验表明:公益孵化器整合多方资源,搭建集体平台,扩宽了新厦门人参与互动的渠道,形成了社会组织融合功能的规模化效应;它源于社会需求,更细化和回应社会需求,整体调动了新老市民的参与自主性,促进了社区融合资本的形成,实现了城市社区的互动共治与和谐共融,是推动流动人口城市社区融合的载体创新。  相似文献   

9.
虽然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增大,但他们在城市的社会融入状况没有一致的结论。本文根据流动人口的户口性质和年龄特征将流动人口细分为城城青年、城城壮年、乡城青年和乡城壮年四个不同的亚类型,比较了四种类型流动人口在性别、受教育水平、流动范围、流动原因等方面的特征,并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测算了四类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程度。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住房状况不断改善,流动范围呈现青年倾向于省内流动,壮年倾向于跨省流动;不同维度的融入进程并不同步,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融入水平较高,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融入水平较低;在四类流动人口中,城城壮年流动人口是社会融入最好的,乡城青年流动人口是社会融入最差的;城城流动人口的融入水平高于乡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壮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高于青年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0.
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层加剧,基层矛盾凸显,突发事件不断增多,考验城市社区稳定。面对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与发展任务,社区稳定及其相关研究十分重要。当前城市社区稳定面临着民生问题、社区矛盾、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生产、社区应急管理等问题和挑战,这些社区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方式主要有:加强社区维稳研究,解决基层民生问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强化公共安全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一、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现状南阳市地处豫西南,是豫、鄂、川、陕接界的中心城市之一。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目前已达13万人,其中务工从业的外来劳动力有10万多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87.3%。但是,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给流人地和流出地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了消极的“负面效应”。突出表现在:一是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活动日趋增多,犯罪手段日益升级。据统计,1994年我市共打击处理各类犯罪分子9,645名,其中属于流动人口的犯罪分子3,954名,占总数的40%以上。二是外来人口犯罪流窜作案的特征十分明…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聚居区治安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缘聚型和混居型两种聚居方式,并产生了侵财型违法犯罪高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间差异悬殊的冲突、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活动增多、易形成黑恶势力等治安问题。而城市空间改造、加强社区管理、充分发挥警察的防控作用、及时打击违法犯罪并做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是解决流动人口治安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为社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流动人口犯罪这一社会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控制流动人口的犯罪也就更加必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治安的研究开始由技术治理向社区治理转变,研究者从关注社区治安事实到关注社区治安根本,这一转变的过程中社区本身的空间性特征被逐渐重视起来,社区治安的空间化特征日益显现.自“破窗”理论问世以来,空间主义逐渐成为社区治安的主流阐释,基于中国城市治理转型的具体语境,解读社区治安不同空间类型中治安主体的多元化和动态化;空间主义主张将社区治安的权利回归社区,旨在发掘社区空间中社区的力量.这无疑为我们探索当下中国的社区治安的路径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现状的社会学分析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上海外来流动人口数量的逐年增长,外来流动人口的犯罪形势亦日趋严峻。根据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系统分析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的基本特征、主客观原因、发展趋势以及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科学制定控制对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主力军,青年务工农民的居住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首先提出了作为有效解决城市流动人口过渡性居住的两种主要模式:“集宿区”和“城中村”,结合苏州市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的调查研究,对“集宿区”建设与“城中村”改造两者间关系的解读,探索出一种两者融合的混合社区模式,并从开发模式和管理策略上探讨了这种混合社区模式操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现状的社会学分析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上海外来流动人口数量的逐年增长,外来流动人口的犯罪形势亦日趋严峻。根据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系统分析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的基本特征、主客观原因、发展趋势以及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科学制定控制对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有大量的时间在社区度过,社区理应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社区离退休人员也是社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加强青少年教育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调查访谈中发现,社区老人积极参与社区中各项关心青少年的工作,但还有一定空间。对如何有效利用好社区老人这一群体资源,使他们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缘政治是影响俄、美移民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是他们在制定移民政策时所关注的要素。基于对本国地缘政治利益的维护,俄、美通过各种社会限制措施的实施来限制移民的发展。本文使用了地缘政治的分析方法,立足于俄、美特殊的地缘政治实际,分析了他们所采取的一些社会行为对外来移民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外来老年人口聚居区正悄然形成,并在区位优势、功能设施配置、人口基本构成、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表现。由于老年流动人口在正式支持、医疗资源和养老支持等方面有迫切需求,因此,社会管理主体应秉持积极的社会管理理念,探索显形管理、开放管理、小团体培育和智慧社区等实践方法和手段,满足老年流动人口的正当需要,推进城市社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