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鲁迅前期小说的总结集《呐喊》、《彷徨》中,他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对他们给予了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批判与同情,最终形象地表达了其著名的“立人”观念。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前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力求阐明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台湾“新乡土小说”延续了“乡土文学”反思现代化的社会批判功能。它通过描绘地理地景、乡土风俗等书写策略来积极建构“地方性”,以分割“现代化”话语的整体性;塑造了“废人”形象系列,用颓废者的否定姿态传递对现代社会的反叛意识;同时以奇谭浪漫、神秘鬼魅的后现代审美意识疏离主流论述、质疑历史正典和文化正统。但其疏离现实的消极立场、悬置价值判断的保守态度以及解构叙事的书写策略又消耗了其社会批判的针对性与批判强度,导致失焦、乏力的空虚状态。  相似文献   

3.
张毅 《求索》2007,(11):163-165
从“五四”到抗战时期。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反映了女性视野中不同历史阶段男性的表现形态和性格内涵。展现了女性作家对男性的认识、想象、反思和批判的过程,折射出女性作家的性别意识由觉醒而失落再到独立的历史进程。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女性小说的研究和批评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失衡现象,即偏重于以作品中的女性为研究焦点,如女性人物形象、女性问题等,而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则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弥补这-女性文学研究中的缺失,把“五四”到抗战这三十年的女性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作为研究时象,探讨这些男性形象在这三个十年中的不同特征和演变轨迹,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女性创作主体对男性的观察、批判和期待。  相似文献   

4.
新小说是晚清被边缘化的文人和文学力图重新中心化的一种努力,同样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也在进行中心化的努力,小说和女性在新小说时期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同构性,新小说中的女性想象成为文学现代化和女性现代化的尝试。但由于文化的脱序,女性的现代意识既有正面的提出,也有通过被妖魔化的描写从反面被提出。新小说时期的新女性形象塑造,对形成20世纪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传统,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叶淑兰 《探索与争鸣》2023,(8):96-108+179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之间存在的形象鸿沟是指国家形象主客体对该国形象的认知、评价与情感方面的鸿沟,这在数字化驱动的形象政治时代具有扩大化趋势。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的生成具有权力、文化与心理三个层面的动力。在权力层面,形象鸿沟的生成受到国家间权力博弈、西方霸权主义的驱动,在文化层面受到跨文化差异、文明冲突的影响,在心理层面受到集体自尊、集体情结以及心理认知误区的驱动。理解与超越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需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国家形象设计、管理、沟通与修复,保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主体反思意识,建立稳固而富有弹性的国家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6.
迈克尔·曼恩因其在《社会权力的来源》中对权力的深入研究而赢得了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学者的广泛赞誉,安德森在文化霸权范式向总体权力范式转换的过程中遭遇这一思想,他在《迈克尔·曼恩的权力社会学》中阐述了人类关系的权力本质,从而超越主体与结构的两元对立,将历史理解为重大事件集合而非线性过程,总体权力范式由此初步建构。安德森总体认同曼恩关于权力来源于经济、意识形态、军事的观点,但对其忽视同等重要的政治因素与夸大文化的作用给予了批判。安德森在《W. C.朗西曼的新进化论》一文中批判了朗西曼的《论社会理论》,将政治指认为贯穿古今的权力来源之一,以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构成的总体权力范式来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由此完成了总体权力范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吴炫 《探索与争鸣》2005,(12):71-73
东方各国在欲望、利益的自我实现上应该遵守“普遍的不伤害他者”的底线,以区别西方普罗米修士似的向自然和他国的“盗天火”,在性质上应该以“自信者”的审美形象区别西方的“强权者”和“战胜者”。东方现代国家文化交往的共同理念的形成,一是应该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思想的反思和批判基础上,并将百年历史视为“未完成的现代性”,二是文化之间因差异产生的批判,不应该是以己之长“克服”他文化之短,而是唤起他文化的原创性来改造自身的文化,从而通过创造形成“不同而并立”的现代文化交往关系,突破“大东亚”的思维。  相似文献   

8.
梅学兵 《求索》2011,(11):103-105
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望月清司在其代表性著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思想之学术著作,其历史理论是科学主义的“分工展开史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依赖关系史论”则是其成熟的人本主义理论。连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桥梁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中频繁使用的“社会联系”这一范畴。望月清司对马克思历史理论实质及其早晚期判断的失误决定了其对“社会联系”范畴的解析具有明显的目的论色彩。  相似文献   

9.
苗瑞 《理论月刊》2023,(1):82-89
马克思的原始积累理论揭示并批判了资本诞生的暴力剥夺史。21世纪以来,西方学者试图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一理论。在此语境下,大卫·哈维对马克思的原始积累理论进行了重构,形成“剥夺性积累”理论,借此解释和批判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哈维突破了原始积累的时间界限,扩展了原始积累机制,并将反抗原始积累的斗争延伸到当代,提出了反抗剥夺性积累的政治理论。哈维的重构激活了马克思“原始积累”概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这种重构丢弃了“原始积累”概念中的阶级视角,忽视了马克思运用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积累机制展开的剖析,淡化了工人阶级在反资本主义斗争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余霞  夏菁 《求索》2011,(9):209-211
自《玉台新咏》后,中晚唐诗成为解读晋代名妓苏小小的早期资料。中晚唐诗中的苏小小形象既具娇关之特质,又具坚毅之性情。该形象以一种悲情的格调,成为江南文化的典型符号。中晚唐诗人开始大量吟咏苏小小,形成一股引人注目的“苏小小热”。江南文化的浸染、齐梁诗风的复兴以及咏史风气的盛行等多重复杂因素促成了这一现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台湾新世代女诗人零雨的后现代诗歌写作,极富“知性”与“理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反抒情”、“反历史”等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对历史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尖锐质疑,对主体丧失后的悲情进行形象观照,对权力话语的深度解构,表现日常生活的庸常性和凡俗性。从而在后现代的文化版图上,展现了人类生存的悲凉处境。  相似文献   

12.
万雪飞 《求索》2013,(6):103-105
萨义德对于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的批判,深刻揭露了隐藏在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经验事实中的文化殖民策略。现代西方在东方主义话语中建构中国形象,一方面是通过树立“他者”之镜帮助现代西方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扩张进行意识形态的辩护。在“他者”文化仍然对自身文化的意义体系发出质疑与挑战的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觉的首要之义就是要走出“他者”困境,摒弃“自我东方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徐峰 《青年论坛》2010,(3):6-10
从现代社会政治的视角来看,洛克的政治哲学思想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与不足,但是他的政治哲学正是为回应他所面临的时代课题而作出的新思考。他提出了一种与霍布斯迥然不同的自然状态,在他的自然状态中人们拥有着“天赋权利”,并论证自然状态过渡到国家状态是建基于人民的“同意”基础之上,在国家状态中也需要实行“分权”以便对权力进行必要性的制约。在此基础上,通过解读洛克的《政府论》,力图重新展现洛克的政治哲学图景。  相似文献   

14.
突围与突围之后——论觉新、汪文宣的文化“血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新和《寒夜》里的汪文宣两个人物形象的文化“血缘”关系作深入探讨 ,可以洞察巴金小说“家”文化的深刻内涵。对其进行历时性思考 ,即由激烈反抗到迟疑犹豫、再到温情期待 ,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和双重困惑 ,由此可深入理解巴金小说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重新解读出发,莫伊舍·普殊同发现了一个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不同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与时间的辩证法的过程中完成了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重构。但是由于普殊同颠倒了价值形式与私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导致他抽去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的生产关系维度,而把资本主义的崩溃理解为一个与私有制和阶级关系无关的客观历史过程的结果。因此,他无法在资本的辩证运动之中找到超越资本的力量,最后走向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期间,社会舆论对新国民形象充满希冀与构想.以辛亥革命期间社会关于“剪辫”的舆论为主要考察对象,可以概览这些表面上看是受欧风美雨浸润的趋新人士所发出的呼吁和主张,进而审视近代中国新旧交替之际,“身体”这个场域内所发生的权力运作与利益争夺.  相似文献   

17.
柳岳武 《求索》2008,(7):204-208
在诸因素的影响下,清朝司法的域外形象先后经历着赞扬,褒贬不一,批判,至丑化四个历史演变过程。该过程一方面固然体现出近世西方时人对清朝司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法律文本解读到实际考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该过程也暗含着“大清王朝”从“天朝上国”走向没落这一历史演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更体现出西方势力对中国殖民扩张增强的趋势。因为近世西人眼中清朝司法形象从初期的赞赏有加至最终的丑化,其间确实包含着西方殖民势力为在中国攫取治外法权而进行的舆论喧嚣。  相似文献   

18.
屈骚的经典化是在不断被模仿、被诠释的过程中完成的。屈骚诠释史中,屈原的自沉是一个兴奋点,历代士人往往从忠、怨、谏、隐等几个方向去解读屈原的自沉。解读者的诠释过程中,往往言说他者与言说自我两种声音并存,解读者甚至未必意在还原屈原的历史原貌,而是借诠释屈原,表达自己的政治文化见解,从而塑造出了各自心目中的屈原形象。这些屈原形象或暗示出诠释者对其面对的政治文化价值的批判,或暗示出诠释者对其面对的政治文化价值的认同。对屈原自沉的解读深刻反映出历代士人在君与臣、道与势的碰撞中,对于行与藏、出与入等安身立命方式的思索与选择。这正是自沉成为历代士人解读屈原及其作品的焦点之原因所在,也正是屈骚不断被模仿、被诠释从而成为文学经典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朱庆华 《理论月刊》2004,1(9):130-13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奴隶的母亲》与《生人妻》是“典妻”题材小说的双璧,但二者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前者走的是启蒙文学之路,是对腐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严竣审视与尖锐批判,后者走的却是革命文学之路,是对女权主义的形象言说。  相似文献   

20.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童小说文本入手,细致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苏童小说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解读苏童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苏童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对女性生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可看出苏童小说中女性反抗意识的缺失,以及他在透视女性悲剧命运、反思男权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