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交网络账号为用户与网络服务平台之间的服务协议,社交账号的继承问题本质上为用户对自己网络信息的支配权限界定,属于个人对其数据及信息的利用范畴。社交网络账户具有财产性、身份性与人格性多重法律属性。社交网络账户具有可继承性,其性质、用户协议及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均不排除账号继承的可能性。社交账号继承规则的构建首先需要区分社交网络账号本身与账号中存储的信息,其次根据社交性网络账户的类型构建不同维度的继承规则。账号内存储信息的继承应当优先保障用户的自主权,可以通过构建数字化信托的模式实现,保障用户决定是否允许继承的自主利益,并消除社交账号继承中的负外部性。同时《民法典》第1122条规定的“遗产”的内涵应当做扩大解释。  相似文献   

2.
董冰 《法制与经济》2020,(2):98-100
文章从网络社交账号相关的几个概念切入,在网络社交和网络社区的分析中界定了网络社交的外延,通过技术视角、法律视角和经济视角对网络社交账号的性质进行分析,以期探出用户如何在只有使用权的情形下促进网络社交账号流转和继承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线传播淫秽物品犯罪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在线传播淫秽物品的具体犯罪行为进行分析后,对在虚拟空间(因特网)中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行为地进行了研讨,指出传播淫秽物品行为的网络用户所在地、传播淫秽物品行为的网络用户终端所在地、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所在地均是其犯罪行为地,并认为只有传播淫秽物品行为的网络用户才是罪犯,而且对在线传播淫秽物品犯罪提出了相应的社会对策和司法对策.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14个住宅小区3000多名业主的相关个人隐私信息,在经过6次层层转卖后,竟赫然出现在了个别知名网站上。个人隐私信息怎么会在知名网站上“被公示”呢?上海警方日前破获了一起在网络上非法买卖、泄露个人信息的案件,办案人员在调查中发现,这类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背后不仅有着非法网络公关的影子.  相似文献   

5.
2019年4月,网络用户“张先生”在某实名制职场社交平台发布了关于某直聘App的评论,对某直聘CEO和某直聘进行了负面评价。运营该直聘App的A公司发现上述评论后,认为相关评论侵犯了公司的名誉权。但由于无法得知“张先生”的身份信息.故起诉某实名制职场社交平台的运营方B公司,要求B公司披露“张先生”的个人信息,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依据该司法解释,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相似文献   

7.
高鹏飞 《法制与社会》2012,(22):290-291
数字图书馆发挥着传承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传播的职能,但P2P读者用户之间进行的信息资源共享中涵盖许多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数字图书馆因此被夹在合法的网络作品权利人和社会公众读者用户矛盾的中间,既要维护作品权利人利益,也要传播作品给读者用户.本文探索采取法律和技术相结合的双重保护措施,既能保护著作权人的正当权益,又能促进信息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陈芳  蒋洁 《科技与法律》2009,78(2):80-82,86
校讯通互动和谐平台是加速校园信息化进程、实现交互式沟通的重要手段.实践中出现的垃圾信息轰炸、个人隐私泄漏、侵犯使用者财产所有权及自由选择权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系统化,体系化与科学化的数字平台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老年意味着一定程度上自我角色的迁徙与再造。老去的过程是逐渐失去对身体控制的过程;同样也是既有社交圈趋向新社交圈转移的过程。因此,考察老年群体问题,离不开健康和社交这两大主题。近年来,老年群体的社交平台逐渐向新媒体迁移,且增率渐长。但面对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时,老年人依然难免陷入新媒体"难民"的困境,成为虚假信息的重灾区。本研究尝试以微信平台为例,探讨老年人微信健康信息的接触与鉴别特征,进而帮助老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中更多地増能获益。研究得出:老年群体的新媒体应用聚焦于熟人社交,其网络信息的接触与鉴别对社交网络依赖程度较高;老年群体微信健康信息传播中的高度社交依赖,容易引发信息认知的内卷化;老年群体数字媒介素养问题严峻,亟待量身定制式的信息干预。  相似文献   

10.
网络著作权案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法院涉及网络著作权的案件在法院所受理的全部著作权案件中已占很高比例。按照传播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网络著作权案件划分成直接上传内容并进行交互式传播的网络传播行为、不直接上传内容但同样起传播作用的其他网络传播行为和非交互性传播行为。其他网络传播行为主要包括链接或搜索服务、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自动存储服务、为P2P软件用户提供传播平台的行为.文章梳理了北京市各法院网络著作权典型判例,总结了法院现行不同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当今,资讯快速流通和运用,一方面满足了公民知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交易的安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缺乏有效法律规制,会造成资讯的误用和滥用,从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强调政府信息公开的同时,还要重视公民的资讯隐私权与自决权。法律赋予了公安机关广泛的个人资讯收集权,公安机关在行使该项权力时如何在公益与私利之间找到平衡点,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2.
基因技术与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因技术的发展所揭示的人自身的秘密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 ,而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当代民法隐私权制度应将个人基因信息纳入保护范围 ,明确个人对自己基因信息隐私的知晓同意权、保密权以及对他人非法搜集、利用个人基因信息的禁止权等基本权利 ,同时规定侵犯他人基因隐私权的民事责任 ,以回应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民商法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信息社会中人类生活的信息化、个人信息商品化、个人信息公用化、网络人格虚拟化等特征为隐私权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并对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挑战。信息社会的隐私权具备了不同于传统隐私权的特点:涉及范围扩充、积极权能增强、权利相对化等,因此,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也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以应对信息社会中隐私权保护所面临的隐私侵权问题严重、行为规范与伦理道德缺失等挑战。保护信息时代隐私权,既需要完善立法、建构隐私权保护的综合体系,同时还需要民众教育、技术开发、行业自律等环节的互相配合。  相似文献   

14.
论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卧杰 《政法学刊》2009,26(3):46-52
公众人物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并且与社会公众利益有关从而为该时空范围内的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的人物。其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社会知名度,二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由隐私权的基本权利性质决定,公众人物作为社会大众中的一员享有隐私权是无可争议的,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理应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并且,基于公众人物隐私权不同于普通公民隐私权的特性,应当加大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安抚公众对风险的恐慌情绪,公共空间大规模监控随之诞生,并迅速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中全面运用。公共治理不能取安全保障而舍隐私保护,公共空间大规模监控的运用并非以牺牲隐私权为代价,而是在保障安全法益的同时兼顾隐私法益的保护。在此"既保障安全,又保护隐私"的法理念下,公共空间大规模监控的运用体现了风险治理从个人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的转变趋势,并促进了个人信息保护从自主支配到有序共享的逻辑转换。为寻求安全保障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路径,在公共空间合理运用大规模监控措施,就必须加强信息收集、存储、使用的阶段性控制,建立个人信息合理使用制度,实现个人信息的有序共享。  相似文献   

16.
Online forms of harassment, stalking and bullying on social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re now arguably wide-spread and subject to regular media coverage. As these provision continue to attract millions of users, generating significant volumes of traffic, regulating abuse and effectively reprimanding those who are involved in it, is a difficult and sometimes impossible task. This article collates information acquired from 22 popular social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in order to identify current regulatory gaps.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policies are reviewed to assess existing practices of data retention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law enforcement officials tracking those whose actions breach the law. For each provision, account sign-up processes are evaluated and policies for retaining Internet Protocol logs and user account information are assessed along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account preservation orders.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are offered for improving current approaches to regulating social network crime and online offender tracking.  相似文献   

17.
论人肉搜索的合法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卓超 《行政与法》2009,(7):127-128,F0003
狭义的人内搜索指通过网络上现有资料将人肉搜索对象的资料乃至个人和家人的隐私暴露出来.其结果可能附带引发对当事人的骚扰甚至侮辱和伤害,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甚至身体健康权.合法的人肉搜索要区分个人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的界限、言论自由和公众评论正当性的界限.普通公民和公职人员的个人隐私与私人行为应该受到保护,网民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现象进行披露则应属于公众行使知情权的行为.在人内搜索中,如果搜索者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对被搜索对象的信息进行复制、改变和传播,可能会侵害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甚至健康权,不属于行使言论自由;如果因此造成当事人的损失,言论者和网站管理者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New technologies permit online businesses to reduce expenses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by, for example, storing information in “the cloud”, engaging in online tracking and targeted advertising, location and tracking technologies, and biometrics. However, the potential for technology to facilitate long term retention of custom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raises concerns about the competing right of individuals to the privacy of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Although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as recently released a proposal for regulation to “provide a data subject with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and to erasure”, neither the OECD Privacy Guidelines nor the APEC Privacy Framework includes any requirement to delete personal information. While New Zealand includes a “limited retention principle” in the Privacy Act 1993, apart from one limited exception the privacy principles cannot be enforced in court. Taking New Zealand privacy law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ssue of retention of customer data, explains why this is a serious problem and argues that although it could be addressed by appropriate amendments to domestic laws, domestic privacy legislation may not be sufficient in an online environment. In the same way as other areas of law, such a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 have turned to global regulatory standards which reflect the international nature of their subject matter, international privacy regulation should be the next stage for the information privacy regime.  相似文献   

19.
网络信息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文成 《河北法学》2007,25(12):85-90
网络信息隐私权是网络环境中产生的新问题.从隐私权涵义入手,阐述网络环境中隐私和隐私权的内容,分析国外网络信息隐私权保护现状,分析我国网络信息隐私权的保护情况,对法律保护模式及立法架构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