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玄言山水诗是指那些借助自然山水的描写 ,寄托诗人玄学感悟的诗歌 ,分为时兴诗和登览诗两类。诗人为寻求“消散”、“寄畅”而进入大自然 ,以“理感”的思维方式观照山川万物 ,从而获得“超游”、“超兴” ,这就是玄言山水诗的发生情感。在中国文学史上 ,这是山水题材第一次大规模进入诗歌创作。玄言山水诗向谢灵运山水诗的转变内在于其自身的发展理路 ;晋宋之际玄学的衰落 ,促成了独立山水诗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张富春 《求索》2014,(6):141-145
支遁精于佛理,又学擅《老》、《庄》,其诗文中高度玄学化的佛菩萨及高僧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在玄风昌炽的东晋,佛教图风易行,玄学化的佛菩萨易为士人接受。支遁所塑造的这些形象尽管亦佛亦玄,召士气十足,但绝非玄学名士。玄学化是方便教化的权宜之计,撩开玄学的面纱,可以窥见其佛高于玄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3.
关于道教全真派传入云南的几个问题郭武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主要为汉族人民信奉。在中国历史上,道教常被民众利用来与封建王权进行斗争,因而时常遭到世俗统治者的打击;然而,这只是道教的一支,亦即通常所谓的“民间道教”或“民众道教”,并不代表中国道教的全...  相似文献   

4.
唐代道教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丧葬礼制。本文对唐代道士染病弥留阶段的关怀礼制、身亡善后阶段的丧葬礼制和服丧制度都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本文还对唐代亡故道士的遗产处置及唐代道教的丧葬礼制的薄葬特点做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针对时弊从儒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批判了玄学对文学作品所造成的损害 ,但事实上在儒、玄、佛三教合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 ,玄学已成为其复杂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有正面涉及玄理的论点 ,但更多的是寓玄理于文论之中 ,特别在其创作言意论方面。“隐秀”论和“意象”论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理论的丰富 ,同时也是对玄学得意忘言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友群  刘运好 《求索》2012,(8):133-135
因山水之象而体悟玄理,使兰亭诗与山水诗在审美属性上既存在差异性,也呈现趋同性。在审美观照上,兰亭诗以玄对山水,山水诗以情对山水;在艺术表现上,兰亭诗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玄理,山水诗注重具体物象而融注情感。但是,兰亭诗与山水诗都是以山水为基本观照对象,玄理体悟与主体情感蕴涵的生命意识基本相同;兰亭诗因象得意,山水诗以景抒情,不仅意与情存在着内在一致性,而且二者也都是建立在对山水审美属性发现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唐代道士史崇玄所撰《一切道经音义》佚于元末以前.从北宋陈景元所录史氏《音义》看,史氏音注并非仅仅注音.史氏反切与《切韵》特别是王仁煦《刊廖补缺切韵》关系密切.史氏形义之注亦有资小学.  相似文献   

8.
道教的特色     
道教的特色我国有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作为宗教.它们有共性,亦即有着共同的本质和社会作用;但在教理教义方面,它们之间却有所差异,亦即各有其特殊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各具特征。弄不清它们的特征,往往会造成笼统不分,在认识上不是胡...  相似文献   

9.
王弼玄学辩证思想探微王宝莲王弼玄学思想集中在他的《老子注》和《周易注》等著作中,内容涉及政治、伦理和哲学等诸多方面,而其中的哲学思想占主要地位。目前学术界虽然对整个玄学研究较多,但就王粥玄学中所蕴含的辩证思想却所涉不多,而传统的观点都认为王弼玄学中对...  相似文献   

10.
邝向雄 《前沿》2014,(11):57-58
谶纬与原始道教产生于相同的时代和大致相同的地域,有相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部分重要道教典籍的早期形态从具有代表性的谶纬典籍演变而来,原始的谶书也是原始道教经典,谶纬的思想和内容成为道教经典传承的重要内容;早期的道士们积极引用、制造、散播谶纬,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为民众树立信仰,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谶纬与道教的具有相同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1963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创作了短篇小说《斯巴达教育》。该作品从大江个人的不幸体验出发,巧妙地表现了日本神道教的排他性与暴力特性。该作品预示了大江文学中后期的重要主题——个体自由与日本国家信仰(或意识形态)之间对抗与冲突的来临。充分理解该作品对日本近代国家宗教——神道教暴力特性的隐喻,有助于深入把握大江文学中后期多部重要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齐云山位于安徽休宁县境内,古称白岳。唐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于天门岩创齐云山道教。其道教基业始于宋朝宝庆于亥间方士天谷子余道元创“佑圣真武祠”。延至明代,道教活动日趋兴盛,道教香火波及华东和东南亚各国,并跻身于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列。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历史文化遗存被忽视了,为凸显其全国道教圣地的地位,充分发掘齐云山的道教文化,为休宁乃至黄山的旅游注入更具魅力的文化内函,首届齐云山与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于2004年11月27日在休宁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休宁县人民政府、安徽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第五条中的“中国宗教教职人员”指哪些人? 中国宗教教职人员是指依法登记的宗教团体或寺观教堂管理组织认定的各宗教中具有某种教职身份的人员,包括佛教的比丘、比丘尼、活佛、喇嘛、长老;道教的道士、道姑;伊斯兰教的阿匐、  相似文献   

14.
潘昱州 《人民论坛》2013,(7):178-180
文章从“玄学是先秦道家思想长期发展的结果”的内在逻辑出发,以《庄子》在玄学思潮中的地位及影响为切入点,论述《庄子》在竹林玄学和郭象玄学中的重要影响及玄学家们对《庄子》的理解与阐发,藉以窥得魏晋玄学援道入儒、以儒统道的思想性质和方向,探寻庄子在魏晋玄学演变中独有的哲学特质。  相似文献   

15.
楚文化和道教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属于地域文化;道教文化则属于宗教文化。两者虽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楚文化对道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特别值得重视。一是形成于楚地的道家学术,给了道教文化以直接的理论支撑;二是《楚辞》给了道教文化以极其深刻的影响;三是楚地的巫术文化,也给了道教文化以重大影响。可以说没有楚文化的特定文化模式,就没有现实中的道教文化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确实,道教自从在东汉创立之后,经过历朝历代的繁衍发展,特别是经过唐、宋、元、明等朝一些皇帝的提倡和尊崇,在中国社会里一度享有极高的地位。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就采取了尽量神化道教圣主、提高道士地位、兴建道教殿观、规定道教节日、张扬道教文化等措施,使道教成为中国社会一道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忽闻仙乐从天下,恍觉身游玉帝墀。”这是明朝都御史汪大绶描写武当山道教音乐的诗句。如今的武当山,或清晨,或黄昏,无论在紫霄宫还是皇经堂,一声悠然钟鸣宣告道人们早(晚)课开始,顿时铃鼓箫钹,经唱袅袅。置身其中,直如飞升仙界。唐朝贞观年间(六二七——六五○)随着道教法事的诞生而伴生了道教音乐。道士中参乐者称乐舞生,主持叫高功。道士们晨钟暮鼓,经书作伴。其中不少经书句由诗词组成,久诵成歌,加之有钟鼓相伴,这样形成了道教音乐的雏形。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音乐日趋完善,曲调由少增多,由简变繁;使用乐器更加广泛,笙、笛、箫、琵琶、木鱼、唢呐、鼓、锣皆入其列,且有乾(男)坤(女)道专用曲词。与民间音乐不同的是,道教音间动静结合,唱演相辅,吹、拉、弹、敲、击打配合,并有许多特定动作和特技,如空中拋锣等。乐词全部  相似文献   

18.
《前进》2021,(4)
正宋德方(1183—1247),字广道,号披云,莱州掖城(今山东莱州)人。宋德方虽非山西籍人,但一生主要活动在山西,在晋地传播全真道教很有影响,他的宗教理论和实践是三晋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坚定师从高道自汉魏至宋元以来,道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受到许多帝王的极力推崇。元代道教分全真道(北派)和正一道(南派)两大派别。全真道亦名全真教,是由王重阳蕴育于陕西终南山,其著名弟子有马钰、谭处端、刘长生、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七人,史称全真道北七真,全真教主要由这七个知名道士传播于北方各地。  相似文献   

19.
王静 《新东方》2011,(3):83
斋醮科仪音乐是在斋醮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民间音乐,起源于远古的民间巫术。《尚书·伊训》有载:"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斋醮执事者按相应的斋醮科仪程式施行法事,因而就有科仪音乐的演奏。自北魏道士寇谦将道教斋醮活动诵经方式直诵改为乐诵以来  相似文献   

20.
郭健 《求索》2008,(9):162-164
胡适于1923年所作的《西游记考证》一文被后来的《西游记》研究者广泛引用。然而,由于胡适对与《西游记》密切相关的道教内丹学知识缺乏了解,其考证也不够严谨,所以此文中对明清时期的《西游记》研究现象、《虞集序》、《西游记》的性质和主旨等诸多内容的评论都存在问题,严重误导了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