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3,(8):40-41
1.“拭”无巨细日本广岛市教育委员会近日宣布,日本著名反战漫画《赤脚阿元》将被删除出小学教材。此事引发巨大争议,众多日本民众批评此举“愚蠢透顶”“让人寒心”;更有分析认为此举是岸田政府在“揣度美国人”,因为今年5月的G7峰会将在广岛举行。  相似文献   

2.
1931年7月,在日本精心策划和挑唆下,中朝民众因租地出现对立,酿成了万宝山事件。朝鲜民众不明真相,甚至以日本撑腰而将矛头对准在朝鲜的华侨,掀起了惨无人道的“排华运动”。朝鲜排华运动发生后,中国国民政府采取妥协的方针和立场,并借此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从而导致了中国驻日公使汪荣宝的被免职  相似文献   

3.
吉田茂是当代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战后曾先后5次组阁,执掌政权达7年之久,被认为是战后日本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生前著有《十年回忆》、《激荡的百年史》等书。他的亲英美思想及其他制定和推行的“向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对其后日本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日本外交政策中仍然还带有吉田茂外交路线的痕迹。虽然战后日本的“向美一边倒”外交政策,客观上是由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及其冷战政策造成的,但从主观上讲,这与吉田茂的外交观不能不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日本外交的“钟摆”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以来,在对美、对华政策上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概括起来说,这些变化其实都是小泉下台以后的历任内阁对日本外交战略调整的继续。关于小泉以后至管内阁以前日本外交战略调整的过程,具体可以分3个阶段来考察:第1阶段是安倍、麻生的价值观外交所体现的“疏美防华”倾向;第2阶段是以“新福田主义”为特点的“亲美返亚”倾向;第3阶段是以鸠山的“友爱外交”为中心内容所表现出的“脱美入亚”倾向。其中,安倍的“疏美防华”仍然未消除冷战思维的阴影;鸠山的“脱关入亚”略带理想主义色彩;只有福田的“亲美入亚”具有现实性,预示着日本21世纪对美、对华外交战略的发展方向,也是菅内阁外交政策的方向标。  相似文献   

5.
明治初期日本对欧美教育思想的摄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迅速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建国目标,制定了“破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的文明开化教育方针,并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开始了全面学习欧美教育的过程。明治初期对欧美教育的学习涉及了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其中对欧美教育思想的学习和摄取启蒙了日本民众的思想,对明治初期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的其他方面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对明治初期日本所学习和摄取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探讨明治初期日本摄取了欧美哪些教育思想家的思想并分析其主要特征。1872年学制改革是日本…  相似文献   

6.
日本公民馆是战后日本新创建的一种社会教育设施,公民馆的创设对战后日本的社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日本的社会教育决不能离开公民馆的存在。公民馆无论在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时期,还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和繁荣社区居民文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日本公民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在提倡“以德治国”和把我国全面建设为“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对我国的社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战后恢复生产与日本公民馆的创建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衰退,社会生活混乱,广大日本民众处于极度的迷惘之中。…  相似文献   

7.
<正>一《乙巳条约》草案的拟定与美帝国主义支持日本侵占朝鲜政策的罪行1.日本明治政府为确保其对朝鲜的"保护权"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及其"条约"文本的出台日本自发动对俄战争之日起,就以战胜首要竞争者俄国、迫使对方承认其对朝鲜的"保护权",推动其既定强占政策进入决定性阶段为目标而采取各种手段积极准备。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逼迫朝鲜签订《韩日议定书》《第一次韩日协约》等一系列条约掌握朝鲜的内政、外交"实权"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其亲美英的传统政策,发动了反俄并朝的外交攻势。  相似文献   

8.
日本近代文人佐藤春夫随着人生阅历、艺术体验的加深,他对个体生命的颓废性越挖越深,将目光转向日本传统美学“风流”一词的内涵阐释。他站在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度,在东方人特有的美学观照下,将唯关的趣味与颓废的情绪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总结出日本人的“风流”观。本文试图就佐藤春夫的《“风流”论》进行阐述,并结合他的论述具体解析“风流”一词在日本文学、美学传统中的语义流变。  相似文献   

9.
板垣退助曾于明治末年大正初期大量撰文驳斥当时学界有关武士道的渊源等学说,并以武门之后的身份就武士道的主要特质内容、发展过程以及进化的原因等进行了论述。他的论述糅合了大量实例,试图力证武士道在铸成日本民族优秀的国民性、吸收近代文明建设强盛国家、中兴国运等方面的伟大作用和普世价值,最后还通过“进化”、“文明”等近代时髦概念将武士道与“自由”内在逻辑联结起来。他的武士道论在主观上存在借重武士道为其曾经领导的自由民权运动和思想进行自我定位,在客观上起到了在新时代向日本民众宣扬、普及“武士道”,推进武士道的国民道德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古代文化的朝鲜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日本古代文化是在不断吸取先进的大陆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得以持续发展的。在日本吸取大陆文化的历史过程中,朝鲜一直起着桥梁和窗口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朝鲜古代文化是形成日本古代文化的主要渊源之一。弄清这一点,对于我们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日本古代文化大有禅益。 一、朝鲜“传教士”与儒学东传 在古代东亚世界中,作为较早被纳入儒学文化圈的“藩属国”,东亚儒学文化圈中的“东方君子之国”──朝鲜时常扮演着一个儒学”传教士”的角色,而第一个接受其“洗礼”的自然是其一衣带水之邻邦日本。 据成书于公元712年的日本第一部文学和史学著作《古事记》记载:“品陀利气命(应神天皇)在轻岛的明宫治理天下。……百济王照古王遣阿知吉师献牡马一匹、牝马一匹。…… 天皇又命百济国贡献贤人。于是,百济国又派遣和迩吉师献《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另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十五年秋八  相似文献   

11.
日本传统文化不仅揭示了日本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与生活艺术,更渗透着日本人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和"是日本社会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它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是贯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纵观日本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理念与境界不断缔造着"和"之韵与美,更构建着日本人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2.
日本社会小说作家山崎丰子的大部分作品中贯穿着反战思想,其中既包含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内容,又有对日本对外扩张行径的反思,深入挖掘了战争中日本国民的紧张与不安,探讨了人物内心深处对"归"的渴望,唤醒了人们对战争残酷性的共识。本文以山崎的"战争三部曲"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对贯穿于山崎文学中的反战思想进行研究,详细剖析其"归"的主题和"哀"的基调,对日本是否具有"反战文学"进行深入讨论,了解事实真相,厘清文学概念,促进日本社会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13.
"日本型风险投资"滋生于日本多元化官僚经济体制的独特土壤,有别于美国独立型风险投资机构。平力群的《日本风险投资研究》新作是制度选择框架下探究日本风险投资组织行为的最新解,该书构建的"制度选择——组织行为——创新绩效"分析框架凸显了理论创新,建立美国风险投资典型化制度安排参照系体现了研究视角创新,提出了3个创新性观点:一是日本风险投资是其无法完成破坏性创新的症结;二是认识到制度多元化的重要意义;三是日本风险投资模式正处于新旧交易模式并存阶段。对于日本风险投资研究还应着眼于新会计制度改革新背景、客观评价VC宪章、实证检验绩效、开展案例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日本战后的民族主义文学表现在对侵略战争的认知态度、对日本战败的屈辱感受和右翼民族主义的复兴。日本“战后派”的作品很少反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相反还存在有意无意弱化甚至掩盖战争“侵略本质”的倾向。以林房雄为代表的右翼作家变本加厉,民族主义思想走向极端化和系统化。随着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日本当代文坛“集体失忆”,将目光转向个人内心的不安和日常生活,形成“反抗战后”的文学潮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极右作家,强调民族精神,美化侵略战争,谋求世界霸权。战后日本文学民族主义的根底是日本民族优越论。  相似文献   

15.
吉田松阴是幕末著名的阳明学家,他分别中日国体不同,把孟子君臣观限制在中国,倡导"皇国史观"的国体论,但他依然吸收了孟子君臣观的思想因素。在面对藩主、将军和天皇三个效忠对象时,松阴强调对藩主和天皇的忠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对将军的忠,更多的是出于民生和维持国内安定的考虑,假若幕府无法行使自己的责任,孟子所说的"汤武放伐"即可发挥理论作用。而且松阴认为所谓"性善"即"得五伦五常而不失于外",将忠孝仁义统归于"忠",以"忠"来解释"性善",赋予"忠"以普遍性和绝对性,改变了孟子性善论的内核,为其君臣观打下了人性论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来我国满铁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日本设在中国最大的“国策会社”,是日本在中国搜集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情报的特殊机构。日本战败后,满铁大部分资料留存于中国,分散于中国国内的数十家图书馆。这批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满铁资料,是我们研究东北亚近现代史、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和中国东北地方史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三十年来我国的满铁文献资料,整理和出版及学术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视域,梳理了1899至2013年传播到中国的日本马克思主义110年的研究文献,包括日本期刊、日本学者、日本著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贡献。其中,河上肇的贡献和影响最为突出,其著作《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二)》,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的开篇之作,河上肇的其它著作以多种方式被多人,或译为中文或作为翻译德、英译本的参考附录在译著内。河上肇在日本京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影响一代留日中国学人。中国马克思主义输入性传播,1903年至1930年日语译本的贡献是主流,1930年被德语版本取代,1957年日语译本贡献力恢复,1982年重新达到一个高潮,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分析、选择性吸收,一直到2013年。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东亚暨中日韩港口城市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国内外政治背景;一方面中日韩三国均遭受到"西学东渐"的冲击与影响,另一方面,三国又都倾力维护国内的"政治稳定"。明中晚期至清初的中国,政府严禁濒海居民"下海通藩",以此建立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政治体制;江户初期的日本,幕府颁布"锁国令",因而形成"闭关锁国"的发展模式;"壬辰战争"后的朝鲜,"南北交困"的国际格局使朝鲜王朝陷入被动"锁国"的发展困境。因此,各种政治因素交互影响并促成了此一时期东亚三国的"锁国"局面,且在此背景之下形成了广州、长崎、釜山"一口通商"的贸易格局。  相似文献   

19.
韩国政府和学界在近十年内为构建东北亚共同体作出了不少努力,可是中国和日本却乏善可陈。中国学界就东北亚共同体的研究成果较少,内容也较粗泛。庆幸的是,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重新进行评估,同时借用软实力展开对外政策,以北京奥运会为转折点,世界各国及韩国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在构建东北亚合作圈或共同体的努力和探讨过程中,若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作为手段或途径,很可能导致陈年旧账死灰复燃并扩大,使人怀疑其别有用心。东北亚共同体应排除强国的利己目的,使其发展为可以相互制约和均衡的较松散的合作共同体。若有积极性,可建构包括环境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以及科技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和"人类安全"在内的"东北亚人类安全共同体",来增强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20.
朝鲜王朝纯祖时燕行使李基宪作《燕行日记启本》,其中之《附闻见事件十三条》以敏锐的视角和精确的信息客观展示了清朝中衰时期上自国家机器、下自社会民生全景式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嘉庆之政举、吏治之混乱、白莲教起义、天灾之肆虐、人民之离乱、民生之凋敝等。而作为一名外国人,李基宪准确恰当的记述也令我们叹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