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基本对策问题陈俊生编者按: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剩余,就业都不充分,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表现尤为突出。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  相似文献   

2.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释放的制度效应,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使农地资源进一步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在此背景下,乡村既有的利益格局被搅动,农村剩余人口的生计受到冲击。本文尝试建构土地流转的人口分析范式,从家庭束缚和人力资本两个维度,将农村剩余人口划分为相对剩余人口和绝对剩余人口两种不同类型,阐释他们与土地结合而形成的生计模式,即“范围经济”和“老人农业”,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本下乡促成的土地规模流转如何重塑他们的生计。最后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提出如何完善社会保护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以缓解因土地规模流转对农村剩余人口造成的生计压力。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强 《新东方》2006,(11):41-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而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则是拓展农民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人主张主要靠工业扩大、城市扩容来吸纳和消化的路子;有人认为要通过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本文拟就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剩余是相对剩余我国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每年均有大量劳动力外流,甚至出现“民工潮”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农村已出现了大量绝…  相似文献   

4.
高宏宇  王利清 《前沿》2012,(5):117-118
目前我国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转移速度慢、持续性差、转移后续问题多等特点,本文在对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找出并提出了适合凉城县当地情况的转移就业途径和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产量不稳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1978年以后村庄扩大占用耕地过多,农产品价格过低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生产经营规模太小太碎,技术进步因规模和成本限制而缓慢推进。解决的途径是加快农业剩余人口和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之一。谈农民增收,不是看短期的因素以及一些应急的措施导致的收入增长,而要看长远的、深层次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的矛盾,“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农村,而在于宏观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取向。特别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于农村剩余劳动的有效转移。本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对其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赵频  田家华 《理论月刊》2005,(4):161-163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既是中国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农业实现新的飞跃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湖北省属于农业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一系列障碍和问题,本文拟就此进行分析,并探讨该问题的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张奇 《重庆行政》2008,(3):41-4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多农业人口,4.9亿农村劳动力。这既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是沉重的人口负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不少农民开始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在各级政府的助推下,农民进城务工被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劳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时间,农村约50%的劳动力涌向城市,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民工潮",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  相似文献   

9.
屈孝初 《湖湘论坛》2010,23(1):110-112
农业现代化和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并开始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但与此同时,新农村社会建设、支农惠农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又促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返乡。本文分五个阶段追溯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历史,并从金融风暴"后遗症"及信息获取不对称、城市推力与家庭拉力、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产业阶梯转移与政府政策倾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返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夏顺忠  杨贵针  周婵 《前沿》2005,(8):24-26
劳动者参与剩余分享是现代企业治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地位的上升和劳动力产权得以确认的必然逻辑,有助于激励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投资和劳动力产权的能动运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了各级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推进,以及我国正式加入WTO,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人们说到劳动力转移,就是进城经商、外出务工,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笔者认为,三次产业并举,整体联动推进,才是现阶段重庆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措施。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测算,仅就农业生产而言,目前农村中劳动力闲置率已高达9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滞留于农村,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的实现,另一方面,农村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也会多起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从表面看是人口增加、耕地相对减少所致,但从深层次分析,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才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最重要的原因。据估计,在未来的10年  相似文献   

12.
高倩 《群众》1999,(11)
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是一个由来已久并将持续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不仅因为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对土地造成了超需求的压力,而且还因为农业中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很小甚至为零或负数,存在着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即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潜在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向收入相对较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的行业和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问题。笔者采用问卷发放的形式,对浙江海宁农村的劳动力情况和农民的转移意愿做了调查,发现我省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状况不容乐观。农民转移意愿非常强烈,农业生产存在诸多隐患。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政府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农"问题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找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为的同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过高的转移成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碍,提出了政府提供更佳的公共服务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峥 《新东方》2007,(4):10-12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农村劳动力不同于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广义农业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按照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的性质来划分,而农村劳动力是按照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的地域来划分的,其数据范围要比农业劳动力广泛,既包括农业劳动力,也包括农村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在绝大多数的文章和书籍中,经常把两者通用,本文所探讨的农村劳动力如不作特别说明亦是此意。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必然面临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过剩劳动力转移问题。然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基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却并不顺畅,除传统制度因素外,直接因素是大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和用人单位之间供求信息不对称,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和有效配置。因此,基于经济人假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视角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寻求经济法规制框架,这既是经济法的现实使命,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霍震 《前进》2008,(5):32-34
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高度关注、全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劳动力集中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结构经历了深刻变化,由集体公社转向了联产承包,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集中了大量闲散劳动力,许多农民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引起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影响社会进步与和谐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百平 《人大研究》2005,(6):F004-F004
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处于巨变和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目前有诸多不和谐问题,如经济循环不畅、阶层矛盾加剧、政务摩擦不断、区域关系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追究根源,这些现象又都与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发展滞后如影随形地纠缠在一起。因此,“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最具根本性、最有决定性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也是最棘手、最难解决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的发展滞后,农民占我国国民大多数的现实,决定了“三农”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更具有基础性和连锁反应性的特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的根本举措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农民就业,一是农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外出务工经商。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2046万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在70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富余劳动力300多万人。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大、农民贫困是最基本的省情。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观念、资本、技术、产品销路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我省依靠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增长。农业依然是我省农民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全省7300多万亩耕地,60%多是山地和旱地,人均3.5亩,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或与国际市场价格持平,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再提高,要依靠农业富裕,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品种结构和质量向优质、专用、多样化发展,这种建立在土地种养之上的结构调整尽管是十分有效的,但同时也是比较有限的;二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上的规模化,这是农业成为真正赚钱产业的惟一出路。因此,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整体上将是一个递减过程。所以,农村劳动力只有进城务工,走转移这条路子,才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快、最直接、最见成效的办法。2004年我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24.25万人(次),约140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64.40亿元,为农业人口人均增收31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40元的六分之一。劳务输转已切实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劳务经济。一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非农化过程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省部分地区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但人民群众生活稳定,未出现大批外出讨饭的现象,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劳务输转发挥了作用,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  相似文献   

19.
调查与关注: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农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既是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 ,也是广大干部群众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便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和关键。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我国的根本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有 1 2 .6亿人口 ,其中 8.7亿在农村 ,占人口总数 62 %。我国有 7.3亿劳动力 ,其中 4.8亿在农村 ,占66%。按照我国现有的耕地与经济水平来算 ,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约有 2 .7亿。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20.
王建英 《政策》2003,(6):41-41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始终关注的问题,也是本世纪我国全面实现小康所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解决"三农"问题,就目前而言,关键是千方百计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迅速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应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业脆弱、农村贫穷、农民困苦,突出地表现为过多的人口拥挤在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